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雞足山(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雲南雞足山(圖片來源:資料圖)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裡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裡,席地而坐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那麼記載中的雞足山是印度雞足山還是中國雞足山呢?我們一探究竟。
印度雞足山
十九世紀時,一些考古學家依據義淨、法顯、玄奘大師等的著述,推測印度雞足山(Kukutapadagiri)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在離菩提伽耶東北邊的三十二公裡處,或那爛陀寺南方六十四公裡的地方。
根據早期的經典記載,大迦葉尊者現今仍然入定於印度的雞足山內,他要護持佛陀的衣缽,等待彌勒菩薩誕生於娑婆世界,才將衣缽傳承給他。據說無著菩薩也曾為了面見彌勒菩薩住在山中十二年。
如果現在從菩提伽耶出發,旅遊大巴車是無法到達的,故一般旅遊線路是不安排往雞足山的。租用印度當地的吉普車,經過約三小時車程能到山下,再歷經一個多小時費盡手力、腳力爬越崗岑嶺嶂,到一座峭壁處,這裡的大巖石,仿佛被刀刃切開似的,從最底下往上空看去,最大寬度不到兩尺,裡面陰沉黑暗,假使沒有熟人帶路,是無從進入的。傳說這是當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大迦葉尊者用力攀爬上來,由於巖石山頭非常陡峭,對他老人家來說實在非常費力,於是他就顯神通,將手邊的柱杖輕輕一划,結果石頭就開了這麼一條走道,讓他可以順利上山,也方便後世的行人。迦葉尊者就這樣抱釋迦牟尼佛的金襤袈裟,攜舍利佛牙入定雞足山,以待彌勒佛出世而授之。
中國雞足山
中國的雞足山位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
雞足山,古稱青巔山、九曲山、蓮花峰。遠古時期,有迦葉開山「抱金襤袈裟,攜舍利佛牙,入定雞足山,闢華首門為華化道場」的傳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有「乃往雞足山」的記載。
雞足山擁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百餘處泉潭,或崔嵬雄渾,或峻峭秀麗,或雲樹交輝,布局錯落有致,奇峰突起,更有星羅棋布的佛教名剎遍於林海,雄偉壯觀。明代徐霞客贊曰「日海雲雪四觀,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況乎全備者耶?此不特首雞足山,實首海內矣」。
中國佛教界認為,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兩代,形成了以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千人的宏大規模。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
迦葉尊者在哪個雞足山?
筆者在印度詢問當地友人,迦葉尊者現在是在印度的雞足山入定呢?還是在中國的雞足山入定?友人非常肯定地說在印度的雞足山啊,你們中國的那個是假的。從各種史料來看,迦葉尊者在印度的雞足山入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從中國的記載資料看,迦葉尊者在雲南雞足山入定也當是毫無異議的。筆者多次朝聖賓川雞足山,累次的際遇都非常殊勝,2010年我們幾個師兄弟上山,出現意外,更是親自體味到菩薩的慈悲關懷。在山間村子裡採風,村民代代相傳,華守門600年放光1次,最近的一次距今一百多年,黃昏時分,華守門突然湧出無窮紅光,徹滿山谷達十數裡,持續近半個時辰。就此請教法師,他淡淡一笑,答曰:「兩個雞足山都有迦葉尊者在入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