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2021-01-22 惜緣見聞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深於禪定工夫者,有時偶入空定,或忽氣住脈停,如大死者,實非死亡,乃定相耳。旁人不知,往往認為已死,即為之火化或埋葬者,此大誤也。凡此之類,不知埋沒幾多道人,深可太息!當視其平生定力行徑,仔細判斷,且須常備擊子(俗名引磐),平常囑咐道侶,於入定時,向其耳邊敲擊,徐徐輕呼之,即可出定。倘仍不出,久而發生異相,則為真寂矣。此事極須注意也。

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舍欲界粗觸之樂,不到達此地步,休妄言無情色之欲。要知此欲界中眾生,哪個不是因慾念而來的?

中國人綜合經驗,謂三禪為脈住(這在佛經上是看不到的)。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此與瑜伽術之勉力使心跳停止不同。後者是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察。故訪道要有眼光,世俗以為有道者,其實此道非彼道。

脈雖住了,然身上暖壽不減,到三禪後,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它),如嬰兒之體,如老子所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即如嬰兒之體,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識如果以禪定的境界來講,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舌兩種識還有輕微的作用,到達二禪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這三種識,二禪還有作用,三禪以上就停止了。

道家在靜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密宗要打通三脈四輪,都是為了要進入初禪的準備。這些氣脈打通以後,才可以在定中達到停止呼吸。怎樣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們可以把燈草或雞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燈草與雞毛都不動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

真正入定的人不會冷的。所以真正入定了,暖是存在的,壽當然有,所以真正一定,三大阿僧祇劫、起碼定個幾十年,這個肉體擺在那裡,身上還是暖的,還有溫度的。不過同我們現在的體溫不同,這是真的!他絕不同於死人的那個肉體--他是暖的,有壽命存在,不吃不喝幾十年甚至更多年都沒有問題。因為識不離身,他的阿賴耶識還在這個身上。

所以《八識規矩頌》中說的「眼耳身三二地居」,鼻、舌二識暫停,眼識、耳識、身識都還存在,此為「眼耳身三二地居」。入定的人拿前五識來講,舌識--嘴巴不說話了,當然你們現在打坐還咽口水的,這個不算入定。到那個時候已經是口水不需要咽,津液是直接下降通全身的脈管了,不需要舌頭動了,所以是舌識暫停作用。鼻子的呼吸暫停,但不包括毛孔的呼吸,毛孔的呼吸還是輕微存在,只是鼻子的呼吸暫停。

真正入定的時候,是滅除了一切動相的轉識,阿賴耶識這個功能當然存在在這裡。入定的時候,念、一切的轉識,六、七、前五識,甚至阿賴耶識一部分的功能都寧靜下來,不得輪轉,但是阿賴耶識還是存在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裡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同屬第一地,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

那麼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舌、身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禪的境界,初禪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了。這個時候,鼻識、舌識兩個不起作用,只有眼睛、耳朵、身體三識還存在。怎麼講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禪的人,呼吸沒有了、停止了,所以鼻識不起作用了。嘴巴當然不吃東西,連口水都不咽了。你們初學打坐的還在咽口水啊咕嚕咕嚕的,到了真正入初禪定以上,連口水也不需要咽了。那麼呼吸自然停止了,鼻、舌兩識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哦,潛伏了、不起作用了。只有眼識還存在、耳識還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時候聽不見。你拿引磬,這個引磬「叮——叮——」這麼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時候定了自己出不來的時候,你們學打坐的注意哦在家裡。萬一瞎貓撞到死老鼠的時候,你們在家偶然入昏沉定,出不來定了,就拿著這個東西,(提前)吩咐(好)旁邊人千萬不要碰你身體,千萬不要碰,更不能搖動。那麼,就拿這個引磬,在耳朵邊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叫引磬。也就是通「官印閥門」,是什麼道理呢?講物理的道理,這是中國的醫學,中國道家「耳通氣海」,所以「官印閥門」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耳通氣海」。那麼這是附帶告訴大家的。

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這眼、耳、身三個識還都存在。如果超過了二禪以上,那前三識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這個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得天耳通也不是這個耳朵了。所以你們注意啊,你們一般打坐修道的,這個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於什麼?身識。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沉境界裡頭看到什麼,自己以為是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裡玩呢!哪裡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叫做神經。千萬注意啊!有時,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你講話,教你什麼,也是耳神通的老弟,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前三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注意哦,千萬注意!要記得!識是三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暖、壽、識三樣連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剛才為什麼告訴大家,吩咐家裡人真正入定的時候不要碰呢?真正入定了,身體整個的骨節、整個的經脈,軟得跟棉花一樣、跟麵粉一樣的。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出來一丈多長,因為這個柔弱無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後,他身上的溫暖、溫度,低溫,沒有退的。甚至溫度還有高溫的。你看到很低的溫度,摸到還有一點暖,可是你拿別的東西,拿物質的東西一接觸到,假定你用個小茶壺,放在他身邊,肚子、胸口這麼一放,算不定過了個把鐘頭,那個茶壺開水會滾起來了。生命活著,暖氣永遠存在的。死亡就冷凍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氣在的時候,生命在,它一定有暖,有暖氣在就越來越柔軟。所以我們曉得,經典上有時候翻譯,善行功德到了,「軟地」,又翻譯成「柔地」,那麼我們講教理的人啊,「軟」的解釋啊,這個惡業輕了叫做「軟」。實際上「軟」也講真正功夫的境界,禪定功夫證到了,這個肉體你不要練什麼武功、不要修什麼氣脈,它自然柔軟,越來越柔軟。

憨山大師入定後,叫不醒他也喊不醒他,最後是靠引磐才能出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你們現在也學了一點佛法了,也要買把磐,作個準備,萬一什麼時候會需要,也能幫助人家,否則,人家告你麻醉,告你引導自殺,你還要去法院,還要消災呢!不過,我想你們是不會入定的,你們那是五漏之身,是個漏得一塌糊塗的破房子,怎麼會真正入定呢?

如果真有人打坐入定了,千萬不要搖動他,否則,他出定後身體會受傷。

中國古代的《神尼傳》裡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比如說,徒弟不知道師父入定了,拉師父的手叫師父起來吃飯,結果手像麵筋一樣越拉越長。當然,放開以後,手還會自然收回去,但是出定以後就受傷了,不過,這是可以治的,重新入定後氣脈還可以重新轉過來。

還有一個故事,是唐朝時候的事。有一位禪師是修水觀的,徒弟去看師父打坐,結果看不見人,只看見房間裡一池水,徒弟好奇,就往水裡丟一個小瓦片。師父出定後身體就有問題了,於是問徒弟:「我剛才打坐,你來看過我嗎?」「我來叫師父吃飯」,「那你做了什麼?」徒弟回答:「我見都是水,就丟了一個小石頭進去。」師父吩咐徒弟說:「我再打坐入定,你把那塊石頭撿走就行了。」這樣以後就沒有事了。

這時,色身的四大、氣脈都已經轉變了,這些人修行都是很有功力的。那位禪師進入水觀境界的時候,已經沒有身見了,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所以看不到人,只有水。所以說物可以變心,心也可以變物。《神僧尼傳》中記錄的很多高僧尼姑都很了不起,隋煬帝的父親楊堅,就是神尼帶大的。除了水觀外,還有人作樹觀、入「樹觀定」以後就變成樹了。另外,修光明定的人作火觀,入火觀的時候人就看不見了,只能看見一團亮光。如果在房子裡打坐,房子也不會燒,只是房子也看不到了,只見到一團火光。中國古時候這種記載很多,有人以為著火了,跑去救火,到地方才知道沒有起火,只是有人入定了。但是這個火觀的火也真能燒起來哦!

再比如說,大阿羅漢有神通,但平時一般不會示現給大家看,等他現十八變給你看的時候,說明他快要死了。十八變就是左邊出水右邊出火,或者左邊出火右邊出水,身體下面出水上面出火,或者下面出火上面出水。他會把虛空變成實體,實體變虛空,可以在虛空中行、坐、飛行,等這些示現完了以後,就一陣火光走了。這些大阿羅漢走的時候不用柴火,僅用自己的三昧真火就可以燃燒了。所謂三昧真火,就是說在定中,他調動火大把自己焚化了。如果他調動的是水大,他就會變成水了,如果調動氣大,就會變成風了,如果調動空大就會空了,沒有了。這些佛法都需要實證的,沒有那麼簡單。有的修行人走的時候會化成彩虹,這種情況與上面講的差不多,不過道理不同,境界又不同了,這就是所謂百千三昧。

有時候,我們身體一邊是冰的痛苦,而另一邊卻在發燒,或者下面寒上面卻發炎。我們的情緒有喜怒哀樂,我們的身體每分每秒都不同,都在變。如果你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思想、身心,那就是很大的定力了,很難做到哦!這個定與前面講的定又不同了。大家不要以為打坐、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不要以為懂了理論就是修行,那樣的話,你連修行的影子都沒有呢!所以我常說,只有兩個人是真修行,一個死了,一個還沒有投胎。所以研究教理固然重要,但光研究教理而不修行也沒有用。

相關推薦

南懷瑾老師:你沒有這個本事,煙還是不要抽了!

南懷瑾老師:佛法要修到無我了,誰來做事?

南懷瑾先生講述辟穀的修行經驗

很多學佛人有這個疑問,中國翻譯的佛經可不可靠?

南懷瑾老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坐禪入定?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坐禪入定是佛教裡修行的一項,坐禪就是打坐,之後心無雜念進入一種忘我妙不可佳的狀態。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 南懷瑾老師:不要把昏沉當作入定,不昏沉、不散亂,這才叫「定」
    你現在講的是心性的,靜定境界在禪定、修禪時會發生的;還有更大的功能、神通,都會起來。這條路是不宜走的,一定會偏差的。它與「明心見性」那條路偏差了,這裡差了一點,將來後果就會偏離很遠了。最好目前暫時不要用,不要多注意它。歸到自己清淨,把它放掉。如何唸咒子問:修定應該什麼都不想、什麼都忘記嗎?
  • 佛教『南懷瑾』憨山大師入定二十一天!
    1、首先我們大家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大家學打坐,都想入定,對不對,什麼叫做定,這是一個問題了,那麼,一般認為定,打起坐來,有些人,他入定了,睡著了,這是昏沉,不算定,對不對。2、大家都看了明朝憨山大師的年譜,憨山大師在五臺山打坐,他在五臺山打坐,不能入定,一個人在那裡,打坐不能入定,聽到那個溪水,譁啦啦,吵得他不能入定。
  • 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東華禪寺方丈 |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入定是哪三種反應?為什麼不能入定?入定後為什麼不能出定?為什麼感受不到住定?學會了入定、住定、出定,也就掌握了死亡。秘訣在下文【入定的四個層次】入定分為四個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前三禪都有身體的存在、喜悅的存在。初禪是身體空掉了。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南懷瑾老師雖然說吃長素七年,但是跟隨南懷瑾老師的師兄們,都知道南懷瑾老師一生都十分注重飲食清淨。在太湖的時光裡,客人來自五湖四海,飯菜雖然豐盛,但主要是素食。偶爾有肉,但也只是三淨肉。問題是,南懷瑾老師吃飯都是象徵性的夾幾下,基本全是在招呼其他人在吃。要不然,他老人家也不會那麼瘦。
  • 南懷瑾老師:真的得定了以後,什麼都知道,什麼念頭都清淨
    一切清淨問:所謂入定、得定,是否就與外界隔絕,一切不知?南師答:之前有講到六妙門的「止」,「止」裡頭已經有「觀」了。觀,一切都了解,外界的一切心因、一切都知道。止觀是同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在止觀得定以後,並非什麼都不知道。
  • 論入定結丹的原理
    當時大家以為他是在不可能能入定七天七夜的,故當時報國寺中有人說:「你如果真能打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我願拜你為師,留你當住持,否則趕出山門!」後來離欲上人真正入定七天七夜,出定時看到法會尚未結束,又入定三天,加上之前的七天,一共入定十天。眾人大為驚奇,請離欲上人為報國寺住持,後來上人在此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並重建了報國寺很多破舊的殿堂與僧舍。
  • 南懷瑾,有人學佛打坐,一次想入定,二次想悟道,三次就想成佛了
    南懷瑾先生說:「在個人修養上來講,不能一蹴而就,像有人學佛打坐,一次就想入定,二次就想悟道,三次就想成佛了。」說的就是現代人的急近功利,凡事都想快速成功。所以就產生了各種快速成功的市場,什麼快速記憶、快速提分、快速升職等等各種培訓,層出不窮。就連做自媒體,寫文章,也有各種專欄,聲稱可以讓你快速月賺幾千上萬。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不但是只講理論,還要拿腦科學,腦醫學,同一切醫學,以及物理化學等等,配合起來研究,也就是以前的哲學的知識論。這個知識思想究竟是怎麼來的?現在說是腦的關係,其實不是腦啊。 譬如她(女居士)五六年腦子裡長一個瘤子,醫生打開腦殼把瘤拿掉。今年美國發明一個最新檢查腦的儀器,她順便去檢查一下,發現又長出一個瘤。
  • 『南懷瑾』廣欽老和尚為什麼能入定這麼久?
    1、當年在臺灣的,廈門福建去的廣欽老和尚,大家都叫他水果和尚,一輩子不吃飯,光吃水果的,人家都宣傳他一入定二十幾天,這個幾十年前,我一聽現在還有這個和尚,哪裡來的,福建來的,在哪裡,在日月洞那個山頂,我說好,我去看他去,那個朋友告訴我說。2、那個山好走嗎。
  • 南懷瑾生前驚世預言:將來手提老鼠弘揚佛法
    2016年是一代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誕辰98周年,今天3月18日是誕辰紀念日,因此小編整理了南懷瑾先生的一些預言,基本都與佛教有關,全部摘錄於已出版的著作,至於這些預言準與不準,信與不信,各花入各眼吧。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南懷瑾被挖出黑歷史隨著南懷瑾的出名,好多關於他的黑歷史也隨之被媒體曝光。有好事之人查證,南懷瑾幼年時期學習成績差到難以想像,小學期間穩居全年段倒數第一,據說連小學畢業證書都沒有獲得。其父親眼見南懷瑾讀書沒有前途,於是在他13歲的時候讓南懷瑾去學習木雕,希望將來有一門手藝養活自己,但是南懷瑾沒有答應,而是要求父親請一個老師上門來教育自己,後來的學習成績就無從查證了。好多人因為沒有查到他後來的學習成績,就直接以他學校時期的「倒數第一」給南懷瑾的學習能力定性,要將他的這個汙點無限放大。
  • 南懷瑾老師:神通和神經是雙胞胎,千萬不要亂來,搞不好就神經了
    有一個原則,請大家記住,通由定發,你看這幾段都提到三個字--至靜力,靜定到了極點,到了身心皆忘的境界。你坐在那裡,眼睛閉起來看光呀!看影子呀!那還是這個肉眼在看,這個身子都還沒有忘掉啊!所以,看久了,神經就崩潰了。真的神通根本就不用這些,那是心性自力的功能,不須動念就來了;要動念,哪叫神通啊?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南懷瑾老師講述:小心四季邪風,冷氣溫度要適宜
    另外還有講「冬不藏精,春必溫病」。這句話在哪裡我忘記了,過去曾背過的。冬天過分受涼,冷了沒有穿衣服,冬寒進去了,到春天患溫病。講到春天的溫病,兩三年前我們還在香港,聽到那個什麼SARS(非典)。我就笑,我們這位市長也懂,我說那是溫病啊!溫病只要小柴胡湯就行了。我講了以後,北京傳開了,上海同北京小柴胡湯買不到了,貴得不得了。
  • 南懷瑾老師: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然後是人仙,人中之仙,健康長壽,道德、智能達到一個標準程度,就是孟子講的「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人中之仙。然後再進一步,叫做天仙。第五步是大羅金仙,就是同佛一樣,成佛了。這就解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了。《南懷瑾講演錄》凡此種種,是否確有其事?或者是否有此可能?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搞笑的是,要參軍打仗的南懷瑾居然因為個頭不夠,當時就被刷了下來,生性不服輸的南懷瑾怎能報國無門,當場就甩出了一句,我會武術,當兵不行我可以當教官。抗日戰爭錘鍊了我們整個民族,每個為那場戰鬥出過力,流過血的都是中華好男兒,都是堂堂男子漢,5年後從戰場上回來的南懷瑾,卻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 在「入定」前,要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入定必須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在身體還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比如:你不可能在百米衝刺中突然入定;你不可能正在和別人吵架的時候突然入定;你不可能在緊張的考試中突然入定;如此等等,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你必須在入定前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並題《入峨眉閉關出成都作》一詩:大地山河塵點沙,寂寥古道一鳴車。薰風輕拂蓉城柳,曉夢驚回錦裡花。了了了時無可了,行行行到法王家。雲霞遮斷來時路,水遠山高歸暮鴉。(南先生閉關處---大坪)二1943年夏,南懷瑾先生前往峨眉山閉關。他為什麼會選擇峨眉山大坪為閉關處?恐怕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印華法師的提議,二是大坪藏有全山唯一一部《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