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2021-01-08 抱膝先生

「心都子他日與盂孫陽偕入,而問曰」,另外一天,這位心都子同這位孟同學兩個一齊進來問楊朱。「昔有昆弟三人」,這個人會問問題,問得好,這就是禪宗了。他不問楊朱為什麼不高興,他說從前有兄弟三個人,「遊齊魯之間」,在齊魯之間遊學,當時齊國與魯國文化最高。「同師而學」,在同一個老師那裡求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這三兄弟畢業了,回來了,父親問,你們在老師那裡學仁義,什麼叫仁義?

「伯曰」,大哥講,「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這是道家解釋儒家的仁義最正確的,說仁義之道,真懂了仁義,第一要愛惜自己。不是自私啊!是愛惜自己人格的建立,人品學問的養成,不要貪圖外面的虛名,自己學問沒有成就,道德修養沒有好,只有外面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仁義之道。所以大哥的了解,生命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品,外面的名望、知名度有沒有不重要,那是假的,是虛名。這是我所了解的仁義,他向父親這樣報告。

「仲曰」,老二說,「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懂了仁義的人要做忠臣,「殺身」,就是必要的時候這一條命可以不要,要在歷史上留萬世清高之名。這是第二種了解。

「叔曰」,最小的這個弟弟說,「仁義使我身名並全」,我所了解的仁義,一個人真懂了學問,懂了仁義,自己本身也站得起來,在歷史上、社會上也留名,這就是仁義之道。

你看三個親兄弟同一個老師,所學的東西、成就三個人完全不同,對於仁義的了解都不同,這就是教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教育這個東西很難說,都在一代一代變樣。所以禪宗講「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陳義雖然很高,卻是真理。要找到一個可以教的學生,見解要比老師高的才有資格,一點就透,才會發揚光大;否則帆布袋變草袋,一代不如一代,那是當然的。現在全世界文化,像你們在座的,找些中學生來看看,你們已經看不上眼了。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南懷瑾《觀無量壽經大意》連載】在進入經文前,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釋迦牟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有許多雷同之處。從三藏十二部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印度當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事例。
  • 南懷瑾:「易經是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後的產物」易學大師的警示
    或許有些人依舊秉持著自己過去的認識,以為《易經》就是一本宣揚封建迷信的學說,這無疑是對易學的片面曲解。而事實上,易經是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後的產物。這句話是易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留給人們的警示。這顯然要顛覆人們過去的認識,《易經》本是包羅萬物的一本寶書,可由於一些風水先生的誤導,不少人將其視為迷信和騙人的學說。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有人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是假學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淵回需要說明的是,南懷瑾老師雖然抽菸,但是並不飲酒,並不吃葷腥。學佛是不應該抽菸的,這是我們大家普遍的共識。曾經也有位學生看到南懷瑾老師抽菸,非常傷心當場就哭了起來。事實上,何止學佛不能抽菸。普通人也不要抽菸,菸草的盒子上就寫著吸菸有害健康,很多人卻視而不見。既然有害處,為啥還抽呢?更何況是一位受眾人敬仰的老師呢?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南懷瑾老師: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一個國家的底蘊是由歷史與文化決定的。而我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人才濟濟,沉澱了無數的璀璨文明。其中科技方面,如天文、醫學、歷算、水利、建築皆在世界前列。南懷瑾先生曾說:"中國歷史文化精神都在歷數 "、"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這話什麼意思?
    南懷瑾是何人,你可曾耳聞?或許第一眼都難免被這樣的名字驚豔幾分。南懷瑾向世人所訴說的,或包羅萬象侃侃而談,或低級錯誤漏洞百出,然而講的通透的那部分流光溢彩,講的有誤的那部分則又逗又得意。不囿於其中的正誤,南懷瑾先生還在很多方面將生命的蓬勃活力展現出來,他成為很多青年人的接引人,他有這麼一句話: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值得我們再三思考。何為薄情?在新華字典中的基本解釋是:不念情義,多用於男女之愛。南懷瑾說,報德者寡抱怨者多。是不是文化程度越高就會越發薄情呢?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同時也是片面武斷的。
  • 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我們,儘量不要晚上讀《易經》
    《易經》中揭秘了2個人生真相:三種人「命最苦」,三種人最有福《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南懷瑾:關於神通與氣功,你不知道的「秘密」?
    後來,有一次在禪七的活動中,親眼看見南懷瑾師以雙盤的迦趺坐姿式,以兩手食指在座上似按未按的一點,果然類似。嗣後大約在七十二年,有一位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碩士,俗名叫陳志明的同學,後來出家法名為明光。南懷瑾師睹狀,以香板擊案,赫然一拍云:「明光!不要隨身動!當即寂然。」據南師解釋說:「這種現象並不神秘,這種作用,一半是心理的作崇,一半是生理的關係。而且生理的關係,還是受到自我心理的暗示而來。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朱清時說:南懷瑾說有個老道士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這是否又有科學的解釋呢?而那些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通過佛學解釋的又是否是正確的呢?我們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評判朱清時的量子力學與佛學是意識超前還是譁眾取寵,但通過朱清時的人生軌跡和發表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到一點朱清時的思想內涵。
  •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
    真理、仁義、聖潔是什麼意思呢?人被造是跟真理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仁義是有關係的,人被造是跟聖潔有關係的。這裡提到的真理,仁義,聖潔,就把上帝的本質從三個層次展開了,第一,上帝是真理,第二,上帝是仁義的,第三,上帝是聖潔的。在這三個範圍裡面,上帝是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所以,人應當是在真理中間活的,人應當是因仁義而存在的,人應當過聖潔的生活,人的所有的行為符合這些原理。
  • 南懷瑾的告誡:春風得意時,看看這三句話,規避好事變壞事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尖銳,但卻是直面抨擊了社會的現狀。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若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有人大放厥詞跟我說自己不求財,不求名,那我定然認為此人是在胡言亂語,神志不清。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人一多,旁門左道也就多了起來,因為佛門典籍中一些隱晦難懂的句子,許多人理解會出現偏差,使佛門正法中非有識之人不能分辨。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
  • 一世老鬼方墉講「仁義」,談論了多年,到底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提到仁義,動不動就把仁義掛在嘴邊,出口就是你不仁你不義,關於仁義也有很多成語,比如仁義盡致、不仁不義和仁義道德等等,都跟仁義帶上了關係,仁義誰都會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仁」「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世老鬼方墉就講到了關於仁義的解釋,言簡意賅的就將「仁義」二字解釋清楚了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識如果以禪定的境界來講,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舌兩種識還有輕微的作用,到達二禪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這三種識,二禪還有作用,三禪以上就停止了。道家在靜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密宗要打通三脈四輪,都是為了要進入初禪的準備。這些氣脈打通以後,才可以在定中達到停止呼吸。怎樣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這是南懷瑾先生《讀客示嘉陵山水圖》一詩,從中可以感覺到他情系峨眉山。直至晚年,也可看到他吟峨眉之句。如:「長憶峨眉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深宵細雨幾聲鍾,夢繞峨眉絕頂峰。」、「峨眉雪月西湖柳,無限情懷愁煞人。」等等。足見,這一段閉關生活,對南先生來講所獲甚豐,意義非凡。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由此,《易經》發展出三個核心,用六個字歸納為"簡易"、"變易"、"不易"。簡易是指世界上有許多雜亂的、超出人們了解範圍的事物,可是都可以經過人類的才智,將其轉換成人們簡單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則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發展著;不易是指在世界萬物皆變的前提下,存在著僅有不變的東西,便是萬物皆變的這條規則。
  • 南懷瑾:巧言令色鮮矣仁
    「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干。「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做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