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孫女汪卉: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文學的當下和...

2021-01-08 界面新聞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

這幾年市面上的汪曾祺作品選數不勝數,豆瓣上能檢索到的汪曾祺出版物就有211條,「好玩」「談吃」「味道」「人間」是書名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汪曾祺就是一個生活平淡而歡喜,吃吃喝喝,種花養草的可愛老頭。他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確實比較「淡」,天然如此,並非自己刻意為之。「我沒有經過太多的波瀾壯闊的生活,沒有見過叱吒風雲的人物——我只能寫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說『世間小兒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們,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現他們。」這是汪曾祺對自己人生和作品的評述,不過,我們也不能盡以老頭的一句話為真。

儘管和許多同輩相比,汪曾祺的經歷稱不上傳奇,也談不上波折,但要說他沒有一點波瀾,沒見過幾位「叱吒風雲的人物」,是不對的。早年就讀西南聯大,汪曾祺求學於沈從文、金嶽霖、聞一多等名家,後來他當了一回「右派」,被發配農科所進行勞動改造,「文革」時期,江青一句話緊急「解放」了這位「牛鬼蛇神」,讓他來改《沙家浜》,白天還在挨批的汪曾祺,晚上就坐到了江青旁邊。1970年,憑藉江青的賞識,汪曾祺還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聲援柬埔寨人民群眾大會」,成為全場唯一的文人。從創作上來講,汪曾祺是中國較早自覺嘗試意識流的作家,這可以從他40年代的作品《復仇》《待車》《小學校的鐘聲》中看出;80年代末他又講「衰年變法」,寄望從中國的神話、民間傳說中尋繹現代主義,發掘中國的「魔幻現實」,他改寫了十三篇《聊齋》故事,集為《聊齋新義》。

1997年汪曾祺去世後,人們對其作品的喜愛有增無減,他的散文、小說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微博上隨處可見他的金句。但如果只看到吃喝玩樂的汪曾祺,恐怕還不足以理解他為什麼在文學史上越來越受重視,同時也會減損這位文人的立體性。

適逢汪曾祺2020百年誕辰,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汪曾祺別集》,這套書的編委裡有專業的文學研究者,有汪曾祺的「頭號」書迷,也有汪曾祺的後人,他們希望借這套小開本書能以輕鬆的方式來呈現較為全面的汪曾祺。借著別集出版,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進行了一次研討會。與會者聊到了汪曾祺本人對作品出版的態度,也聊到了近年的「汪曾祺熱」,《別集》編委之一、汪曾祺孫女汪卉最後呼籲,希望出版社能夠將更多的目光放到中國當代作家身上,去發掘、支持中國文學的未來。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現場合照 來源:浙江文藝出版社汪曾祺出版物眾多,《別集》有何特色?

汪曾祺作品選集已是種類繁多,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推出了四百餘萬字的《汪曾祺全集》,那麼《汪曾祺別集》有何特別之處呢?汪曾祺長子汪朗以主編的身份在這套書的總序中寫道,《別集》的體量大概是《全集》的一半,不需要做到「全」,反而有利處,可以刪掉一些「內容有重複」的文章:「特別是老頭兒談文學創作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文藝理論家,但出名之後經常要四處瞎白話兒,車軲轆話來回說。」汪朗認為,這就像菜籃子裡揀菜,擇去一部分,品質總歸會好些。

汪朗在活動上提到,這套書收錄了汪曾祺不同風格的作品,「沒有一味的雞湯」,可以讓讀者更全面的了解他的為文為人。在他看來,「人間送小溫」(取自汪曾祺題畫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的文學主張不能反映汪曾祺的全貌。「老頭也有激憤的時候,也寫過一些針砭時弊的作品,也主張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汪朗說道。

「別集」在中國古代文學傳統中是個人詩文集的意思,上世紀90年代,汪曾祺把這個詞用到了老師沈從文的一套書上,為之取名《沈從文別集》,現在,他自己也有了一套《別集》。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強認為,別集除了「個人著作集子」之外,還有幾層意思:第一,強調按照作者各著作原貌來重新出版的意思;第二,編纂體例比較特;第三,收錄一些內容或體裁上較另類的作品。這些在《別集》中確有體現。每一冊書的前面都選刊了一些跟書籍內容相關的其他文章,有汪曾祺的書信、序跋,還有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證」和下放勞動時寫的思想匯報。汪朗在總序中說,這種方式雖不算獨創,但可以幫助讀者從多個角度了解汪曾祺的文與人。

《汪曾祺別集》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在2020年推出徐強認為,別集的體裁更符合汪曾祺給人的感覺,因為汪曾祺本人的氣質,是與端莊肅穆的、正襟危坐的標準正體偏離的。「就像一棵樹,我想汪先生多半不會去中規中矩的,敦實、往上升長的主幹,他寧願做一個側枝。某種意義上,他創造的是一種旁側的別致的文學。所謂個別、特別、別出心裁、別開生面、別具匠心,這些詞用在汪先生身上總是顯得格外地合適。」徐強說道。

在他看來,未來可能有兩個汪曾祺,一個是吃吃喝喝的民間傳說,一個在專業文學史的脈絡裡,就像蘇軾一樣;《全集》能展現汪曾祺的全貌,但學術興味過濃,《別集》可能在大眾閱讀和立體呈現上做到了更好的平衡。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曾總結,《沈從文別集》這套小冊子的好,不在於如何精美漂亮,而是字跡清楚、款式樸素大方,便於攜帶翻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風指出,《沈從文別集》是當下中國出版界可以借鑑的一個體例,這種口袋本叢書在日本很流行,大家在通勤路上都可以翻閱,現在這套《汪曾祺別集》有了一些這樣的意思,但開本還可以再小一些,方便大家在地鐵上閱讀,「從手機手裡奪回年輕一代的關注。」

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者

汪朗在《別集》總序中直言,這套書的編者有點「良莠不齊」,因為編委中有汪曾祺的孫輩「塔兒哄」,「跟著混」,對老頭的作品了解有限。但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認為,汪曾祺的創作本就很「日常化」,寫作通常在茶餘飯後,講講今天的所見所聞,因此,了解他生活的人看他的作品,會用與外人不同的眼光,這對「整理和重新觀看汪曾祺作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也邀請了到場的「汪三代」談談自己參與編輯的心得。

汪曾祺的孫女汪卉一開始就坦言,自己其實不明白汪曾祺為什麼有那麼高的熱度,光是百度搜索就有3580萬個相關結果,豆瓣上的每一部書基本都有評論,微博上甚至還有他的超話。「我也不太理解一個去世二十多年的老頭,為什麼還會有人像追星一樣去給他設超話,甚至有打榜、籤到的機制。」汪卉說道。

正在寫作的汪曾祺汪卉回憶,自己念小學的時候按老師要求買了一本文學描寫集,裡面收錄了許多作家的經典語段,其中就有汪曾祺《受戒》裡的一段:「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髮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她讀了幾遍後就失去了向同學炫耀的心思,「『頭是頭、腳是腳』,這都什麼呀?寫作文的時候要這麼寫,老師都八分扣光了。」直到後來,她才慢慢體會到汪曾祺口語化語言的魅力。

她認為,正是這種簡練、妥帖、「不矯情」、「不沉重」的魅力讓汪曾祺在這個過勞的時代大受歡迎:「其實大家活得都挺累的,我們傳統文學、嚴肅文學,有時候會讓大家覺得讀著不夠輕鬆,或者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和腦力來沉浸在裡面……所以有時候可能老頭的作品更加適合當下的碎片化的閱讀和這種抓眼球的效果。」

在汪卉的記憶裡,她小時候的很多語文老師都沒有聽過汪曾祺的名字,現在「老頭儼然已經成為主流文學圈裡的『網紅』代表」,作為家人,她感謝讀者與出版社的厚愛,但也希望藉此次活動給汪曾祺的出版熱「降下溫」。她說,老頭畢竟去世二十多年了,不會再有更多此前遺漏的作品供大家反覆編選,在某種意義上,過度消費對作家本人和出版機構的形象「都不見得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她於是最後呼籲,希望出版機構能夠將更多的目光放到當代作家身上,去支持中國文學的當下和未來。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從這個意義上說,《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是一幅以「採擷」和「拼貼」方式得到的汪曾祺的「自畫像」,讀者能夠看到汪曾祺本人怎樣講述自己的一生,「何者詳,何者略,何者重,何者輕。」汪曾祺並不是一個容易研究的作家,他的重頭在語言和氣質,但語言和氣質又是很難說清楚的。書鄉:您最早接觸到汪曾祺的作品是在什麼時候?楊早:我最早讀汪曾祺應該是1981年,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當時家裡面訂了《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期刊,我很愛看當代文學,閱讀了不少新時期的小說。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2019年06月10日 07: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學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汪曾祺
  • 汪曾祺:全集一出,「活魚」一條
    壹 把自己比作「一條活魚」  這部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孫鬱稱為「《魯迅全集》之後最有分量的」作品全集,從印廠直接拉去首發現場的第一批80套樣書,就算單體重量超過10公斤,仍是「秒空」。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系列線上活動,邀請學者孫鬱、楊早等人進行線上分享,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
    9月29日,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楊振宇應邀主講「欣然自得——汪曾祺筆下的人間草木與花鳥精神」;月初赴浙江美術館參觀「嶺上多白雲」——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本以為是一場尋常之旅,然而越是了解,越自覺陷入了一潭深淵。 憑誰問,汪曾祺何許人也?時至今日,「汪曾祺熱」早已出圈。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其實關於「士大夫」的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當時復出文壇,以《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作品震動文學界。他的老友林斤瀾給他張羅了個作品研討會,會上幾個北京的青年學者給汪曾祺定了個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在這樣的影響下,汪曾祺越來越喜歡茶,俗話說,人生如茶,跌宕起伏是自由的,你可以品嘗生活的滋味。汪曾祺的生活就像這杯茶,跌宕起伏,卻傾向於寧靜!在現代文學史上,汪曾祺被稱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我個人覺得在曉風書屋這樣一個充滿書卷氣的氛圍,結合浙江美術館的汪老書畫展,談談汪老的文學與書畫的關係,談談中國文化的綜合涵養,對我們當下的寫作者與畫者來說,有什麼啟發,可能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想請汪明老師先聊聊汪老的一些生活小事,作為他的女兒,您印象裡的汪老,他的寫作、繪畫是怎麼樣的。
  • 中國知網等被訴侵權,汪曾祺的《受戒》只是被侵權的典型代表
    在汪曾祺及夫人去世後,其著作權利由三名子女汪明、汪朗、汪朝共同繼承。現汪曾祺子女為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授權文著協集體管理包括《受戒》在內的所有文字作品。文著協為2008年國家批准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
  • 汪曾祺:夏天的昆蟲
    汪曾祺:夏天的昆蟲 2020-05-26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早在小學一年級,汪曾祺已有對詩的領悟
    第一次到「五小」,父親教導汪曾祺叫詹大胖子為「詹伯伯」,但「五小」學生都叫他詹大胖子。他的確很胖,而且很白。尤其是夏天,他穿件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渾身的肉一走一哆嗦,活像廟裡的彌勒佛。汪曾祺是上一年級後,才改口叫詹大胖子的,好像上一年級了,就有叫詹大胖子的資格了。
  • 線上「溪山書會」|楊早推薦您讀讀汪曾祺: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
    作者簡介楊早,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話題》系列主編,閱讀鄰居讀書會聯合創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民國了》《野史記》《說史記》《早讀過了》《傳媒時代的文學重生》等著作。
  • 被遺忘的汪曾祺文稿:喜愛書畫的他曾為三位書畫家寫序
    惜1998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竟一篇都未收錄,未免令人遺憾。大概是因為三位書畫家的書發行量所限以及「隔行跨界」的緣故吧,文學界對汪老這三篇序文,亦不僅所知甚少,至今幾乎何人提及,連一些研究汪曾祺的專家也不全知情。這就更令人遺憾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推出《汪曾祺大全集》,我希望千萬不要漏掉這三篇序文。成漢飆書法先說汪老給成漢飆寫的序。
  • 日新說|從汪曾祺、王安憶的市井書寫說開去
    本次微沙龍想和大家談談汪曾祺、王安憶的小說,我選取了他們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兩個作品,在當時他們和其他一些作家開啟了新的「市井寫作」的潮流。什麼是市井,用汪曾祺的話說就是「坑坑窪窪的人生」,而這就是我標題裡的「人世間」。
  • 《穿白襯衫的抹香鯨》獲"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5月20日在大連頒獎,在短篇小說獎中,莫言的《天下太平》、樊健軍的《穿白襯衫的抹香鯨》、雙雪濤的《北方化為烏有》榜上有名。
  • 昆明古滇度假跟天上的雲和汪曾祺一樣,只是Wandering就有全世界
    第二件大事,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雲南菌子好吃。看書識吃,我最初去雲南吃菌子,就是照著他的品味來的。說散淡,那汪曾祺是這個詞語最佳代言。大約因為他出生舊時地主家,家境算得上殷實,富貴閒人的性格,懂吃是起碼的事。於我而言,昆明的滇池邊,無野心是常態。這次我在七彩雲南·古滇名城COLORFUL LIFE2020古滇生活季 徹底體會到了:偷得浮生半日閒,是日常。
  • 汪曾祺8句經典語錄,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
    汪曾祺經典語錄選摘,短短8句話,滿含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告訴你:人間值得!1、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2、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7、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著碧葉。8、 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 汪曾祺:他鄉鹹鴨蛋瞧不上
    雞和鴨應該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家禽,雞蛋和鴨蛋也是我們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在吃法上,二者卻有很大差別。以雞蛋為例,我們可以用來煎炒烹炸,簡單做一個水煮蛋也是極好的,但對於鴨蛋,中午我們吃的時候都是醃好的鹹鴨蛋,至於雞蛋則很少拿來醃製,這是為什麼呢?
  • 前有汪曾祺今看張忌,到《南貨店》裡尋找生命溫暖記憶的源頭
    曾獲人民文學新人獎、首屆京東文學獎等。著有長篇小說《公羊》《出家》《南貨店》,中篇小說集《小京》《搭子》等。2016年,張忌的長篇小說《出家》出版後,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小說的腰封上曾寫著「前有汪曾祺《受戒》,今看張忌《出家》」——這一類比,自然是因為兩者都寫了和尚,寫出了「世人所以為的青燈古佛世界中那一點意外又合情的喧鬧」。
  • 汪曾祺:四方食事
    中國人吃羊肉的歷史大概和這個民族的歷史同樣久遠。中國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舉。我以為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維吾爾、哈薩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內蒙為最好。內蒙古很多盟旗都說他們那裡的羊肉不羶,因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蔥,生前已經自己把羶味解了。我以為不羶固好,羶亦無妨。我曾在達茂旗吃過"羊貝子",即白煮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