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足山是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理景區的重要景點、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遊、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雞足山氣勢磅礴,方圓百裡,最高峰為天柱峰,海拔3240米,登臨其山,可東觀日出,南瞰浮雲,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山上松林茂密,修竹叢生,蜀漢時始建小庵,唐代擴建,興盛於明清。有大小寺宇百餘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鐘寺、昆明金殿搬遷到此改稱金頂寺。後來多數寺宇被毀,現僅存清代的祝聖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塔。山間雲霧縹緲,溪水琮琮,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

山中雲霧繚繞,氣象萬千,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秋冬旅遊紅葉滿山,蒼松挺拔,另有一番景致。

明代,為我國地理學就做出巨大貢獻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曾兩上雞足山,並編撰第一部《雞足山志》。他登臨天柱峰絕頂,東觀日出,西望蒼洱,南睹祥雲,北眺玉龍,不禁驚呼:「東日、西海、南雲、北雪、四之中,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一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矣!」

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衣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兩代,形成了一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千人的宏大規模。雞足山歷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雞足山千百年的歷史積澱了無窮的文化內涵,明神宗頒藏經到山,賜紫衣圓頂;光緒、慈禧敕封"護國祝聖禪寺",賜鑾駕、紫衣、玉印等珍貴文物。 吳道子的《瘦馬》;李霞的《十八羅漢過江圖》;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屈爾泰的《墨龍》;徐悲鴻的《雞·竹·山》、《奔馬》;楊升庵、李元陽、李贄、董齊昌、孫中山、梁啓超、袁嘉穀、趙藩、趙樸初等留下的大量詩文畫卷,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雞足山素以雄、險、奇、秀、幽著稱,以"天開佛國"、"靈山佛都"聞名,徐霞客勝贊"器觀盡收今古勝","實首海內矣!",徐悲鴻賦詩"靈鷲一片荒涼土,豈比蒼蒼雞足山"。作為旅遊勝地、佛教聖地"靈嶽重輝"的雞足山正"飲光儼然",企盼並歡迎您"靈山一會"!

所謂的「靈山一會」也就是民間流傳的三教九流匯聚之地,然也其實是中國佛教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小乘佛教源止之處。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飲光迦葉僧,抱金襤袈裟, 攜舍利佛牙入定雞足山。主峰南側有天然巨型石門,相傳即是迦葉守衣入定處。前面有密簷方塔兩座,名飲光雙塔,高4米,是明萬曆年間建造的,現保存完好。
唐朝時,這裡梵剎林立,靜室遍布。元明時期,山上建成以寂光寺為主的8寺71叢林。清代光緒年間,雞足山更發展成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宏大建築規模,僧尼多達二三千人。
雞足山,可與峨嵋、九華、五臺、雁蕩山相媲美,古人用「四觀八景」盛稱。雞足山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是滇西著名的的佛教聖地!

雞足山被三條較大的斷裂所切割,中部地區屬斷裂形成的山間凹陷地帶,悉檀河縱貫其中,沿河兩岸的尊勝塔院、悉檀寺、祝聖寺、寂光寺、石鐘寺、大覺寺等大型寺院建築群以及無數的庵、閣、亭、樓、堂自下而上,像佛線穿珠,一直延伸到天柱峰腳的慧燈庵。

雞足山相傳為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尊者守衣入定處,歷史上梵剎林列,靜室遍布,被尊為佛教聖地。這裡山勢雄偉,古木參天,山巒疊翠,鳥語花香,有蒼峰巖壁、玉龍瀑布及溪、泉、洞、石等奇觀。
觀,可算「山距三州之勝,峰秀數郡之間」。景區內有金頂寺、楞嚴塔、銅佛殿、太子閣、迦葉殿、祝聖寺等寺廟。頂蜂天柱山孤聳擎天。華首門絕壁千尺,絕頂有「四觀」,主要景色有「八景」。四觀為:東觀日出、南瞰彩雲、西望洱海、北眺雪山。八景為:天柱佛光、華首晴雷、太子玄關、古洞別天、飛瀑穿雲、萬壑松濤、壁絕夕照、塔院月。其中最為有名的兩座寺院為祝聖寺和金頂寺。

雞足山前臨蒼山洱海,後靠金沙江,全山共有四十座奇嶺,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泉潭百餘處。崗嶺壑澗林谷峽,構成雞足山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次登山覽勝,讚嘆雞足山「奇觀盡收古今勝」。
雞足山歷代在此活動的高僧很多,惜無詳細的記載。知名者有唐代的明智、護日,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法天、大錯,清以後的虛雲、自性等。許多僧人遠道而來在此結茅修行,於是在這些高僧大德修行處,一座座寺廟建立起來。雞足山是僧人嚮往的一塊淨地,明代僧人靜聞的事跡具有一定的典 型意義。據馮志《仙釋傳》,靜聞原為江蘇迎福寺蓮舟法師的法嗣,他禪誦達二十年,剌血寫成《法華經》,發願將此經供於雞足山。崇禎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結伴西遊至湘江,不幸遇盜墮水,但將寫經舉在頭頂,獨不遺失。後創病死於途中。臨終前囑徐霞客將其骨灰帶至雞足山 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願。徐霞客帶著靜聞的骨灰和血寫的經書,展轉數千裡來到雞足山 ,將其經供之於悉檀寺,並在山上為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詩《哭靜聞禪侶》六首以悼念。其中云:
曉共雲關暮共龕, 梵音燈影對偏安。
禪銷白骨空餘夢, 瘦比黃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 東瞻無侶去來難。
故鄉只道登臨少, 魂斷天涯只獨看。

渡劫無量須彌出,不二門庭覺悟中!
難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