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2020-11-30 麟開祥趾

眉公在《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達摩祖師像,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靜坐,但是,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什麼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吾人心不生時是什麼樣子呢?用意識去想就永遠不能悟見,用眼睛去看也永遠不能看到。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淨妙心。

佛教修行通過禪達到悟的境界。什麼是禪?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身的「禪」,從現代人的觀念出發,禪更具有廣泛的含義,一花一木是禪,吃喝拉撒亦是禪,世間萬物,莫不有禪,莫不有佛性真如。

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靜慮」,通過瑜珈禪坐的方式澄心靜慮,返觀自身,去除愛恨糾葛,截斷貪嗔痴念,從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諸的影響,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間萬物的真理,去掌握無處不在的佛性真如。

王維在《終南別業》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但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

相關焦點

  • 時光知味,草木皆禪。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懷,而我們,就是在細碎的生活中,點滴的光陰裡,不經意地修禪。壹禪是什麼?是僧客烹火煮茶,是樵夫雲崖伐薪,是凡婦林泉浣紗,是老翁江雪獨釣,是黃童放牧白雲。是時光裡的一朝一夕,是凡世中的一草一木,是山河間的一水一塵。總有人說,為何你的字句省去紛繁的故事,冷暖的人情,唯留簡潔的草木,素雅的山水。
  • 《金剛經》淺釋:三際求心不可得
    因此才說:【三際求心,不可得】。心印疏上有【三際求心,不可得】的偈頌:【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我們把這偈頌念熟了,還要去思維;要聞、要思、要修,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什麼意思。
  • 一木立花以花卉與蠶絲蛋白「質」敬美麗 詮釋科技護膚之道
    以「花」養「顏」 一木立花帶給女性「植物系」護膚體驗圖:一木立花研發實驗室展示以中國知名花卉護膚品品牌一木立花為例,其對於花卉類植物原料的萃取,從工藝到科研都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在研發過程中,經由清華大學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聚集消費者皮膚狀態進行研討,憑藉著來自花卉美學靈感的「
  • 一木立花絲素蛋白,給花一般嬌嫩皮膚更細緻的呵護
    青春時如花朵般嬌嫩的肌膚,如何不好好保養呵護,很容易就被陽光、生活還有時光奪去。如果不想讓肌膚在青春時留下「暗傷」,能夠在中年之後能自身時尚靚麗並擁有如水如花般的肌膚,做好必要的呵護修復斷不可少。是時候給皮膚提供一些一木立花絲素蛋白了,讓納米級的蠶絲營養滋養肌膚,牢固鎖住水分,修復受損肌膚,保持肌膚常態美白健康。
  • 「求佛不如求己」,拜佛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佛門裡說「求佛不如求己」,有求皆苦。相信大家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則佛門故事。說的是有一人到寺院裡拜佛,到觀音殿的時候,看到一個和觀音菩薩聖像一模一樣的人也在拜觀音。這個人就非常好奇,問到:「您怎麼在拜自己呢」?他說道:「我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好好修行,種好善因」。我們看寺院裡觀音菩薩聖像手裡總是拿著一串念珠,象徵觀音菩薩也時刻念佛不離心。
  • 漂亮的李慧珍林一木身份是什麼 林一木結局怎麼樣
    電視劇《漂亮的李慧珍》正在熱播中,收視率也是節節攀升,隨著劇情的發展,劇中「林一木」的身份也引發網友好奇。  在電視劇《漂亮的李慧珍》中,男二號林一木是一個不羈暖男、「搞怪騎士」,陽光帥氣中帶著一股不羈勁頭,不正經的笑容下卻藏著一顆守護的心。表面捉弄慧珍,實則暗地幫助她。
  • 《節約用紙 保護環境 一木環保 從我做起》
    馬街中學國旗下的演講《節約用紙 保護環境 一木環保 從我做起》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節約用紙 保護環境》。據有關資料統計:少浪費1500張紙,就可以保留一棵樹。如果我們每位同學一學期節約1千克紙垃圾,一年就相當於拯救3棵樹。全校七千餘名同學相當於每年保護了兩萬多棵有著20年樹齡的大樹不被砍伐。同學們,近年來,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告訴我們,全世界都面臨著垃圾包圍的危險。其實,對垃圾,包括紙張、廢塑料等等,我們更應該把它們看成是一類「放錯位置的資源」。
  • 第五人格:玩家賽前求佛系慘遭放血,網友看後卻說他活該
    第五人格的求生者玩家在賽前可以說話,不過監管者玩家不可以。目前求生者一般有三種,一種是賽前和隊交流的,這種玩家的取勝的欲望非常強,看到隊友選擇弱勢的角色就會要求隊友更換。另一種玩家是賽前辱罵屠夫的,這種玩家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屠夫玩家的注意力,進入遊戲想要溜屠夫。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倘不入川,這一段提不起放不下的公案,從何處了?仔細思量真是令人汗淚交傾不止。」同年,袁煥仙在靈巖禪寺主持了一次「禪七」,一時成為蜀中禪門盛事。在靈巖禪七中,袁師反覆提斯,終使得南先生得個入處。南先生在《習禪錄影》中載:「記得我在靈巖山下來後師友皆說我明白了此事。我自己也覺得對了。果然在此後,什麼都懂了。這一點是根本智、無師智。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就此而論,你也可以說禪並無定法。習禪者或許有些禪法,但那是基於自身的考慮,為了他們自己的方便;他們不認為那是因為禪的緣故。因此,在禪裡頭並沒有什麼聖典或經教,也沒有任何可以直指禪的根本意義的咒語。如果有人問我說禪有什麼教法,我會說禪並無任何教法。即使禪有什麼教法,也是出自自家心裡。我們以自己為師,禪只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則禪並不刻意規定什麼東西作為其教旨或基本哲學。
  • 漂亮的李慧珍夏喬結局和林一木在一起了嗎 林一木身份揭曉
    《漂亮的李慧珍》電視劇正在熱播中,目前播出了32集,由迪麗熱巴、盛一倫、李溪芮、張彬彬等領銜主演,自從播出就受大家的喜愛,很多觀眾對夏喬和林一木這個角色十分關注,林一木一直對李慧珍很貼心,雖然有時總是耍她,但總是會讓人覺得很暖心,像個大哥哥。
  • 範澤鋒·禪墩-北鬥七星·瑤光
    範澤鋒·禪墩-北鬥七星·瑤光 月沉風靜,夜涼星稀; 草木不言
  • 蔡志忠《智慧彼岸的微笑》,一本很有趣的書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好看的漫畫+淺白的文字,作為心經的興趣入門閱讀可,單純作為漫畫也是好看的。從看胡蘭成的《心經隨喜》,到星雲大師的《心經》五講,再到蔡志忠的智慧彼岸的微笑:《心經》解密,對《心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禪,最大的天啟,頓悟出生命的真理。
  • 耕雲居士:解析禪之內涵 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禪的境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南安雪峰禪寺)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呢?幾年前臺南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曾說過:「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共相、永恆相」。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禪宗認為,審美觀照,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頓悟見性。心靈澄澈寧靜,萬象則歷歷分明。心空則萬物自由鮮活,生機勃勃。寧靜而不枯寂,空無而生萬有。這種融合了佛道思想的禪靜之心是一種純粹的審美心態。汪曾祺在創作構思時喜歡靜坐,小說創作往往都是「心閒氣靜一揮」而成的。以這種禪靜之心觀照社會人生,書寫凡俗生活,自然會使其作品具有濃厚的禪意。
  • 型號不匹配,轉圈求佛也沒用!
    有的人說遊戲中就不應該有佛系屠夫這種設定,還有的玩家吐槽隊友求佛就是垃圾。不過其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聲音就是玩家說現在佛系屠夫已經越來越少了,其實我們了解後發現並不是佛系屠夫在變少,而是這些佛系屠夫也開始有不同類型了,如果型號不匹配,轉圈求佛也沒用的!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雖然禪文化從古印度開始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是,每個人對禪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國道家文化講的「道,」不可言說,不予言語道斷。但在中國禪宗史上,關於禪宗悟道與「禪」的故事卻甚多。以至於禪的法門,更加深入人心。星雲老和尚在北京禪文化與人生開示時就說:「佛教中有一個字叫『禪,』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這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覺知就是本來面目。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禪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嗔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禪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六祖壇經》說:1.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