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大迦葉尊者是以苦行第一或者是以頭陀第一,而得名。他以12頭陀行貫穿始終,以苦修備受師傅佛陀讚賞以及僧團們的敬重。他一生都住阿蘭若,也就是茅棚裡或是樹下冢間。即使入定峭壁石縫中,都是身披糞掃衣,以苦行住持正法。
雲南雞足山相比中國其它4大佛教聖山,它的佛法弘揚和佛教傳統文化的建設,都有著自己獨樹一幟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大迦葉尊者,一生倡導並身先力行的頭陀十二行的法脈家風。
合乎中道,而不走極端的苦行,這也是佛祖讚賞的,而迦葉尊者也是以「行」這種苦行而聞名。他一輩子都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嚴苛地遵守戒律。所以,在整個佛教史上,尊者為我們奠立的一個正統出家人的榜樣。
正是這一種苦行僧形象的樹立,也構成了佛教史上舉足輕重的一股清流。每當我們佛教變得過度城市化,越來越世俗化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出家人站出來說:不,這條道路走錯了,當年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之路不是這樣的。由此同時,他們心目中就想到當年迦葉尊者的苦行。
中國佛教從藏傳、漢傳到南傳,在每一個歷史傳承當中,我們都會看到同樣走這條苦行道路的出家人,一代又一代不斷持續地湧現,他們每個人心裡都發願,想要振興佛教的原本精神。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位帶頭人,就是近代禪宗泰鬥虛雲大師。
如今在上雞足山的路途當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五彩的經幡,經幡上藏語經文隨風被誦。在藏族信眾當中,他們相信人的一生裡,如能朝聖雞足山3次,那麼他在往生的時候,靈魂就能回歸佛國樂土。
每一年,從全國各地來雞足山的信奉藏傳佛教的朝聖者們,紛至沓來。他們認為一生當中要轉一下梅裡雪山,然後再朝拜雞足山,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藏傳佛教發展到現在,從未間斷。所以,雞足山在藏傳佛教當中,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
藏傳佛教,講究從青藏高原到麗江至大理,不再南行。
南傳小乘佛教,講究從緬甸、泰國到西雙版納到大理,不再北行。
漢傳大乘佛教,講究從湖北、貴州到大理不再西行。
就這樣一教3乘,在雞足山匯流共生,淵遠流長,無不令人驚嘆。
雞足山入山口有一塊總牌坊,名為「靈山一會」。閱讀關於「靈山一會」的記載,我們不難發覺,有的史料中對「一會」的解讀,主要是「巫、釋、道」的並存。而另一種說法,所指的是藏傳、南傳以及漢傳3種不同的法脈,在雞足山交匯共生的軌跡。
不過,千百年來,我們已經很難說得清楚,這裡究竟是哪個宗教的「正地」。反而是,在多種宗教之間的倫理精神相輔相成,最終支撐著整個雞足山,宗教文化的基石。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位大德高僧,也跟雞足山結下過不解之緣,那就是原來法號叫做德清的虛雲老和尚。他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一般公認,他在佛教諸大修行者當中,大概是最聞名的一位,他以修禪定聞名,以修苦行聞名。
我們在網絡上查他照片,看到他留下來的法相,他的面容已修煉到如蒼老的一棵老樹一般,非常非常的令人震撼。另外,值得說的一點,是他在人世間一共活了120歲。很難想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還是清朝。去世的時候,已經是共和國時代。
清朝光緒年間,虛雲不顧家人反對,跑到福建一所寺院出家。接下來,他四處遊學求法、雲遊四海,去過西藏,也去過印度朝聖。後來,回返到雲南雞足山,他覺得這是一個著名的聖地,又是他非常崇敬的迦葉尊者傳說中的道場,所以他一定要看一看。
當年虛雲第1次來到雞足山時,看到雲南佛教幾乎被阿吒力教所取代。阿吒力教,是一種混合多個民間信仰的密宗傳承。在虛雲看來,阿吒力教的出家人,又結婚、又生孩子、又喝酒、還吃肉等等。這令老和尚非常失望。後來一生之中,他曾經3上雞足山,希望重振這裡的宗風。
1902年,老和尚時隔13年後,第2次來到這裡。這一年,他已經62歲。而雞足山仍是一片衰敗景象,沒有一點點改善。就連當年他與同伴搭建的茅棚,也被後人強行拆除。老和尚見狀,無奈只能背著行囊匆匆離去,但他匡扶正法的心願,卻更加堅定。
據傳,當年整個雞足山的所有寺院當中,大多數寺院都是以子孫廟形式存在。所謂的子孫廟,就是指師傅傳給徒弟,徒弟再傳給徒弟。外來出家人不允許停留、不允許掛單、不允許寄住。所以,外來的出家人根本沒辦法,進入雞足山掛單修習。
當時老和尚見到此景,就發願希望能夠在雞足山找到一個寺院的遺址,重新山上建立一個十方叢林。但凡有四眾弟子來山,皆以十方叢林的規矩接待,徹底改變200多年來,山中寺庵不接僧掛單的局面。不過,老和尚建立十方叢林的想法,也得到了當時朝廷的支持。
1906年,光緒帝賜封虛云為「佛慈弘法大師」,欽賜虛雲《龍藏》、玉印、錫杖、紫衣等,寺廟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該寺隨著老和尚的教導,僧眾每天上殿誦經、過堂吃飯、參禪坐香,叢林宗風為之振興。因此,徹底改變了雞足山,佛教步入衰敗的局面。
當然,老和尚一生3次登雞足山,等到他最後一次來雞足山,已經是聞名全國的大德高僧,終於在這裡如願地建立起一座非常莊嚴的十方叢林道場。那麼,從老和尚一生的行跡來看,他這一輩子除了自己在修行上日漸精進之外,基本上一直努力要怎麼樣重振中國佛教。
當年的中國佛教,寺院也許很宏偉、很壯闊、很漂亮,但是,有人會覺得出家人的生活很腐敗、很奢侈。據相關記載,有吸毒、有吸鴉片、有喝酒等等,什麼樣的人都有。同時,一般社會大眾,對於佛教的印象也不是太好,覺得佛教已經變得太世俗化。
因此,我們再回看老和尚走過的修行之路,難道不就是跟隨著迦葉尊者,曾經留下來的那一條苦行之路嗎?每當人們覺得佛教已經變得太世俗化、太商業化、太城市化的時候,不要忘記,就在山後的叢林當中,總會有這麼一條光明之路,帶領我們走出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