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禪師與具行和尚(一)雞足山缽盂庵

2020-12-05 騰訊網

有時候一條道聽途說的消息,也會給走投無路的飢餓者帶來希望。

在前往雲南大理賓川縣雞足山方向的紅土路上有個瘦矮青年正在趕路,他鼻子扁平,額骨粗大,絕望至極的眼睛裡似乎閃過一道渴望的光。

沒有人知道他多久沒有洗過澡沒有洗過衣衫了,襤褸髒臭的衣褲裰補過多次了,右臂、左後腿和後腰處都有破洞,露出髒黑的身體。他身後的清式辮子又粗又髒,散發混合的臭味,局部的地方新染著植物汁色。

他唯一的財物就是肩上那根磨得光滑的舊竹扁擔,除此之外他沒有錢物,沒有行李,也沒有食物。最近這三天裡他只吃過一些火棘果和野黃荊,他必須儘快找到可以提供食物和住宿的地方,才能結束自己野人式的遊蕩狀態。

太陽正在落山,天地間開始變黑,他加快了步伐,那雙舊髒草鞋發出的足音打破了山谷的寂靜。

一隻斑鳩從他頭頂的上空飛過,向山中的鳥巢歸去,更多的山鳥如黃臀鵯、白鶺鴒、戴勝鳥和棕背伯勞鳥等也停止了一天的奔忙,漸漸消失在綿亙蜿蜒的群山中。

」雞足山缽盂庵擴建寺院需要勞工「,他在縣城裡覓活時聽到了這條來歷不明的消息,此刻這條消息在他大腦中變得越來越強烈,成了大腦裡反覆迴蕩的聲音,他的胸部呼吸有力,充滿了迫切的渴望。

對於困在無盡的黑夜裡的孤獨旅人來說,任何一道微光都會給他指引方向帶來希望。

光緒三十年,雲南大理地區發生旱災,莊稼失收,許多災民被迫棄家流亡。

這位正趕往雞足山趕路的鄉下青年就是賓川縣的本地人,他今年二十八歲,也是因災流亡,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此次出來背負著一家八口的生計出路,他得想辦法讓家人活下去。

但災民太多了,像他這樣老實巴交的鄉下人一旦離開自己居住的鄉村和土地,就立即陷入了迷茫,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謀生。

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完全是陌生的,他對這世界一無所知,充滿恐懼與不解。

天徹底黑了,星空下的大山裡不再適合趕路,鄉下青年在路邊找了一處幾叢火棘樹相圍的草地躺下。

山中傳來一陣陣的狼嚎,四周的樹林裡還有一些奇怪的響聲。

彼岸花香、百合花香、草香和泥土的混合氣味隨著山風吹拂時有時無。

一隻蟋蟀在東南方向的灌木叢裡歡快地鳴叫著。

鄉下青年很快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在一座古老的寺院裡吃著熱騰騰的蕃薯,桌子上還有一盆煮熟的青菜,桌子坐著周圍一群衣衫破爛的勞工都在狼吞虎咽吃煮熟的蕃薯。

第二天,太陽光剛照在熟睡的鄉下青年臉上,他就醒了。他的左臉的顴骨上擦染了一些青草的綠汁,還粘了塵泥和幾粒碎沙。他翻了個身,仰望著天空,隨手扯了一片菖蒲葉放在嘴裡嚼起來。

一陣清脆的泉水聲傳來,他的精神為之一振,坐起來了。

泉水是從半山流下來的,有些水段隱沒在森林裡,有的水段流過巖石,有的水段流過草地。一些花瓣、樹葉的細枝順著水流而下。蝴蝶和蜻蜓在水面上悠閒地盤旋。

鄉下青年走到水邊洗漱起來,洗完後雙手捧著喝了不少水,然後扛著扁擔上路了。

雞足山總共有五條支脈,從空中俯視山形似一隻雞足。自唐宋以來歷代都是西南佛教徒鍾愛的聖地,在最鼎盛的時期全山共建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到了清代就完全沒落了,全山只剩下十座寺院。

鄉下青年來到雞足山腳下時已經是上午九點了。

山門是一座刻有「靈山一會」石碑坊,碑坊被風雨侵蝕非常嚴重,多年未曾打理清掃。

孤單單的山門站在這渺無人煙的山腳,顯得十分慘澹。它曾經目睹過百年的興衰,看見許多或富或貧的身影從這裡經過,由健壯的青年變成顫巍的老年,直到某一天離去就再不回來,永遠地消失在遠方的大地上。

旁邊的那棵千年古榕樹冷漠地看著鄉下青年穿過古老的山門,登上那條蜿蜒而上通往山頂的石梯,它對他這種一覽無遺的膚淺人生失去了猜測的興趣,重新沉浸在它那跨越千年的回憶裡。

鄉下青年一踏上這古老的石階,心中的期待似乎化作一隻小鳥想飛出胸膛,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就勇敢地拾級而上了。

他爬到半山腰的鳴歌坪時,山勢就變得平坦了,同時看見一座坍倒了大半房屋的寺院,寺院門牌匾上是描金的大字「安邦大王廟」。

廟門口一棵古柏下的石桌凳上有位四十歲左右儒雅的書生在歇息,他身邊放著一個竹編的背簍,背簍裡放著些新挖的草藥和一個木柄的熟鐵小藥鋤。

鄉下青年走到安邦大王廟門口,遲疑了一下,顯得有些猶豫地走了進去。

寺院中有十來個半僧半俗的人,他們剃光了頭髮,卻不穿僧衣,只穿本地的俗服。他們當中有老人,有兒童,有青年,也有女人,他們似乎更像是數代同堂的一家人。

大人們在院子中圍著一張大木桌坐著在聊天,吃著幾碟滷味,慢品著米酒。

孩子們則在院子裡一邊歡呼著,一邊揮舞著竹棍奔跑玩耍。

佛殿內的門柱上裱糊著各種各樣的道教符咒,掛著密集的藏地密教的法物,還供奉著各種奇怪的神鬼牌位和塑像,儼然是佛、道、巫諸教大雜燴,大同堂。

鄉下青年膽怯地走到圍坐著的大人們面前,他放下扁擔,合十問:「師父,這裡需要勞工嗎?」

坐在正中的是一個兇神惡煞的中年僧人,他滿身的酒氣,兩手把玩著一個泛暗紅色、包漿油光鋥亮的酒葫蘆,斜眼看著鄉下青年,然後大聲地喝叱:「滾——憨包兒——」

坐在他旁邊的老年僧人推了推他,先用筷子夾了一片滷豬耳朵放進口中,嚼了幾下,然後重新從桌子上拿起一串佛珠把玩起來,很和氣地對著鄉下青年說:「小夥子,這裡沒有活幹,你走吧!」

坐在寺院外面的書生聽見寺院裡面的罵聲,接著看見剛才那位鄉下青年拖著自己的扁擔慌慌張張地跑了出來,他立即站起來,攔住被罵得滿臉通紅的鄉下青年問道:「小兄弟,敢問這是怎麼了?」

鄉下青年低著頭,把扁擔藏在身後,遲疑地說:「哦!沒事,沒事。」

中年書生鼓勵地問道:「小兄弟,不要怕,天下還是有王法的。」

鄉下青年嚇得趕緊搖手說:「沒事,沒事。真沒事!我就是在縣城裡聽說山上有寺廟需要勞工,我就是上山來找活路做的。沒事,沒事。」

中年書生明白了,他把鄉下青年拉到一邊說:「這些寺院都是子孫廟,你不要指望他們,他們不會需要勞工的。你說的需要勞工的寺院不在這裡,那座寺院叫缽盂庵。我正好要往那個方向去,可以帶你一程。你跟我走就是了。」

中年書生背著背簍走在前面,鄉下青年找扁擔跟在後面。

書生見鄉下青年一臉的可憐,於心不忍就安慰說:「這裡和和尚早就臭名昭著、穢名四播了,他們根本就不信佛法,行的都是些外道邪法。山上共有十座寺院,包括接待寺、聖峰寺、龍華寺、寂光寺、大覺寺、悉檀寺、傳衣寺、石鐘寺等。這些寺廟從明代開始,就是子孫廟了。來朝山的居士信眾也只是求些符籙灰水,和尚們就是憑這些歪門邪道來斂財。他們不穿僧衣,也不念經文,不做佛事,只是各自把寺院據為私產,娶妻生子,子孫世襲。沒有辦法的。」

書生看著鄉下青年大受驚嚇的眼神,又接著嘆息道:「這山上和尚啊!全部都公開吃肉葷,飲米酒,然後對信眾們解釋說肉叫般若肉,稱酒是般若湯;他們娶妻生育兒女,然後說是般若法嗣;他們嫖妓行淫,搞男女雙修,然後說是歡喜禪。」

書生說到這裡氣不打一處來,他再次長嘆一聲,又說:「這山上的十座寺廟彼此爭鬥,為了搶奪香火錢和信眾經常大打出手,水火不容。一年到頭爭客,爭香火油錢,爭山田,爭田土地產從不消停。而且他們對自己的種種惡行都非常理直氣壯,自稱是在行率性道,行不執著禪!真是可怕啊!更可悲的是他們的一切荒唐事都能得到許多信眾的崇拜支持。哎!真是愚不可及啊!」

書生和鄉下青年兩人從大王廟旁的石梯繼續往山上前行,走了數裡後就到達了絕頂。

平坦的地方有一座寺院山門,上面的巨匾上書有描金大字「迦葉寺」。這迦葉寺規模並不大,屋頂的飛簷獸頭破損得比較嚴重。

書生指著那些雙龍滾瓦,黃瓦琉璃對鄉下青年說:「這是迦葉殿,殿內供奉有迦葉尊者。」他壓低聲音說:「這家寺廟的和尚跟下面那家安邦大王廟的和尚是死對頭,因為這家當家的孫子曾經把下面那家當家的孫子打傷了。兩家為這事糾集各自的信徒打過幾次群架。」

兩人過了迦葉寺又繼續前行,走到一處分叉的路口,書生對鄉下青年說:「我們要從這裡分手了。我要去這邊採些三七。你得往這邊走了。這裡叫點蒼山,此處絕頂由三座山峰相連而成。東面是羅漢壁,東北面是猢猻梯和銅佛殿,那邊是華首門。你可由此處小路前,那邊的缽盂庵正在大興土木,我們就此作別了。小兄弟,後會有期。」

相關焦點

  • 84歲的虛雲和尚向自己的徒弟行跪拜禮?徒弟有何本事讓師傅彎腰?
    要說這具行,跟虛雲法師結緣也是充滿了傳奇。具行法師是雲南人,光緒33年,老家鬧災荒,為了生存,具行一家背井離鄉,外出謀生。但是社會到處動亂,一家八口想要找個安穩的餬口,談何容易?聽聞雲南雞足山正在修寺廟,需要苦力,於是具行投奔寺廟,找了一份打雜的夥計。
  • 高僧故事:具行和尚曠世傳奇 真火焚身震驚世人
    這位高僧就是具行和尚,虛雲禪師門下弟子。虛雲禪師在具行和尚自焚後,曾寫下兩首詩紀念。當時還有人寫下《具行大師行業自化記》(收入《虛雲法師自述年譜》),至今仍在雲南雞足山上。下面這篇故事,就是依據碑文以及相關記載演繹而成。虛雲禪師輕敲殘磬,具行和尚全身震動,化作灰燼。
  • 雲南密碼(八)虛雲重修華亭寺 具行永守海會塔 真火自化的神秘高僧
    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鬥,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著名的就有一誠、傳印、本煥、宣化、海燈、具行等。這裡說的具行法師最為獨特。
  • 這個和尚到底做了什麼,虛雲法師看了都在痛哭流涕
    清光緒三十三年,有一個其貌不揚的鄉拙青年,穿著一身襤褸的鄉下土裝,來到雞足山祝聖寺求見虛雲長老,住持祝聖和尚問他:「你是誰?為何來求見虛老?」  那青年說:「我今年二十歲,雲南鹽源人氏,從小就父母雙亡,孤苦無依,族人將我入贅曾氏,從此以曾為姓,寄籍賓川縣。
  • 雞足山的歸客(四達居士)
    當年的洱海地區就是以密為用,以禪為主體,以這樣一種形式流傳,整個洱海流域都呈現出這樣一種傳承體系,並向西向北擴散,無疑三塔寺,雞足山都是這樣鮮活的例子。八十年代的雞足山祝聖寺鎮寶亭民國以前,雞足山的中心是以金頂、迦葉殿等為主體,清末民初,虛雲重修缽盂庵以後,雞足山佛教又以祝聖寺為中心。
  • 雲南一和尚「自燃」 攝影記者拍下詭異一幕
    編者按:具行法師是中國近代禪宗泰鬥虛雲禪師弟子,其妻、子、侄、弟、嫂、嶽母等全家八人同禮虛雲老和尚剃度受戒出家。
  • 民國和尚用真火焚身,圓滿成佛,科學家到現在都解釋不了
    一、一家老小,初進聖寺。光緒年間,災禍連連,導致農民顆粒無收,雲南大理髮起了饑荒。有一個年輕人因為離亂的局勢,失去了工作和收入,舉家艱難。幸好天無絕人之路,正逢雞足山修建祝聖寺,虛雲老和尚正愁沒有勞力,於是他就住進了寺後柴房。他老實勤奮,少說多做,總是沉默寡言,所以大家都稱他:「聾子」。因為實在過不下去,他的家人接連趕來投奔聖寺。
  • 虛雲大師座下十大弟子,每一個人後來都成了佛教的中流砥柱
    老陽按:說到近代禪宗,必須要說虛雲禪師,老和尚為佛教做了大量的貢獻,除此之外,他還培養了很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十位弟子,大家稱之為虛雲禪師的十大弟子,今天給大家介紹介紹。虛雲禪師,漢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遊,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1959年示寂。
  • 虛雲大師:享年119歲,一生培養眾多弟子,這十位不得不提
    只是,古巖表面上謹遵父命完成了成家這一人生大事,可實際上,同居而無染,處濁而不緇,古巖從未與兩個妻子發生夫妻之實。反而在這樣的無奈人生中,更加堅定了古巖離塵入佛之心。  終於在古巖19歲時,不顧眾人反對前往福州鼓山湧泉寺拜師常開法師,成功皈依佛門,法號虛雲,後來跟隨妙蓮和尚受具足戒。
  • 虛雲老和尚在雲南
    眾稱善,乃令賓川縣知縣辦理,於山中覓得一破院,名缽盂庵,請師住持,師將該庵重修,闢為十方叢林,迎接海眾,此即師在雞足山重興之始。 師六十六歲,石鐘寺住持寶林和尚,請師在該寺傳戒,求戒者八百餘人,是年為重興缽盂庵,師往南洋募化,先至南甸,在太平寺講《彌陀經》,皈依者數百人,到仰光,高萬邦居士陪朝大金塔,秉輪到檳城,在極樂寺講《法華經》,在麻六甲青雲亭,講《藥師經》,到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法緣殊勝,前後皈依萬餘人。
  • 苦行聖地雞足山,虛雲老和尚曾到訪過3次,但有2次以失望離去
    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位帶頭人,就是近代禪宗泰鬥虛雲大師。如今在上雞足山的路途當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五彩的經幡,經幡上藏語經文隨風被誦。在藏族信眾當中,他們相信人的一生裡,如能朝聖雞足山3次,那麼他在往生的時候,靈魂就能回歸佛國樂土。每一年,從全國各地來雞足山的信奉藏傳佛教的朝聖者們,紛至沓來。
  • 虛雲老和尚一入定就是半個月
    在十九歲時,虛雲老和尚再次避開家人,獨自跑進了寺廟。這次他在寺廟剃度成功,但他的父親還在四處找他,他就躲在寺廟後山的洞裡修行。後來,他父親離開了他出家寺廟所在的地方,他也走出山洞在寺廟任一小職。在寺廟內幹了一陣後,他覺得自己還是對打坐修行更有興趣,就把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寺院的主持。寺院主持為有這樣的弟子感到欣慰和高興,就準許了他。
  • 心若想飛翔,何處不是遠方,大理雞足山,心靈淨化聖地
    遠方,一個很多人都追求的地方,但由於工作關係不得不放棄的念想,或許有的時候一個人只想靜一靜,只想找個風景宜人的地方吹吹來自大山深處的輕風,找一個無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喝一杯啤酒,找一個靈魂的歸宿,何處不是遠方?何處又是遠方?
  • 雞足山上「靈異」多 雀會念佛蛇有慈心
    鷲鳥朝門雞足山梵書耆闍崛山。山中多靈鷲,靈鷲體魄雄健,兩翼打開達3米多長。在佛教中靈鷲鳥為天國神鳥,山志載:「非大樹不棲,非高崖不止。」每到春夏時節,鷲即翔集飛來朝舞華首門。每次鷲鳥展翼而來時是二十雙,振翅飛走時是四十隻,歲歲年年朝門不斷,靈異神奇。雞足山亦被稱為「第一靈鷲雞足山」。
  • 虛雲禪師:古今聖賢不昧因果 既種惡因必感惡果
    編者按:虛雲禪師(1840~1959),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禪師一生極具傳奇色彩,經歷無數磨難,自云:「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歷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虛雲禪師晚年在雲居山,依然不忘弘法,隨時開示修行法門。
  • 現在網上居然有人說虛雲和尚沒有活到120歲,你怎麼看?
    現在網上居然有人說虛雲和尚沒有活到120歲,你怎麼看?悟空問答上有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懷疑虛雲?」我看了下面的回答和評論,真是有不少人附和著。於是我也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真是不敢相信!居然有人懷疑虛雲老和尚沒有活到120歲,我也是佩服這些人的無知無畏啊!
  • 重磅:官商合圍佛教聖地 雞足山另類江湖大起底
    ,在嚴寒肅殺中苦苦期盼了一冬的雞足山僧俗四眾,等來了一個稍有暖意的消息——3月,大理州委政府修改了大理市政府的開發計劃,頒行《雲南賓川雞足山僧人住茅棚靜修規約(暫行)》,暫緩對雞足山的商業開發和對隱修僧的驅趕。
  • 九華山仁德法師與虛雲老和尚的法緣
    仁德師回答說:「是從終南山來,只為想親近虛老和尚,還望法師多給予慈悲方便。」知客師說:「你可有什麼證件?」仁德師才想起在終南山時,朗照法師臨行前寫給虛雲老和尚的信函,於是連忙從行囊中取出,雙手恭恭敬敬地遞了過去。
  • --雞足山!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以「四觀八景」的奇風異彩名冠於世,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