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入定是佛教裡修行的一項,坐禪就是打坐,之後心無雜念進入一種忘我妙不可佳的狀態。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和南懷瑾對坐禪入定都有自己的見解。
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
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靜坐是靜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專有名稱,看你要修哪一禪定,百千法門,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東西定住,念頭像一顆釘子釘住,像一顆珠子放在那裡,珠子是活動的,把它定住,擺在一個中心點,專一不動。釘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譯,是百千種方法,是你達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體跟著定,奇脈也跟著定了,這個叫"定"。
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種,定到一個念頭上,乃至道家做各種功夫,密宗的各種觀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嗎?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別,靜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學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證得菩提、大徹大悟、悟道成佛,那個大智慧的解脫"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脫。 我們普通學靜坐同入定還沒有關係,坐個幾天幾夜都不動,只能說靜坐做得好,是不是達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個問題;而且達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脫了沒有,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南懷瑾:「大陸上有些廟子裡有五百羅漢堂,那些羅漢的像塑得好,沒有兩個羅漢的面孔一樣的,而且每個的姿勢都不同。這表示每個姿勢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是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個姿態才能定,換個姿態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無處不定,所以,『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達照法師:四步教你坐禪入定
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幾個步驟,就是入禪定之前的四種狀態、四個步驟:
第一個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較粗。粗到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粗心住的關鍵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個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話: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矯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讓自己身體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個方法,不淨觀或其它方法,讓心有所專注。第三,在身體矯正、心有所專注的基礎上,感受到自己終於定了一會兒。這個「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識去專注,這樣的定,每個人可能都有。坐禪的人更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是最膚淺、最初步的。
第二個叫細心住,細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細的,身體不必用心調整,自動平衡。習慣了這樣一種身體的狀態,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佛經裡經常要講到的。
從粗心住進入細心住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調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繼續坐禪,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前面兩種叫住,不叫定。因為它是不穩定的、暫時性的、機遇性的。
第三個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狀態是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心非常的安詳,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隨時冒出來,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力去調整它,此時的心任運不動。
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因為這三種定只要通過坐禪,或者練氣功都會得到。練太極拳的人如果懂得練拳的內在精神,也會出現這種狀態。如果再學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這種狀態中。
太虛大師自述三次入定體驗
自從經過第一次後,我的記憶力便沒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頭髮已變白,眼已近視,但後來頭髮轉青了,眼睛到現在未變。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了證明。第三次現觀唯識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謂不昧因果,實在一一皆有條理、秩然而不紊亂的因果。
經過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變,並曾偶然有過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徵兆;六通可能,則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業果流轉相續亦決可信。因為悲願心太重,未能向禪定去繼續深進。所以沒有次笫,可為別人修證的依止。
仲巴仁波切——打坐時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椎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椎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顎: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顎(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顎)。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
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