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坐禪入定?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2021-01-22 資深人士說文史

坐禪入定是佛教裡修行的一項,坐禪就是打坐,之後心無雜念進入一種忘我妙不可佳的狀態。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坐禪

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和南懷瑾對坐禪入定都有自己的見解。

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

南懷瑾關於入定的理解,靜坐是靜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專有名稱,看你要修哪一禪定,百千法門,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東西定住,念頭像一顆釘子釘住,像一顆珠子放在那裡,珠子是活動的,把它定住,擺在一個中心點,專一不動。釘子、珠子都是作比喻,比喻有百千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譯,是百千種方法,是你達到"定"的境界。定是心定,身體跟著定,奇脈也跟著定了,這個叫"定"。

入定的方法有很多種,定到一個念頭上,乃至道家做各種功夫,密宗的各種觀想,都是入定的方法。但是定了就是悟道了嗎?不是,定跟悟道大有差別,靜坐得定是一般宗教、哲學共有的功夫,所以叫作"共法";證得菩提、大徹大悟、悟道成佛,那個大智慧的解脫"般若",是不共法,那是佛法的真正中心就是智慧的解脫。 我們普通學靜坐同入定還沒有關係,坐個幾天幾夜都不動,只能說靜坐做得好,是不是達到入定的境界是另一個問題;而且達到入定的境界,同是不是悟道、智慧解脫了沒有,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南懷瑾

南懷瑾:「大陸上有些廟子裡有五百羅漢堂,那些羅漢的像塑得好,沒有兩個羅漢的面孔一樣的,而且每個的姿勢都不同。這表示每個姿勢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是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個姿態才能定,換個姿態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無處不定,所以,『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達照法師:四步教你坐禪入定

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幾個步驟,就是入禪定之前的四種狀態、四個步驟:

第一個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較粗。粗到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粗心住的關鍵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個境上。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話: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矯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讓自己身體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個方法,不淨觀或其它方法,讓心有所專注。第三,在身體矯正、心有所專注的基礎上,感受到自己終於定了一會兒。這個「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識去專注,這樣的定,每個人可能都有。坐禪的人更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是最膚淺、最初步的。

達照法師

第二個叫細心住,細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細的,身體不必用心調整,自動平衡。習慣了這樣一種身體的狀態,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佛經裡經常要講到的。

從粗心住進入細心住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調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繼續坐禪,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前面兩種叫住,不叫定。因為它是不穩定的、暫時性的、機遇性的。

第三個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狀態是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心非常的安詳,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隨時冒出來,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力去調整它,此時的心任運不動。

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因為這三種定只要通過坐禪,或者練氣功都會得到。練太極拳的人如果懂得練拳的內在精神,也會出現這種狀態。如果再學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這種狀態中。

太虛大師自述三次入定體驗

自從經過第一次後,我的記憶力便沒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頭髮已變白,眼已近視,但後來頭髮轉青了,眼睛到現在未變。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了證明。第三次現觀唯識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謂不昧因果,實在一一皆有條理、秩然而不紊亂的因果。

經過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變,並曾偶然有過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徵兆;六通可能,則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業果流轉相續亦決可信。因為悲願心太重,未能向禪定去繼續深進。所以沒有次笫,可為別人修證的依止。

太虛大師

仲巴仁波切——打坐時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

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椎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仲巴仁波切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椎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顎: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顎(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顎)。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

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相關焦點

  • 佛教『南懷瑾』憨山大師入定二十一天!
    1、首先我們大家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大家學打坐,都想入定,對不對,什麼叫做定,這是一個問題了,那麼,一般認為定,打起坐來,有些人,他入定了,睡著了,這是昏沉,不算定,對不對。2、大家都看了明朝憨山大師的年譜,憨山大師在五臺山打坐,他在五臺山打坐,不能入定,一個人在那裡,打坐不能入定,聽到那個溪水,譁啦啦,吵得他不能入定。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腦神經屬於什麼?身識。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沉境界裡頭看到什麼,自己以為是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裡玩呢!哪裡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叫做神經。千萬注意啊!有時,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你講話,教你什麼,也是耳神通的老弟,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前三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注意哦,千萬注意!要記得!識是三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峨眉山頂一輪明,照到人間未了情。回首嘉陵江畔路,心隨帆度蜀山青。這是南懷瑾先生《讀客示嘉陵山水圖》一詩,從中可以感覺到他情系峨眉山。南懷瑾(1917 -2012)浙江溫州人,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中國一代國學大師。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仙風道骨,學腹經綸。」博學多才。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著作。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所以,在外面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完全是別有用心的胡編亂造。南懷瑾老師確實是抽菸的,但是他老人家絲毫沒有為自己抽菸開脫過。抽菸對身體有害,南懷瑾老師多次叮囑年輕人不要學他抽菸。抽菸是妨礙人入定的,南懷瑾老師也不僅一次提到過抽菸害處缺點。
  • 宣化上人:參禪入定後似活死人 呼吸脈搏都會消失
    守孝期間,發「十八大願」,禮懺坐禪、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靈異之事多不勝數,被稱「奇僧」。1948年,抵廣州曹溪南華寺,禮虛雲老和尚,受命任南華寺戒律學院監學,後轉任教務主任。虛雲老和尚為上人傳授禪宗法脈,賜法號宣化。後陸續至香港、美國等地弘法,在美建立「萬佛城」等諸多佛教道場,畢生弘化東西方弟子眾多,於1995年圓寂,留存舍利子若干。今日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刊登法師開示如下。
  • 這6位大師影響深遠
    虛雲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脈(指禪宗5大支派),信徒達數百萬之眾。培養了大量佛教頂級人才,門下著名弟子包括:本煥、宣化、海燈法師、佛源等,其弟子一誠、傳印先後擔任中國佛教界最高領袖。星雲大師:現92歲星雲大師生於1927年,至今仍健在,是當代知名度和影響力極為卓著的高僧。
  •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講法儼然未散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陀講法儼然未散【印光大師開示】智者誦《法華》,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南嶽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
  • 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無法入定的。住在一禪,要把身體的姿勢調好;二禪,要把呼吸調好;三禪,要把意念調好。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調身、調息、調意念,所以不能入定。深吸一口氣,停在那兒,是什麼境界?沒有雜念,心內靈靈明明,身心高度放鬆。但不到1分鐘,5秒鐘一過,又有了雜念。但是你可以在這5秒之內進入初禪。
  • 論入定結丹的原理
    當時大家以為他是在不可能能入定七天七夜的,故當時報國寺中有人說:「你如果真能打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我願拜你為師,留你當住持,否則趕出山門!」後來離欲上人真正入定七天七夜,出定時看到法會尚未結束,又入定三天,加上之前的七天,一共入定十天。眾人大為驚奇,請離欲上人為報國寺住持,後來上人在此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並重建了報國寺很多破舊的殿堂與僧舍。
  • 中印兩座雞足山 究竟誰是迦葉入定地
    印度雞足山(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雲南雞足山(圖片來源:資料圖)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那麼記載中的雞足山是印度雞足山還是中國雞足山呢?我們一探究竟。
  • 佛教紀念日:農曆九月初一 元照法師圓寂紀念日
    2012年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一,是宋代元照法師圓寂日。元照法師,宋代律僧,生於1048,圓寂於1116。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唐。字湛然。號安忍子。少年離俗,十八得度,從神悟法師處謙學臺教,而志在毗尼。後禮廣慈法師受菩薩戒,嗣允堪法師南山正傳。
  • 南懷瑾大師傳授的失眠調理3大法門,簡單卻有效!
    南懷瑾大師傳授的失眠調理3大法門,簡單卻有效!南懷瑾大師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他曾在講法時,推薦過調理失眠的3大法門,就收錄在收錄在《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中,今天分享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一、意念調理法,可以選擇靜坐南懷瑾大師在書中記載,無論是否有辦法,他都會摸索一切,只要是他不會的
  • 海燈法師自稱少林傳人,憑二指禪倒立聞名中外,卻被徒弟說造假?
    《倚天屠龍記》裡少林空相大師前去武當山假意報信,實為刺殺張三丰,他其實並非少林僧人,這只是一場陰謀。無獨有偶,我國的一代高僧海燈法師也被罵,說其並非所宣稱的少林第32代傳人,他在77歲高齡時施展的二指禪倒立也是造假。其實,海燈法師也是我國解放軍偵察兵武術總教頭,上過春晚。難道他真是欺世盜名之輩,堂而皇之地騙過了所有人?
  • 偉大的佛學家-彌光法師
    一、彌光法師的故事彌光法師是一名衡陽人,是一個著名的佛學家,他練就了一身本領,年幼時極其聰明,他的一家祖祖輩輩都是以賣器皿為生,後來他的父母去世,他為他的父母守孝守了三年,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遇到一位大師,他得到大師的指點,決定出家,後來成為寺廟首坐。
  • 明就仁波切的腦波測驗震驚了哈佛教授
    明就仁波切是一個非常自在的生命,這是第一個線索,無論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他都隨時放鬆和準備接受,具體可見,明就仁波切長時深入人心的印象,就是一種無盡的耐心和慈心的溫和質量。  為了保證偵測到的結果都可靠而非隨機,他必須很快地連續做四次。從一開始,理奇就深深懷疑這個是否可行。實驗室團隊裡禪修的人 —— 理奇也是其中一個 —— 都知道把心安頓下來,需要花些時間,往往都超過幾分鐘。
  • 『一稱南無佛』佛光山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對南懷瑾老師的一段...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後,和我來往的各界人士,不計其數,潛心禪學的南懷瑾居士便是其一。1、南懷瑾先生,民國七年(1918年)生於中國大陸浙江樂清縣。依袁煥仙先生學習儒、釋、道,遊走三教之間。可以說,他是一位雜家學人,三教九流都能通達。
  • 南懷瑾,有人學佛打坐,一次想入定,二次想悟道,三次就想成佛了
    南懷瑾先生說:「在個人修養上來講,不能一蹴而就,像有人學佛打坐,一次就想入定,二次就想悟道,三次就想成佛了。」說的就是現代人的急近功利,凡事都想快速成功。所以就產生了各種快速成功的市場,什麼快速記憶、快速提分、快速升職等等各種培訓,層出不窮。就連做自媒體,寫文章,也有各種專欄,聲稱可以讓你快速月賺幾千上萬。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是國學與佛學的雙料大師,著作50多部,足有數千萬字,其作品之豐富,內容之廣博,少有人可比;他的著作被奉為「劃時代的巨著」,不說臺灣、香港,便是大陸,每年出版就達百餘萬冊之巨,而且在他2012年去世後非但未減,反而仍呈增長普及之勢,這在當代學問家序列中,絕對鳳毛麟角;他享譽海內外,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為「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