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汪曾祺文稿:喜愛書畫的他曾為三位書畫家寫序

2021-0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以《受戒》、《大淖紀事》及散文馳名文壇的老作家汪曾祺一直喜愛書畫,他生前為作家阿城等寫過序言,鮮為人知的是,喜愛並擅長書畫的汪老也曾為書法家成漢飆、國畫家杜月濤和漫畫家高馬得分別寫過序。大概是因為三位書畫家的書發行量所限以及「隔行跨界」的緣故吧,文化界對汪老這三篇序文,亦不僅所知甚少,至今幾乎無人提及,連一些研究汪曾祺的專家也不全知情,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刊發金實秋的這篇鉤沉文章。

汪曾祺手札

上世紀九十年代,汪曾祺曾為書法家成漢飆、國畫家杜月濤和漫畫家高馬得分別寫過序。惜1998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竟一篇都未收錄,未免令人遺憾。大概是因為三位書畫家的書發行量所限以及「隔行跨界」的緣故吧,文學界對汪老這三篇序文,亦不僅所知甚少,至今幾乎何人提及,連一些研究汪曾祺的專家也不全知情。這就更令人遺憾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推出《汪曾祺大全集》,我希望千萬不要漏掉這三篇序文。

成漢飆書法

先說汪老給成漢飆寫的序。汪先生給《成漢飆書法集》寫的序是在1992年10月,成漢飆時為江蘇海門縣文化局副局長,在行政工作之餘,一面進行文學創作,一面鑽研書法藝術,而且均獲佳績。其小說曾榮獲「十月文學獎」、「莊重文學獎」,書法曾摘取中國書協舉辦的「中國書壇新人作展覽獎」、「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成漢飆於1985年曾在魯迅文學院進行過為期兩年的學習,聆聽過汪曾祺先生關於文學創作實際經驗的講述,對汪老很是敬重。要出版個人書法集,於是便想到了汪老。1992年初,漢飆在北京辦公事之餘便去了蒲黃榆汪府,向汪老提出了寫序的請求。汪老仔細觀看了漢飆帶去的書法作品和一些墨跡照片,當時便連聲贊曰:不錯,不錯!汪老不僅欣然應允為之寫序,還熱情地拿出江蘇的雙溝酒邀成漢飆對酌共飲,汪老對成漢飆說:「詩酒一家、書酒一家,沒有酒哪來詩書?」成漢飆不願多打擾汪老,堅持未在汪府留餐,於是便告辭了,幾個月後,漢飆就收到了汪老的序:兩張北京文學稿紙上,那清逸勁健的字,寄託了長者對新秀的一片熱忱和無限厚望。《成漢飆書法集》於1993年在古吳軒出版社出版,在排版校對之際,汪老又斟酌一番,在原稿上改動了少些字句。序不長,但言簡意賅,十分精到,文章不僅評點了漢飆的書法成就,還對當時書壇的缺失提出了批評。且將序的全文抄錄於此——

成君漢飆寫小說,兼善書法。這在中青年作家裡是不多見的。現在的中青年作家,字都寫得不像樣子。現在的行情很俏的書法家,筆下往往不通。成君長於書法,故小說有文化味,能寫小說,故書法雅致,無職業書法家的市井俗氣,可謂難能。

成君寫行楷,也寫隸書,觀其用筆,指實掌虛,意淡氣平,筆力注於毫端,不似包世臣所說的「毫鋪紙上」,故運轉自如,意在筆先。近世書家用力多在毫之中部,即筆在「肚子」上,痴重癱軟,遂成「墨豬」,成君書作注重多力豐筋。

成君結體,楷書近顏,而用筆有晉人意。隸書似多從張遷碑出,以少少變化,平穩中稍取欹側為勢,於侵奪退讓間致意。王羲之字單看一個字,左右常不平衡,從整體看,各字之間痛癢相關,顧盼有情。隸書中《石門頌》、《西狹頌》每個字並非皆中規矩,通體則放逸有致。成君致力於此,已見成就。

寫隸書,文須有漢魏韻味。嘗見書法家用小篆、隸書寫唐人詩《楓橋夜泊》、《停車坐愛楓林晚》,以為不相配。成君寫漢隸,宜讀漢人文。成君以為然否?

一九九二年十月序於北京蒲黃榆

汪曾祺為成漢飆寫序手稿

二十多年過去了,成君之書法藝術更上了一個臺階,但臨池揮毫之際,他常常會想起汪先生的序;當時汪老親切的話語,爽朗的笑聲……如同是近日之事,清晰地迴響在耳畔,浮現在腦海中。

再說杜月濤。杜月濤:1963年生,山東淄博人,當代畫家。已出版個人畫集、論文集、評論集二十餘種,其作品曾作為文化部國禮贈送國際友人,多幅作品被中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杜月濤與汪先生認識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是陶陽先生寫信介紹推薦的。陶陽是汪老的老朋友,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同供職於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後來也有聯繫。1994年,汪老還為陶陽的詩集寫過序(題為《小滂河的水是會再清的》)。汪老給杜月濤寫的序是一首詩。詩見朱小平《畫俠杜月濤》,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序撰於1993年10月,詩題為編者所擬。汪曾祺在10月4日給杜月濤的信中說:「『序』寫好。因為不太像序,乃改為『題』。如你認為作序更好,則用於畫集上可改為『序詩』。」

這首詩是汪曾祺酬贈詩中最長的一首,可謂是淋漓酣暢,一氣呵成,抒發了他對杜月濤其人其畫的高度讚賞及滿腔熱望。詩中所提及的米芾、徐渭、吳昌碩,俱是獨領風騷、別開生面的書畫大師,汪先生將他們與杜月濤聯繫在一起,所譽之高,所望之厚於此可見矣。此詩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詞句之俗,除引杜甫一處詩句和關於米芾的一個典故外,全詩幾乎俱用大白話。沒有僻典、沒有怪詞,讀者沒有隔膜,使人有親近之感。二是收拾之細,既以粗豪的寫意筆法描繪了他對畫家的形象,又以娟秀的工筆技巧勾勒了他對畫作的印象。「水墨色俱下,勾抹掃相雜」,粗豪之謂也;而「或染孩兒面」, 「或垂數穗藤」,則是娟秀之謂也。似不經意處,正相互呼應也。還有,按常規,此詩至「可為寰中甲」即可止耳,但汪先生卻以「畫師名亦佳,何必稱畫俠」之句作結,此亦收拾之細也,不僅不是畫蛇添足,而且是畫龍點睛,畫師與畫俠雖只有一字之異,委婉中,卻有深意寄焉,不知杜月濤於此是作何解讀,有甚領悟了。但肯定的是,杜月濤對汪先生的序是頗為看重的,他未動先生一字,全文照刊。而且,還一直記住汪先生給他作序之事。和朋友們聊天時,給學生們上課時,杜月濤情不自禁地會說起這段往事。汪先生給他畫集寫的序詩,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為他攀登更高的藝術境界揭開了序幕,為他更快地成為藝術大師奏響了序曲。

杜月濤西雙版納寫生

2016年3月30日,杜月濤特地於西雙版納發了一篇文章紀念汪先生,結尾處說:「謝謝汪老,雖然汪老已進入仙境,行遊於宇宙太空之中,可是汪老的文字卻是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今日重發汪曾祺先生為我寫的長詩(我識杜月濤),是對先生在天之靈的紀念。願先生和他的文字、詩詞、書法、繪畫給人類文明帶來更多的啟迪。」

汪先生的序不長。全文錄此與讀者分享:

我識杜月濤,高逾一米八。

首發如飛蓬,濃須亂雙頰。

本是農家子,耕種無伏臘。

卻慕詩書畫,所親在筆札。

單車行萬裡,隨身只一篋。

聽鳥入深林,描樹到版納。

歸來展素紙,凝神目不眨。

筆落驚風雨,又似山洪發。

水墨色俱下,勾抹掃相雜。

卻又收拾細,淋漓不邋沓。

或染孩兒面,可鈐缶翁押。

或垂數穗藤,真是青藤法。

粗豪兼娟秀,臣書不是刷。

精進二十年,可為寰中甲。

畫師名亦佳,何必稱畫俠。

汪曾祺還為同齡人高馬得的畫集寫過序。高馬得(1917-2007),江蘇南京人,上世紀四十年代即以漫畫著稱,六十年代起以中國畫形式描繪戲曲人物,時與關良、韓羽並譽為中國戲曲人物畫三大家。汪先生在序中說得不錯,「馬得是會長壽的,他還會畫幾十年,畫出更多好畫。」他比汪曾祺大三歲,又比汪遲十年才去世,在人世間活了90年。

高馬得戲曲人物

汪曾祺與高馬得本來並不相識。1991年秋,汪先生參加泰山散文筆會,江蘇去的作家蘇葉向他談起了馬得,在汪曾祺的腦海裡,留下了這位江蘇老鄉的名字。不久,馬得便去北京蒲黃榆與汪老見了面。馬得曾寫了一篇短文記敘其事:

「……到他家已是十點半了,天幹口渴,在寒暄中,他泡了杯好茶來,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這杯卻是上好的綠茶信陽毛尖,清香味醇,極為解渴。……他又拿出一軸新裱的墨荷,題是用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題字寫得極好,墨氣淋漓,筆力豪爽,水分又多,滲出的水味與旁邊帶雨的荷葉相映成趣……。這張畫,荷葉畫的好不稀奇,畫荷花的畫家多著啦,但題字與畫這樣結合得好卻是難見的。我當時便不客氣地請他如法炮製給我畫一張。……他談起我畫的武大郎,說畫中的武大郎誇張得比舞臺上的更神氣……我遇到知音極其高興,從戲畫又談到戲曲,他戲看得真多,聽他口述,便像自己也看到的一樣那麼過癮。」(

馬得《初訪汪曾祺——北京雜記之五》,1992年12月14日)汪先生在序中也談到了見面的事,還對馬得的儀表作了一番形容:

「馬得到北京來,承蒙枉顧敝廬,我才得識廬山面目。馬得修長如鄒忌,肩寬平(歐洲人稱這樣的肩為「方肩」),腰直,不駝背。眼色清明,面微含笑意。留了一抹短髭,有點花白,修剪得很整齊,衣履精潔,通身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很有藝術家的風度,照北京人的說法,是很『帥』。」2006年,時任南都文化記者的李懷宇採訪高馬得,想起往事,馬得還說:「汪曾祺搞戲是行家。當年他在北京,我們好不容易去看他,聊的很開心」

(李懷宇《此生會當江南老》,刊2015年9月13日《羊城晚報》)。

汪先生對馬得的戲曲人物畫極為欣賞。尤其是對「馬得能於瞬息間感受到美,捕捉到美」極為稱讚,對馬得在線描、用水、用墨、設色以及構圖等方面的特色一一作了精當的評述;從中,我們可窺見汪曾祺本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也可看出汪曾祺對高馬得畫的欣賞程度與撰序的認真程度,怪不得馬得說與汪老相識是「遇到知音」了。汪曾祺稱馬得是一個抒情詩人、一個畫夢的人、一個好人。一度時期,曾在馬得的朋友圈裡傳開,馬得特別開心。

高馬得對汪曾祺之序甚為看重。在他去汪府之前,已有幾篇相當有分量的評論文章發表了:1989年3月18日,《馬得戲曲畫展》在廣州集雅齋開幕。3月20日,《羊城晚報》發表了方成的《馬派的畫》;4月4日,《廣州日報》發表了黃苗子的《童心——序馬得戲曲人物畫展》。1990年11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馬得的《中國戲曲速寫》,葉淺予撰寫的序——《讀高馬得的戲曲速寫》。在《馬得戲曲人物畫集》上,共有4篇序文,汪曾祺的《好人平安》列為首篇,依次為黃苗子,方成和葉淺予的文章,黃苗子、方成、葉淺予都是美術界、漫畫界的頂級人物、權威人士,也都是馬得多年的好朋友,將汪文置於第一篇,當非馬得一時之興,必是有所考慮衡量的。

汪曾祺給高馬得的序比較長,有2000字。全文載1998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馬得戲曲人物畫集》。1996年12月4日,《馬得戲曲人物畫展》在江蘇徐州東方畫廊開幕,12月11日,《徐州日報》首次發表了汪曾祺的這篇序。我想,《汪曾祺大全集》的編輯是不難找到的。

1970年代後期,筆者就曾與高老有過接觸,也曾到高府看望過高馬得、陳汝勤夫婦。近日,我與陳老通了電話,已經九十餘歲的老人,還記得到北京汪老家的事,還記得馬得當時送了汪老一張畫,後來,汪老也回贈了一幅字(是委託陸建華先生帶來的)。她說,汪老還熱情地留餐,並邀馬得共飲,但馬得素不喝酒,便以茶代酒了。那天說起此事,陳老仿佛沉浸在回憶中,連聲說:汪曾祺,大作家!大好人!

汪曾祺書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8位名書畫家帶您走進耘藝沙龍,賞春和景明
    他曾就讀廣西藝術學院灕江畫派研究院全國山水畫高研班,師從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黃格勝教授。格勝工作室畫家,在順德也得到伍海成老師的悉心指導,作品曾在廣州、東莞、中山、順德、桂林、南寧、港澳、馬來西亞等地展出及收藏。(作品在馬來西亞作為贈送市長的禮品)。《月夜…》入選「並置.同行中山、東莞、順德三地美術教師繪畫作品巡迴展」,並獲一等獎。
  •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
    更多像我這樣的人,已經或者即將被汪曾祺驚豔。在寫作之餘,汪曾祺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但二白汲取的不止於此。「嶺上多白雲——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是汪曾祺首次個人書畫作品展,圓了他的夙願。展覽分為「人間草木」「人間至味」「人間有戲」三個單元,展出汪曾祺書畫作品近百件。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汪曾祺不願寫這類「自報家門」的文章,但在他談論其他對象的散文隨筆中,我們卻又能經常「撞」見從他筆端不經意流出的人生軌跡、所見所聞。這些有如一顆顆露水般散落在記事、抒情、論文、寫食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連綴起來,匯聚成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按說,一個人的自傳,沒有別人替他完成的道理。不過,具體到汪曾祺,情形又不同。」
  • 汪曾祺孫女汪卉:給「汪曾祺熱」降溫,把關注留給中國文學的當下和...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1這幾年市面上的汪曾祺作品選數不勝數,豆瓣上能檢索到的汪曾祺出版物就有211條,「好玩」「談吃」「味道」「人間」是書名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汪曾祺就是一個生活平淡而歡喜,吃吃喝喝,種花養草的可愛老頭。他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確實比較「淡」,天然如此,並非自己刻意為之。
  • 汪曾祺:全集一出,「活魚」一條
    他說:「為什麼說我們家老頭太不像話了呢?他一輩子寫的東西都在這,隨寫隨扔,我們家沒有給他整理得比較完備,而他自己『吹牛』說自己將來能進文學史的,但對自己的東西又不是很在意,所以這給這套全集的編撰增加了很大的難度。老頭如果生前認真一點,可能這個全集編起來能夠更順利一點。」
  • 啄木聲聲:書畫不可「貪大求長」
    原標題:書畫不可「貪大求長」 【啄木聲聲】 相當一個時期以來,書畫界出現了一種「貪大求長」的現象,突出表現在書畫家的作品尺幅越搞越大,只要一下筆,動輒四尺、六尺、八尺整紙,有的書畫家似嫌不過癮,乃至出現了丈二匹、丈八匹甚至更大的尺幅
  • 線上「溪山書會」|楊早推薦您讀讀汪曾祺: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
    小說散文固是當行,京劇也寫,文論也有,舊詩新詩對聯也時常客串。在作家裡,他的書畫與烹飪也頗有名氣,海內外都曉得。用梨園行話說,「文武昆亂不擋」。文風也散,如1980年代的成名作《受戒》《大淖記事》,一開篇都是大段的風俗敘寫與人物素描,主角在後臺等得都快睡著了。所以這些篇什一出,幾乎人人驚呼:「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我的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為之。
  • 中國古代書畫的起源及鑑賞
    另一種是學漢銅器上的所謂「分體」,結體略長,純用中鋒,筆畫橫平豎直,圓潤中含有剛勁,篆意多於隸意,住收筆的波磔不甚明顯,風貌深厚樸質,以伊秉綬、伊念曾父子為代表。⑧民國時期,還有少數人寫它,如給商務印書館寫書籤的青山農寫的就是這種隸字。這種隸字,工藝性強,看起來非常醒目,也整齊好看。3、楷書:又叫正書、真書。
  • 著名書畫家吳政軍老師作品欣賞
    ▲圖為神州至德文化書畫院院長吳政軍老師在創作▲圖為神州至德文化書畫院院長吳政軍老師在創作吳政軍,別號:隨意居士,1955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市人,客居長沙。現為工藝美術師、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湖南省至德文化委員會藝術顧問、神州至德文化書畫院院長。吳政軍老師自幼酷愛臨習歷代書畫名家作品,廣涉傳統文化,深耕筆墨技法等,日久成痴,樂此不疲。1968年,吳政軍下放農村,因年幼體弱不宜農事,拜師學藝,成為一名民間繪畫小藝人。如給人畫像、各式屏風、床鏡、櫃門、壽器、迷信用品及各鄉鎮供銷社門店商品廣告畫的繪製。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2020年是一代文學大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書畫展「嶺上多白雲」(9月1日-9月25日)這些天正在浙江美術館對外展出,這是汪曾祺書畫首次在國有專業美術館展出。汪曾祺生前曾經說過,「在寫作之餘有三樣愛好,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我的畫,不過是一片白雲而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 膠東清代書畫館:在俊彥國粹中感受人文的力量
    2002年初,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美術史史論專家薛永年收到魯東大學王樹春遠道送來的新著—《膠東清代書畫志遺》,這套頗有特色的美術史著作讓他既驚又喜。  薛永年判斷,這本王樹春殫精竭慮寫作的《膠東清代書畫志遺》,不愧為一部繼承了傳統美術史長處又有所發展的著作。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系列線上活動,邀請學者孫鬱、楊早等人進行線上分享,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賈平凹談《雲層之上》:文學第一,書畫可以算餘事
    此次《雲層之上——賈平凹對話武藝》的出版,將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經驗聯袂呈現,不僅是二位作者之間不同職業身份的連接,也是他們各自內在寫作者、書畫家雙重身份的關係凝視。他們的對話在美術創作、美術教育、文學創作、文學與藝術的連接等話題上火花頻現,不僅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創作經驗談,也為不同藝術載體審美機制的生成尋找關聯及答案。
  • 湖北省書畫家協會換屆,魏啟榮當選協會主席
    9月27日上午,湖北省書畫家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武漢洪山禮堂召開,湖北省書畫家協會159名會員代表到場參加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魏啟榮當選湖北省書畫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主席,毛羽、蘭幹武、楊先傑、鄒水清、陳利平、陳明華、郭永安、秦嶺、黃寶國當選副主席,胡常青當選秘書長。湖北省書畫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成員 供圖 湖北省書畫家協會大會由湖北省書畫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石漢祥主持。湖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馬尚雲發表講話。
  • 早在小學一年級,汪曾祺已有對詩的領悟
    父親第一次領汪曾祺到「五小」進幼稚園,就特地關照過:「到『慢坡』要慢慢走,千萬不要奔跑……」「慢坡」的東端是門房,同時也是齋夫詹大胖子的宿舍。那會兒,管校工、工友都叫齋夫,這是一個很古的稱呼,後來才慢慢廢除了。第一次到「五小」,父親教導汪曾祺叫詹大胖子為「詹伯伯」,但「五小」學生都叫他詹大胖子。他的確很胖,而且很白。
  • 風追魏晉 意寫性情——記書法家黃平學先生
    對於黃平學先生來說,不管是「三九」還是「三伏」,都是他習字的好時機。在安康市城東的江南一品小區裡,我們見到了64歲的黃平學先生。他練習書法50年,可謂人書俱老,但依然博覽群書,臨池不輟。 黃平學字怡墨,號嶽鴻,齋名三松草堂, 1953年3月生,陝西紫陽縣人,陝西省書協會員。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過「對茶實在是個外行」,但事實上他對茶有相當的研究,甚至特別喜愛,否則,在他死前,他最後的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各種茶都是喝的,比如綠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各種茶都沒有留下,而且很有品位,這也是受我爺爺的影響。
  • 書畫氣 雅趣內涵
    吳湖帆 1949年作 紅裳翠佩 興趣是書畫收藏的原動力。在六千萬收藏的大軍中,除極少數的投資者,大多數的人玩收藏,都是源於自己興趣愛好。興趣使他們犧牲了休息時間,整天泡在書畫藏市四處尋寶;興趣使他們不辭辛苦,上山下鄉到處去淘寶;興趣使他們去省吃儉用,卻為了自己的心愛的藏品一擲千金無怨無悔。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汪曾祺小說所寫的多是凡人俗事。他描繪三教九流的凡夫俗子,展現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如《收字紙的老人》中的老白,孤身一人,挨家收字紙,雖粗茶淡飯,但也怡然自得。《釣魚的醫生》裡的王淡人日常生活無非是診病、送藥、釣魚,但他活得灑脫自在。《雞鴨名家》裡的餘老五平時生活悠閒自在,但在「炕蛋」期間,謹守本分,兢兢業業。
  • 書畫鑑賞與書畫收藏的含義
    書畫鑑賞與收藏,古人稱之為鑑藏。它包括鑑定、欣賞、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是一個十分廣泛而又具有相當研究價值的課題。歷代著名的書畫家大多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學造詣,其中不少就是文學家。他們所書所題的字畫,往往都與歷史、文學有直接的關聯。譬如,碰到明代畫家作品中題有清代某一詩人作的詩詞,那麼這畫肯定是偽作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