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自從魏晉時期從印度傳過來後,已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多年,其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佛學愛好者也如過江之鯽,踴躍不絕。
但是人一多,旁門左道也就多了起來,因為佛門典籍中一些隱晦難懂的句子,許多人理解會出現偏差,使佛門正法中非有識之人不能分辨。
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
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
他認為一個人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時,要讓自己不迷路,就要記住路上的一個個標點,這樣每到達一個點時,就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南懷瑾告誡大家: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01見地
南懷瑾大師說:「學佛第一個到達的點,是見地,沒有見地,就說明自己學佛的路線是錯誤的。」
見地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就是見道,是對於萬物真相的了解。佛門的法並不是讓眾生修得神力,無所不能從而得到解脫的法。
佛也並沒有無所不能,佛只是覺悟的人,覺悟,就是醒悟明白,就是見著「道」了,有見地了。
正如《華嚴經》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這句話告訴我們,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被萬物的虛假幻想迷惑,障蔽了心智,所以產生種種煩惱苦厄。
而佛法是讓大家能夠勘破世間萬法,破除自身妄想和執念,從而得到解脫的法門。
因此,佛門常說「緣起性空」、 「因果不空」,這就是告訴眾生,萬物的真相是「空」,他們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處於因果之中,這是萬物身上自帶的空性。
就好比《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
「色、受、想、行、識」五蘊代表了人間所能看到的、承受的、思考的、做過的、認識中的一切事物,這一切事物都是本性自空,緣起緣滅的。
佛門三法印之一曰:「諸行無常。」這句偈語正是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恆常永存,而是處於「變滅」這樣的無常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