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2020-12-04 中國社會..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2019年06月10日 07: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學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汪曾祺;小說;禪趣

作者簡介:

  汪曾祺出生於水鄉高郵,抗戰期間,他離開家鄉外出求學,就讀於西南聯大中文系,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染。自然山水的啟悟、家鄉文化氛圍的薰陶、隨遇而安的處事態度,使汪曾祺的思想底色上烙有深刻的禪宗印記。禪宗思想浸透到汪曾祺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藝術之中,也使其作品的字裡行間流溢出明顯的禪趣。

  書寫禪靜隨性的

  世俗生活

  汪曾祺十分推崇蘇軾詩中「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空靜觀。他認為「唯靜,才能觀照萬物,對於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靜是順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汪曾祺《無事此靜坐》)這種審美靜觀心理的養成一方面得益於莊子的「心齋」「坐忘」等美學主張,另一方面也潛隱著禪宗思想的影子。禪宗認為,審美觀照,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頓悟見性。心靈澄澈寧靜,萬象則歷歷分明。心空則萬物自由鮮活,生機勃勃。寧靜而不枯寂,空無而生萬有。這種融合了佛道思想的禪靜之心是一種純粹的審美心態。汪曾祺在創作構思時喜歡靜坐,小說創作往往都是「心閒氣靜一揮」而成的。以這種禪靜之心觀照社會人生,書寫凡俗生活,自然會使其作品具有濃厚的禪意。

  汪曾祺小說所寫的多是凡人俗事。他描繪三教九流的凡夫俗子,展現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如《收字紙的老人》中的老白,孤身一人,挨家收字紙,雖粗茶淡飯,但也怡然自得。《釣魚的醫生》裡的王淡人日常生活無非是診病、送藥、釣魚,但他活得灑脫自在。《雞鴨名家》裡的餘老五平時生活悠閒自在,但在「炕蛋」期間,謹守本分,兢兢業業。即使在其代表作《受戒》中的和尚們,他們的生活也是世俗化的。汪曾祺筆下的這些人物不沉溺於生活的悲戚,安於日常當下,樂天知命,憑著一顆純然之心,順其自然地生活,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禪的境界。

  營造空明澄澈的小說意境

  汪曾祺小說世界中人物的日常行住坐臥處處有禪,這使得他的小說具有了情景交融、神與物遊、虛實相生的特徵,在小說中營造出了空明澄澈的禪宗意境。

  《受戒》《大淖記事》《釣魚的醫生》和《雞鴨名家》等小說無不意境淡遠,禪意綿長。小說《大淖記事》開篇就是對大淖四季風景的描寫。這裡春天一片翠綠,夏天蘆荻吐穗,秋天四野枯黃,冬天白雪覆蓋。不同季節的風景變幻中迴蕩著自然的韻律。小說接著敘述了大淖周邊的一幅幅風俗畫。周邊百姓的是非觀念、道德標準與街裡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這裡女人和男人的心情好壞,只有一個標準,即心裡是否「情願」。《大淖記事》描繪的風景、風俗和故事都貫穿著隨緣任運、自由自在的禪意,從而呈現出澄明的意境。

  在《釣魚的醫生》中,主人公王淡人有一次冒著生命危險去給被洪水圍困的村民治病。即使對於這種急公好義的壯舉,汪曾祺也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渲染,而是點到即止。王淡人竭盡全力為身無分文的汪炳治病,把他留在家裡住,管吃、管喝。汪炳把王淡人留著配藥的一塊雲土抽去了一半,把王淡人祖上傳下來的麝香、冰片也用去了三分之一。妻子問王淡人:「你給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錢?」王淡人則笑著說:「沒有多少錢。——我還有。」對於王淡人的這些行為,作者本可以將其寫得慷慨感人,但是他並沒有這麼處理,而是用平緩自如的筆調,凸顯出他淡泊隨緣而又不失堅韌的性格。這篇小說從多個角度表現了王淡人「一庭春雨,滿架秋風」的淡然心態,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悠遠澄澈的意境。

  追求隨事延展的敘事結構

  不同於情節曲折、結構嚴謹的傳統小說,汪曾祺小說的敘事結構隨事延展,自由隨意,靈活多樣。他曾說,「我認為一篇小說的結構是這篇小說所表現的生活所決定的。生活的樣式,就是小說的樣式」。(汪曾祺《思想·語言·結構》)汪曾祺的這種藝術追求,依然滲透著禪宗「隨緣任運」的精神。「隨緣任運」在其小說敘事中的表現就是隨事延展,為文無法,行雲流水,不刻意為了文學成規而削足適履,也不會扭曲生活的常理。但在「隨緣」中不隨波逐流,也不固守成規;同時在「任運」中忠於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本心。

  《受戒》等小說的敘事結構脫離了傳統小說起承轉合的情節模式,也不刻意營造戲劇性衝突,而是信馬由韁、娓娓道來。《受戒》敘述了荸薺庵裡五個和尚的故事,一個故事接著一個,但故事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作者只是將其連綴起來並置在小說中,敘事結構類似「畫簿」。小說《歲寒三友》更像是國畫「歲寒三友圖」,「三友」相對獨立,僅靠一股「寒氣」將它們聯繫起來。小說裡的三個人物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也各自上演著自己的故事,在作品中各佔一塊。朱光潛在評論京派作家廢名的小說《橋》時,概括了這種「畫簿」式結構的特點。他說:「《橋》裡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覺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串』。」汪曾祺作為京派代表人物之一,承其流風遺韻,小說敘事也傾向於採用這種「畫簿」式結構。

  汪曾祺的小說衝破了詩歌、散文和小說的文體邊界,形散而神聚,不合小說的一般規矩,而又親切自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汪曾祺的小說情節淡化或無情節。其小說創作的這一特徵與禪宗隨緣任性、順其自然的意趣有很大關聯。

  運用空靈雋永的詩化語言

  禪宗不只影響了汪曾祺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結構,其小說語言也頗具禪趣。禪宗「頓悟見性」的直覺思維方式融入了汪曾祺小說語言的創造過程。在禪宗看來,「頓悟」是見性成佛的唯一途徑,不由階漸,當下即成,超越知性,單憑直觀。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句與句之間的跨度較大,往往超越了知性邏輯,不涉理路,很多時候不採用合乎一般語法的句式。比如「老白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化紙之後,關門獨坐。門外長流水,日長如小年」。(汪曾祺《故人往事·收字紙的老人》)這種詩化的語言只是直觀地描述眼前的景象,依靠直覺鋪排詞句,詞與詞、句與句並置而立,留下了大量「空白」,從而營造出空靈的意境。如果仔細品味,這些「空白」之處含有綿長的詩意,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元好問曾論及禪與詩歌創作的關係,他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答俊書記學詩》)此語也可以用來概括禪與汪曾祺小說創作的關係。汪曾祺用小說的形式來書寫禪意、營造禪境、呈現禪趣;同時,禪宗思想也讓他的小說具有了空明澄澈的美學特徵。二者交相輝映,使汪曾祺的創作成為中國當代小說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

相關焦點

  • 《穿白襯衫的抹香鯨》獲"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5月20日在大連頒獎,在短篇小說獎中,莫言的《天下太平》、樊健軍的《穿白襯衫的抹香鯨》、雙雪濤的《北方化為烏有》榜上有名。
  • 線上「溪山書會」|楊早推薦您讀讀汪曾祺: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這樣寫」還含有對題材、人物、情節的驚詫,現實主義敘事普遍追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汪曾祺這樣的寫法算什麼呢?連他的老友楊毓珉,最初向人推薦《受戒》時,也是評價說「味道十分迷人,可是回頭一尋思,又覺得毫無意義」。寫小說寫到「毫無意義」,還能讓人覺得「味道十分迷人」,這是老汪獨一份。汪曾祺也知道自己不主流,不偉大。
  • 汪曾祺:全集一出,「活魚」一條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學者楊早是最早的擁有者之一,這並非只因為工作或興趣,而是有更深的淵源——第11卷《詩歌、雜著卷》中,收入汪曾祺贈楊早的祖父(楊汝綸,汪曾祺表弟)與父親(楊鼎川,當代文學研究學者)的詩;是卷「附錄」中,還有楊父1994年對汪曾祺作的訪談《關於汪曾祺40年代創作的對話》。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汪曾祺不願寫這類「自報家門」的文章,但在他談論其他對象的散文隨筆中,我們卻又能經常「撞」見從他筆端不經意流出的人生軌跡、所見所聞。這些有如一顆顆露水般散落在記事、抒情、論文、寫食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連綴起來,匯聚成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按說,一個人的自傳,沒有別人替他完成的道理。不過,具體到汪曾祺,情形又不同。」
  •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
    「本來是要讀國立藝專的」汪曾祺六十歲重拾畫筆,觀汪曾祺的畫,恬淡裡不乏清雅、拙趣中飽含溫情,既可見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庸常小趣出處為南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所作《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如下: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 汪曾祺孫女汪卉: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文學的當下和...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這幾年市面上的汪曾祺作品選數不勝數,豆瓣上能檢索到的汪曾祺出版物就有211條,「好玩」「談吃」「味道」「人間」是書名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汪曾祺就是一個生活平淡而歡喜,吃吃喝喝,種花養草的可愛老頭。他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確實比較「淡」,天然如此,並非自己刻意為之。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以下為發言實錄:正在揮毫的汪曾祺(1920-1997)「汪曾祺百年座談會」現場他畫中的氣息是真正的文人氣息陳緯(浙江美術館典藏部主任、策展人):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們很有幸策劃推出汪曾祺先生的書畫展。為深入了解汪先生文學創作之餘的書畫創作,討論有關文人畫的話題,今天我們特別選擇杭州曉風書屋這一充滿書卷氣的地方舉行「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分享座談會」。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金羊網  作者:孫磊  2020-03-13 1981年,汪曾祺談話中提到「意識流」,王蒙的意識流小說當時是最有名的,但他覺得王蒙的作品「流得還不夠美」。
  • 日新說|從汪曾祺、王安憶的市井書寫說開去
    本次微沙龍想和大家談談汪曾祺、王安憶的小說,我選取了他們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兩個作品,在當時他們和其他一些作家開啟了新的「市井寫作」的潮流。什麼是市井,用汪曾祺的話說就是「坑坑窪窪的人生」,而這就是我標題裡的「人世間」。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士大夫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官員這個身份要大過知識分子這個身份。其實由於中國的科舉制度傳統的存在,讀書人和官吏二者之間,通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讀書人「學而優則仕」,官吏在未踏上仕途之前也是讀書人,但他們都應該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聲望和地位,也即「影響力」。
  • 早在小學一年級,汪曾祺已有對詩的領悟
    別的孩子讀《詠雪》時,只覺得順口、流暢、易記、有趣,汪曾祺卻不然。他跟著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放開嗓子念「一片一片又一片」,但念著念著,特別是到最後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小小年紀的汪曾祺居然慢慢感悟出一種寧靜之美,含蓄之美。他仿佛看到滿天飛揚的雪花,似白蝶亂飛,梨花狂舞;又好像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但後來都悄無聲息地飛入蘆花叢中,再也尋不見了。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他在《自得其樂》:「油條切段,寸半許長,肉餡剁至成泥,入細蔥花、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塞入油條段中,入半開油鍋重炸。嚼之酥脆,真可聲動十裡人。」中談到了這道菜讀完這一段,我試過做一次,如果真的是一種美妙的味道,你不妨試試!難怪有人說汪曾祺用鹹鴨蛋和油條帶走了無數文人的靈魂!
  • 被遺忘的汪曾祺文稿:喜愛書畫的他曾為三位書畫家寫序
    且將序的全文抄錄於此——成君漢飆寫小說,兼善書法。這在中青年作家裡是不多見的。現在的中青年作家,字都寫得不像樣子。現在的行情很俏的書法家,筆下往往不通。成君長於書法,故小說有文化味,能寫小說,故書法雅致,無職業書法家的市井俗氣,可謂難能。成君寫行楷,也寫隸書,觀其用筆,指實掌虛,意淡氣平,筆力注於毫端,不似包世臣所說的「毫鋪紙上」,故運轉自如,意在筆先。
  • 中國知網等被訴侵權,汪曾祺的《受戒》只是被侵權的典型代表
    中國知網等被訴侵權,汪曾祺的《受戒》只是被侵權的典型代表 澎湃新聞記者 阮玄墨 2017-08-01 17:48 來源:澎湃新聞
  • 汪曾祺:夏天的昆蟲
    汪曾祺:夏天的昆蟲 2020-05-26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汪曾祺8句經典語錄,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
    汪曾祺經典語錄選摘,短短8句話,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1、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2、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因為汪老的人生智慧,寫作圈一群大佬都變成段子手,為他代言:聞一多:你的報告寫得比汪曾祺還好。(這報告是汪曾祺代筆寫的)沈從文: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朱自清:他連我的課都不來上。
  • 被拒絕一百二十一次的奇蹟之書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珍藏版...
    定價:79.80元 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斐德洛是一個愛好哲學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書中,斐德洛重返人間。他曾經是學哲學的學生,同時也是教修辭學的教師,但是由於哲學理念與文化的世界觀衝突,他終於因精神崩潰而住院。出院後,他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於是開始了一場騎著摩託車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一路經過複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 昆明古滇度假跟天上的雲和汪曾祺一樣,只是Wandering就有全世界
    從汪曾祺筆下美食慢慢吃起養老式度假:關門有清閒,開門不孤單。好看、好吃,又要好玩。年輕,最難是慢。古滇的慢,得從與生俱來的人文環境說起。我帶著汪曾祺的書去的昆明,汪曾入滇生活7年,也是他晚年的最美時光。汪曾祺這樣一個近現代著名「美食博主」,傑出貢獻有兩件,一件小事,讓高郵鹹鴨蛋出名。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雖然禪文化從古印度開始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是,每個人對禪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國道家文化講的「道,」不可言說,不予言語道斷。但在中國禪宗史上,關於禪宗悟道與「禪」的故事卻甚多。以至於禪的法門,更加深入人心。星雲老和尚在北京禪文化與人生開示時就說:「佛教中有一個字叫『禪,』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
  • 前有汪曾祺今看張忌,到《南貨店》裡尋找生命溫暖記憶的源頭
    小說的腰封上曾寫著「前有汪曾祺《受戒》,今看張忌《出家》」——這一類比,自然是因為兩者都寫了和尚,寫出了「世人所以為的青燈古佛世界中那一點意外又合情的喧鬧」。除此之外,張忌「貼著人物」的寫法,在民間的凡人小事上發現超越凡俗的人情之美,似乎也承襲自汪曾祺背後一脈的文學傳統。讀者在它們樸拙的品質中,辨認出了古典小說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