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知味,草木皆禪。

2021-01-09 佛經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懷,而我們,就是在細碎的生活中,點滴的光陰裡,不經意地修禪。

禪是什麼?是僧客烹火煮茶,是樵夫雲崖伐薪,是凡婦林泉浣紗,是老翁江雪獨釣,是黃童放牧白雲。是時光裡的一朝一夕,是凡世中的一草一木,是山河間的一水一塵。

總有人說,為何你的字句省去紛繁的故事,冷暖的人情,唯留簡潔的草木,素雅的山水。

其實,萬物眾生皆可生情,榮枯生死皆有定數。世事原本樸素乾淨,皆因人心飄忽多變,而有了爭執和煩惱。

每個人生下來,皆攜帶一本因果簿子。你此生所做之事,無論善惡,記錄其間,留待有一天離塵而去,亦伴隨左右。

前世的因,為今生的果,今世的因,亦為來生的果。看似尋常的人生,卻隱藏了許多禪機。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

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紅塵處處皆道場,歲月若菩提,用一世的光陰修行,則明心見性,慈悲喜樂。

古往今來,修佛悟道之人,皆融於山水自然。

看似遠離塵世,不染人間煙火,卻入了情境,萬物生靈。到後來,一言一行,一茶一飯,皆見禪理。

唐人王維的詩,清新空靈,參透禪意。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於他的詩中,一切草木寂靜無為,蘊藏禪機。他拋散浮名,臥隱南山,無論入世還是出世,皆存禪心。

草木有靈,通了佛性,便行走於人間,生出愛怨情恨之事。

或許每個人的前生,都是一種植物,或濃鬱,或簡淡;或尊貴,或清貧;或典雅,或平庸。

今世投生於富貴侯門,或轉世於百姓人家,榮華與清苦,皆看造化。

我則有幸,落於江南煙水村落,藥草寒門。小小年歲,長伴草木山石,養了慈悲性情。

賞花於黛瓦庭院,聽雨在寂寞樓臺,踏月於荷塘小徑。

白日隨了父親上山伐薪採藥,夜幕陪伴母親窗下挑燈繡花。

庭前一樹白梨花,開開落落,似那尋常光年,清靜溫柔。

父親濟世救人,不論貧富貴賤,官紳百姓,路程遠近,皆一視同仁。

母親菩薩心腸,對過路乞兒,孤寡老者,窮病之家,皆盡其所能給予施捨。

自幼受雙親教導,心存善念,悲憫眾生,種下善因。

一個人,從最好的年華,走到白髮蒼顏,看著自己日日緩慢地老去,需要多少勇氣和決心。

雖說滄海不過一瞬,但回首的剎那,誰可以真正地波瀾不驚。

我是簡單的,每日煮茶聽琴,焚香讀經,栽花修草。

已然忘記過往也曾風雨飄搖,為了生存如螻蟻那般卑微的活著。

佛說,歷千百劫難,方知得失隨緣,平淡是真。

我願做滔滔濁世裡的清波,心性明澈,安靜無聲。

許多時候,一個人,就那麼靜坐著。

往事如畫,映入眼帘,一幕幕情景,仿若在不遠的昨天。

最怕流年匆匆,多少良辰美景,到底被自己虛度。

剩下一些回憶,在微風細雨的日子,獨自寂寥地懷想。

佛說,紅顏白骨皆是虛妄,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草木參禪,亦知世間情意,雖榮枯不由主,愛憎卻由心。

人亦如此,年華易逝,聚散有定,唯有心,在風塵中愈發潔淨。

窗外細雨微風,秋味深濃,草木皆有凋零之意,唯幾盆闊別已久的淡菊,悄然綻放。素瓣凝香,孤標傲世,有種閱歷滄桑的淡遠風骨。

當年那位修籬種菊的詩人,仿佛依舊隱於南山,只是雲深霧濃,覓不見其蹤影。

天地大美,萬物通靈。

古往今來,多少王侯將相,文人墨客皆放棄權貴,隱逸山林,歸去田園,溪雲做伴,鳥雀為朋。

幾番紅塵遊歷,遍嘗冷暖離合,方知歲月荏苒,平淡是真。

心中所願,有生之年於山水靈逸之地,修築落梅山莊。

那時間,漫山的梅花,競相綻放,不求聞達,不問世情。

而我每日,只需坐於庭院,閒事花草,烹煮清茗,漫撫弦琴,倦讀經書。

匆匆百年,轉瞬而過,縱是秋水蒼顏,竟也無了怨悔。

活到一定境界的人,早已無謂得失,更無懼流言。

人世百年,稍縱即逝,待你功貴於身之時,卻發覺青春被光陰已經拋得太遠。

草木枯萎凋零,尚有春暖花開可期,而人之年華老去,再無重來之日。

那時間,便知名利榮華,只是雲煙過眼。

人生在世,終究有責任和使命,太過閒逸的生活,未免有些意興闌珊。

把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只作是修行的必經之路,起落沉浮,亦屬尋常的人事。

待風煙俱淨,戲劇落幕,那些扮演過各種角色的人,誰還能一塵不染?

眺望山河,一如當年,端雅溫柔,壯闊無際。

季節更迭,榮枯有序,那樣莊嚴真實,無須說盟說誓,萬千姿態,終是悠遠清明。

世間憂患和煩惱,多於喜樂。

看到鏡中新生幾根醒目的白髮,不免心生惶恐,那清澈明淨的容顏,竟一去不復返。

所能做的,只是讓心永遠潔淨如水,不受驚擾。

既是爭不過時光,莫若委身成塵,斜陽阡陌,依舊有值得期待的風景。

走過了半世,我終簡淨樸素,依舊清淡安寧,像不曾有故事發生。

窗臺的草木,亦是如此,經歷春秋冬夏,始終清新翠綠。

我靜坐庭院花下,焚一爐香,聽一首古曲,平靜清好。

有時候,無須長跪佛前,無須誦經參拜,靜坐冥思,亦是禪定。

草木更具靈性慧根,寄身紅塵,不問悲喜,不嗔不怒,潔身自好。

世間萬物,無所不好,縱然有一些美麗的錯過,幸福的缺失,也終從容。

時光湛湛,它喧囂時紛呈飛揚,安靜時若秋水長天。

人生若清風白雲,看似閒逸自在,轉瞬卻無了蹤影。

日長人靜,小巷輕煙,多少往來人事,就這麼匆匆過去了,湮沒在山回溪轉的塵世中。

不見了,不見了……

相關焦點

  • 範澤鋒·禪墩-北鬥七星·瑤光
    範澤鋒·禪墩-北鬥七星·瑤光 月沉風靜,夜涼星稀; 草木不言
  • 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道家佛家皆有靜坐,但是,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象,重視心性的了悟。什麼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吾人心不生時是什麼樣子呢?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時光住處,搖落歲時秋
    每次路過這些草木,都覺得它們已住在心裡,從此心裡長出雲白風清,長出蒹葭蒼蒼,長出關關雎鳩。從此我像植物一樣呼吸,有著草木一般的氣息,與天地融為一體。從此布衣長發,竹杖芒鞋。與雲煙相依,沾染一身淡然。秋風寫意,溫良舒適。時間尚早,少有人語,也無人擾。閒來讀書一兩頁,清潤雙目,久坐半日竟不知疲倦。
  • 臘月:歲月暮雪,時光不寒,願一切美好悄然而至
    靈山有雨,是情;靈山有花,是禪;靈山有你,是靜。浮生如若是夢,有心且共從容,在這冬日的餘暉中,沉寂清寒,心向暖陽。02.念她時光太瘦,歲月難留,不舍的期許裡,寸寸光陰,嫋嫋燃盡。紅塵冷暖,人間坎坷,這一路走來,憂愁寥落,歡顏斑斕,你我從未辜負時光,時光也未曾將你我遺忘。年關將近,又逢韶光,萬般不舍,亦難由人。
  • 唯美情感英文短句:我見眾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我見眾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I see all living things are vegetation,but you are the gerrn hill.餘生還長,你別慌。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仙風道骨,學腹經綸。」博學多才。他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三十多種著作。一要了解南懷瑾先生在峨眉山的閉關之事,就必須從其隻身入川談起。南先生少年時期,遍讀諸子百家,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等各種學問,並深得精要。
  • 耕雲居士:解析禪之內涵 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禪的境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南安雪峰禪寺)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呢?幾年前臺南禪學會成立的時候,我曾說過:「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共相、永恆相」。
  • 亞洲廣泛存在的「爛肉王」,草木皆枯的五步毒蛇——尖吻蝮
    草木皆枯的五步毒蛇  尖吻蝮這種蛇在古代時就非常的受到重視,我們所說的「五步蛇」「百步蛇」說的都是它,傳說被咬一口,五步之內毒發身亡,但事實並沒有這麼的誇張,這樣的毒性就連世界上最毒的毒蛇「內陸太攀蛇」也做不到。
  • 知味中國美食博覽會,西溪天堂等你來「造」
    9月17日~20日,2020知味中國
  • 你我如蝶,輕舞時光
    那些艱難猶豫著卻不忘堅持前行的夢想,它在時光的某個角落曾激勵著你,讓你看到陽光的所在。現在,它是否變成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樣子?世俗的煙火隨著四季或濃或淡,懷著對平凡世界的景仰,原來也是不錯的。單純的喜歡,肆意地歡笑,安放著生活的繁瑣,收藏著內心的小確幸,看時光自然消逝,看星移鬥轉下芸芸眾生中小小生命之綻放。那是滾燙的人生,開著沉浮跌宕的花朵。
  •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生活中,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時話不多,做任何事時永遠從容鎮定。和這種人相處時,我們總會覺得特別心安,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發現一種從容的力量。而與他們相反,我們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總會因為各種煩心事,耐不住性子,靜不下來。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三、法門的運用A.生活禪生活禪是將禪結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於舉手投足、揚眉眨眼間透露著安詳自在。其訓練過程,則是遵循禪宗初期的方式,先直接由善知識指示本性(佛性),而後善護己心,於日常生活中磨除習性。茲說明如下:《六祖壇經》中記述著: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 願時光能緩,故人不散,願你所有付出,皆是值得
    時光太快,快到我的腳步有些踉蹌,連呼吸都有些急促,心,自然也就跳得快了些。是這樣的月下,是這樣的淡香疏影裡,寒冷的空氣浸透指尖。我的那位故人,你如今可好?南方以北,秦嶺之中,恐怕早已經下了幾場雪。你與我說過雪,你也與我說過,那裡是大雪穿過的故鄉,那是你念念不忘的根。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因此,在禪裡頭並沒有什麼聖典或經教,也沒有任何可以直指禪的根本意義的咒語。如果有人問我說禪有什麼教法,我會說禪並無任何教法。即使禪有什麼教法,也是出自自家心裡。我們以自己為師,禪只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則禪並不刻意規定什麼東西作為其教旨或基本哲學。
  • 英文裡的「禪」
    作者:曾泰元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佛教禪宗」)。大多數西方人也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物,鮮少例外。
  • 陳帥鋒:百山祖之山水及其草木
    差不多,不外乎石、土、泥、水加草木蟲禽獸組合而成;完全不同,是因為石為骨,泥為肉而水為血脈,草木為容顏,其異亦如面。「高人」看山不是山,是不觀草木而觀地脈。但我輩開門見山,撲面而來的卻是草木,看山依舊是山,且此山非彼山。而山之靈性,往往在草木,自《山海經》以降的中夏文化,講到某山,自然而然少不了講有何奇花異木。
  • 125㎡業主案例|歸禪
    入禪,亦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並非是告訴人們,只有佛才是最後的歸宿。最後的歸宿,還是生活。本案以「禪」與「生活」為藍本,描繪著生活最本真的樣子,讓人的心慢慢平靜下來。兼容了復古和時尚兩種矛盾的屬性,看起來有種時光發酵的韻味,卻又洋溢著濃濃的時代氣息。以橙色為背景的格櫃之上都設置了燈帶,讓橙色的光彩更加強烈,成為空間中最吸引眼球的一處。Master's Room主臥自然化生萬物,循環往復。欲探求萬物真義,不是從外部求索,而是應回歸內心,於自然中觀察、學習、悟道。讓設計返璞歸真,就是重回其應有之義。
  • 語聞成都 | 川西草木物候記12:小巷「一丈紅」 卻是「端午花」
    藍花楹孫海 文/圖川西草木物候的輪迴就像時光於此匆匆留下的一串腳印,初夏剛過,轉眼又到小滿。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節氣,這時夏熟的穀物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小說;禪趣 作者簡介:   汪曾祺出生於水鄉高郵,抗戰期間,他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就讀於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染。禪宗思想浸透到汪曾祺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藝術之中,也使其作品的字裡行間流溢出明顯的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