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2021-01-09 大茶經

說到禪,中國的禪宗文化,說得最多,講得最多。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

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由此,禪宗的法脈,從迦葉尊者開始,代代相傳,直至中國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至六祖慧能大師。

雖然禪文化從古印度開始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是,每個人對禪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國道家文化講的「道,」不可言說,不予言語道斷。但在中國禪宗史上,關於禪宗悟道與「禪」的故事卻甚多。以至於禪的法門,更加深入人心。

星雲老和尚在北京禪文化與人生開示時就說:「佛教中有一個字叫『禪,』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禪是開放的,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當你的心有了禪,心就不一樣了,生活也不一樣了。」

星雲老和尚說:「不立文字,不假思維,直指人心,這個法門即是禪,不在講,在印心。」他還舉例生活中的點滴來方便人們思索,又說:「它可大可小,可有可無,可進可退,其表現巧妙不同,如靈巧禪。」

在禪宗史上,有一則這樣故事,也常被我們生活中所言方便。唐朝行思禪師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為此這樣一則歷史,星雲大師在北京大學演講時也說道,他說:「參禪前,照世間法看,山是山,水是水;參禪後,如同科學說法,山是個假名,山中有泥土、石塊、水流、草木等,山已不是山;而水裡有冰,在顯微鏡下又有很多微生物,水也不是水了。悟道以後,山仍然是山,水依然是水,因為出世法,不會破壞世間法,道在生活中,在現世中。禪不破,也不立,它隨緣,隨分、隨假的。」

從這樣一則故事,我們反觀「禪」與佛家的教導釋然。在我們生活中的困惑和煩惱,都是因為種種分別心而起。當我們的心靜自然,清淨心面對時,我們看什麼都比較清晰,且都能正面的積極人生觀看待,這似如智慧當前。

假如我們生活煩惱生起,心地不清淨,心神不定,我們處理事務便不能得心應手,總是是事與願違。近代的大德高僧淨慧老和尚就曾提出《生活禪》的倡導。他鼓勵人們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懂得把禪應用之生活中,做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就如星雲老和尚所言:「禪是安心,安頓住心。」懂得禪的圓融,如實應用之生活點點滴滴,我們沒有分別心。如《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生活中,我們所眼看到的,所聽到的,就如泡影一般,所以我們不應執著與分別心。當我們懂得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如是安頓好自己的這顆心,用一顆禪心之中去辦事,必能和諧自他關係,安然自在,福報自然無量。

相關焦點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倘不入川,這一段提不起放不下的公案,從何處了?仔細思量真是令人汗淚交傾不止。」同年,袁煥仙在靈巖禪寺主持了一次「禪七」,一時成為蜀中禪門盛事。在靈巖禪七中,袁師反覆提斯,終使得南先生得個入處。南先生在《習禪錄影》中載:「記得我在靈巖山下來後師友皆說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覺得對了。果然在此後,什麼都懂了。這一點是根本智、無師智。
  • 懷讓禪師「磨磚說禪」,你怎麼看?是否與馬祖道一禪師相同呢?
    古代的四川成都人馬祖道一,12歲那年就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道一來到南嶽衡山結庵參禪,拜懷讓為師。在衡山那段日子裡,道一仍和往常一樣,整天的坐禪悟道。那一日,老師懷讓問他:「你坐禪想圖個什麼?」道一回答:「還不是想成佛?」
  • 臺灣慈光寺•慈光禪學院 第38、39屆 三期禪七
    禪七跑香(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 早操(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一、禪七特色 慈光寺‧慈光禪學院禪七,由惠空法師主七,以禪宗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為用功方法禪七期間設有禪法教學,次第解說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的具體操作,並講解禪修基本觀念、佛教禪觀理論等,輔助精進用功。 二、主七和尚簡介 主七和尚惠空法師,長年致力於佛教僧伽和青年教育工作,提倡禪修實踐和禪修理論。除在臺灣講學弘法外,並與大陸佛教密切交流: 1.
  • 一禪小和尚主題手帳全新上市
    一禪小和尚並不滿足於在網際網路上佔據頭部資源,在線下市場也依舊有著非常驚人的文化潛力。從泡泡瑪特到百年老字號雷允上,從國潮滑板到國家5A級景區無錫靈山,可愛的小光頭和他的夥伴們在中國文化傳播的路上越走越遠。
  • 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 英文裡的「禪」
    作者:曾泰元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佛教禪宗」)。大多數西方人也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物,鮮少例外。
  • 九華山仁德法師與虛雲老和尚的法緣
    知客師說:「你可有什麼證件?」仁德師才想起在終南山時,朗照法師臨行前寫給虛雲老和尚的信函,於是連忙從行囊中取出,雙手恭恭敬敬地遞了過去。知客師看了朗照法師的信函,態度大變,客氣地說:「原來你就是高旻寺的仁德法師,不久前我去高旻寺,還聽禪慧和尚講起過你呢。」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海德格爾則直接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表達的。」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摘自他的《禪學入門》。1禪是整體的心靈禪像大部分的佛教教法一樣,是一種高度知性和形上學的哲學體系嗎?就此而論,你也可以說禪並無定法。習禪者或許有些禪法,但那是基於自身的考慮,為了他們自己的方便;他們不認為那是因為禪的緣故。因此,在禪裡頭並沒有什麼聖典或經教,也沒有任何可以直指禪的根本意義的咒語。如果有人問我說禪有什麼教法,我會說禪並無任何教法。即使禪有什麼教法,也是出自自家心裡。我們以自己為師,禪只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則禪並不刻意規定什麼東西作為其教旨或基本哲學。
  • 今天帶你走進,佛源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分赴韓國和日本參加中日韓佛教友好交流法會,兩次均任中國團副團長,為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零零九年正月二十九日,師於雲門寺安詳示寂,世壽八十七,僧臘六十八,戒臘六十三夏。二月初五,「佛源老和尚追思法會」在雲門寺舉行。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及海內外信眾前來參加。數日間,共十萬餘人前來瞻仰老和尚。
  • 耕雲居士:解析禪之內涵 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禪的境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南安雪峰禪寺)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呢?幾年前臺南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曾說過:「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共相、永恆相」。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近期社會大眾對「生活禪」、「內觀禪修」較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這些禪修並不須要甚深的禪定。佛使比丘在《內觀禪修》中說: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為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讚嘆它確實很殊勝,因為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即使在其代表作《受戒》中的和尚們,他們的生活也是世俗化的。汪曾祺筆下的這些人物不沉溺於生活的悲戚,安於日常當下,樂天知命,憑著一顆純然之心,順其自然地生活,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禪的境界。王淡人則笑著說:「沒有多少錢。——我還有。」對於王淡人的這些行為,作者本可以將其寫得慷慨感人,但是他並沒有這麼處理,而是用平緩自如的筆調,凸顯出他淡泊隨緣而又不失堅韌的性格。這篇小說從多個角度表現了王淡人「一庭春雨,滿架秋風」的淡然心態,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悠遠澄澈的意境。
  • 佛教:慧能大師卓然超群的「禪不在坐」思想,您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然而,對於這種坐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卻另有看法:「禪不在座。」應該說,慧能的這一見解,在當時坐禪風氣盛行的佛門中,可謂卓然超群,具有爆炸性和劃時代的意義。其實,慧能的這一見解,很可能來自佛經中所載故事的啟發:一天,舍利弗正在林中樹下宴坐,維摩居士來到他跟前說:「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 《天道》纏中說禪到底說的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首先纏中說禪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得來的方法論,而是某人建立的思考模型,他知道在文化和文明中找不到答案,所以他要在自己心中建立自己的王國,纏只指複雜的事物變化,人性變化和周圍人和事的變化,而纏論的精髓在於悟,悟的不是空色世界,不是紅塵往事,而是智慧,所以無論丁元英行的是天道還是詭道,都無傷大雅,因為天道就是強弱的整體,有詭道有仁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一禪小和尚》語錄:為了避免結束,你就這樣避免了一切開始
    師父說,心越善良就越容易被欺負,人越懂事就越容易受委屈,總有些眼淚不被人心疼,總有些痛苦不被人理解。吃過的苦太多也就懶得跟不懂的人來說,受過的傷太深哪怕受委屈也寧願沉默...師父:突然爆發只因為忍了很久了一禪:忍?忍什麼啊?師父: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忍,為了和氣忍耐他人的冒犯,為了生存忍耐殘酷的現實,為了形象面子忍耐自己不喜歡的一切吧......
  • 大願說禪—宇宙弦的啟示
    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有無限的自由、絕對的平等,但是因為我們凡夫的思惟方式一開始就迷失了,我們的心迷路了,所以才會一直去攀緣外境,凡夫執著於萬事萬物實有的,但其實當代物理學的「弦論」其實已經證明了「緣起性空」。阻礙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人類創造潛能發揮的根本的障礙,不在於外部的環境,而在於人的內心,在於人的思惟方式一開始就迷失在人我執和法我執裡。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所以說這「吃茶去」三字不應看作漫不經心地毫無意義的重複,從諗藉此表達的含義是:①平常心是道,你要悟道麼?快吃茶去,邊吃邊悟;②區區茶中亦有道。另一則禪話,他甚至說糞中有道;茶比糞高潔,能無道?我們不能把趙州和尚垂名茶史看作是偶然的機遇,一種僥倖。他是學問僧,於禪學於茶學有很高造詣。如果說是懷海和尚為「茶禪」提供了制度的保證,那麼是趙州和尚創立了「茶禪」的規範。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現當代有一種「生活禪」,是一種不論在小區公寓還是寺院裡都能實踐的修行。
  • 3月28日《開卷8分鐘》:梁文道說佛
    梁文道:佛教不只是一種光說不念的東西,你真的要理解佛教的智慧不能光是看書,而且還得修。不修的話會變得什麼樣呢?我舉個例子,平常我們常常說我們佛教要怎麼樣普渡眾生,但這個說法有時候說的多了,大家就覺得說你好像專門做善事,幫助人的就是一個佛教徒了。
  •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
    老和尚摔了一跤悟出首詩,小和尚看見蒼蠅也寫一首,都流傳至今宋代有一位老和尚,一天,老和尚騎著驢子穿過橋,但是不小心掉下來掉進了水裡。碰巧的是,就是這一跌讓他明白了佛教的真正含義,隨後寫了寫了一首著名的禪詩,全文如下:《啟蒙詩》我有一顆珍珠,被困在塵土中很久了;目前,塵土充滿了光線,穿過山脈和河流。全篇只有24個字,卻流傳了近千年。首句中的「明珠」指的是一個人的佛性,後人也經常將其引申為才華。次句「久被塵勞關鎖」是指這個佛性被世界耗盡,眾生無法擺脫,所以珍珠被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