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巧言令色鮮矣仁

2021-01-08 大道知行知行堂

花言巧語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麼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干。「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做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大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

大家經驗中體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為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做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鏡子

下面講要怎樣做學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孔子的學生,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傳道的時候,都是培養年輕的一代,同我們的心情一樣,怕自己死了以後,這個命脈,這個根本失傳了。和我們現在一樣,對於年輕學生,拼命講給他們聽,好有一個交代。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並不是笨,只是人比較老實,不太說話,後來嫡傳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的,所以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萬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裡的一篇,後來到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中庸》思想,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

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溫文儒雅、修養極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捲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氣,也有一談就使氣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麼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麼是「忠」,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麼要擺在這裡?嚴格地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做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這個學問講到這裡,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問的外用了。

引用孔子的話: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裡的「國」字,很多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

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做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註解,不必多說。

換句話說,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於「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麼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麼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麼那個時代是那麼的紊亂,便可瞭然於心了!

◎本文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令」字的由來
    (原標題:「令」字的由來)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南懷瑾告誡大家: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01見地南懷瑾大師說:「學佛第一個到達的點,是見地,沒有見地,就說明自己學佛的路線是錯誤的。」見地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就是見道,是對於萬物真相的了解。
  • 南懷瑾的點醒:人生有三道繞不開的坎,很值得警惕
    著名的國學、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引用《論語別裁》中的一句話點醒世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要戒除淫慾;中年的時候血氣方剛,所以要戒除意氣用事的爭鬥;老了之後血氣即將衰弱,更要戒除自己太重的得失心。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南懷瑾南懷瑾說他中學時期的一個事情,說他那會不知為何喜歡念《金剛經》,至於什麼意思他一點也不知道,就是沒來由地想讀南懷瑾其人:「我的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南懷瑾的身份標籤很多:教授、國學大師、學者、哲學家、宗教家、武術家……種種成就集大成於一體,鮮有的奇人。央視曾在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時,製作播出記錄片《先生·南懷瑾》,其中第一句評價便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小村莊,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愛讀書,但不會讀,小學畢業時,居然考到了班上的最後一名。憤怒的南父想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生有個養家餬口的本領,南懷瑾不樂意,硬勸父親在家自學三年。必須說,他是有定力的,這也為他以後苦心修行佛法,打下了基礎。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而南懷瑾的這種氣場似乎更強大一下,正是憑藉這種氣場,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七七事變爆發後,同當時的熱血青年一樣,南懷瑾也中斷了自己到處拜師學藝的道路,毅然決定報名參軍。搞笑的是,要參軍打仗的南懷瑾居然因為個頭不夠,當時就被刷了下來,生性不服輸的南懷瑾怎能報國無門,當場就甩出了一句,我會武術,當兵不行我可以當教官。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28日來南懷瑾書院聽著名鋼琴大師孔祥東音樂會
    11月28日晚上,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將來到溫州南懷瑾書院,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帶來一場特殊的現場音樂分享會。  據介紹,孔祥東是中國著名鋼琴家、國際互動創意者、公益慈善環保熱衷者、孔祥東音樂機構創辦者,被西方媒體盛讚為「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和「一代天之驕子」。
  • 色即是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最早聽到這句話,源自九十年代觀看的香港電影臺詞。此後多年,在不同書籍、影視劇甚至日常對話的玩笑中,亦常聞此句,然而對於「色即是空」的涵義卻始終缺乏深入認知。
  • 日本新年號「令和」,有什麼說法?
    平成時代即將結束,那個號稱要成為「平成時代的福爾摩斯的人」現在還在讀小學~日本自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首次使用年號以來,「令和」是第248個年號,也是首次從本國古籍中確定新年號。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引用的詩句為「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這是南懷瑾先生《讀客示嘉陵山水圖》一詩,從中可以感覺到他情系峨眉山。直至晚年,也可看到他吟峨眉之句。如:「長憶峨眉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深宵細雨幾聲鍾,夢繞峨眉絕頂峰。」、「峨眉雪月西湖柳,無限情懷愁煞人。」等等。足見,這一段閉關生活,對南先生來講所獲甚豐,意義非凡。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南懷瑾大師也曾勸誡年輕人,不要簡單研討《易經》。01-《易經》之玄位於六經之首的《易經》,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它是中華文明的總源頭、也是諸子百家的開端。但聞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卻對此持反對態度,他主張年輕人不要去研討《易經》。南懷瑾大師是一個集宗教家、哲學家和雜家於一身的常識分子,關於佛學、易經等研討非常投入,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自己也多次演講著書,詮釋道家經典。正是由於對易經研討深入,老先生才以為,學習《易經》需求必定的條件,並非人人都可。假如盲目去學,不光於人無益,反而可能誤入歧途。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有人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是假學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淵回需要說明的是,南懷瑾老師雖然抽菸,但是並不飲酒,並不吃葷腥。南懷瑾老師雖然說吃長素七年,但是跟隨南懷瑾老師的師兄們,都知道南懷瑾老師一生都十分注重飲食清淨。在太湖的時光裡,客人來自五湖四海,飯菜雖然豐盛,但主要是素食。偶爾有肉,但也只是三淨肉。問題是,南懷瑾老師吃飯都是象徵性的夾幾下,基本全是在招呼其他人在吃。要不然,他老人家也不會那麼瘦。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南懷瑾說有個老道上屋很輕鬆,爬牆就像走平地
    朱清時在中科大當教授時,有一位同僚同南懷瑾交好,便向朱清時引薦了南懷瑾。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快速發展,朱清時也正在學校實施改革,想到歷史上佛教為中國社會的穩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秉承著多學習多探討的想法,朱清時與南懷瑾進行了第一次交流。南懷瑾脫俗出塵的氣質,淡然灑脫的處事之道讓朱時清驚為天人,兩人相談甚歡。這也為朱清時與佛學的接觸打下深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