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公在《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氣息柔和而穩定。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見達摩祖師,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達摩祖師像,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靜坐,但是,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什麼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吾人心不生時是什麼樣子呢?用意識去想就永遠不能悟見,用眼睛去看也永遠不能看到。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淨妙心。
佛教修行通過禪達到悟的境界。什麼是禪?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身的「禪」,從現代人的觀念出發,禪更具有廣泛的含義,一花一木是禪,吃喝拉撒亦是禪,世間萬物,莫不有禪,莫不有佛性真如。
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靜慮」,通過瑜珈禪坐的方式澄心靜慮,返觀自身,去除愛恨糾葛,截斷貪嗔痴念,從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諸的影響,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間萬物的真理,去掌握無處不在的佛性真如。
王維在《終南別業》中寫道: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登山者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朵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絕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但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