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三九,天寒地凍。對於黃平學先生來說,不管是「三九」還是「三伏」,都是他習字的好時機。在安康市城東的江南一品小區裡,我們見到了64歲的黃平學先生。他練習書法50年,可謂人書俱老,但依然博覽群書,臨池不輟。
黃平學字怡墨,號嶽鴻,齋名三松草堂, 1953年3月生,陝西紫陽縣人,陝西省書協會員。在安康市紫陽縣裴壩村,百畝茶園鬱鬱蔥蔥,旁有數十米高的古樹棲居著近百隻鷺鷥。黃平學的老家就在這裡。老家有三棵這樣的古樹,黃平學的齋名「三松草堂」就源於此。少年黃平學天姿聰慧,無奈家境貧寒,早早輟學。村裡有位老先生博學多聞,黃平學經常去請教,借閱藏書,並因此痴迷於書法。勞作之餘,泥地、石板、河灘都是他的「書案」,拾根樹枝就寫畫起來。有時走在路上,他心裡想的全是字帖,手在凌空比劃,還因此摔過跤、碰過頭。
黃平學因為勤勉好學,被招錄進入金融系統工作,但他仍然沒有放棄書法練習。他對蕭然散淡、空靈寧靜、溫潤通暢的魏晉風骨,始終醉心不已。他認為「二王」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每日心摹手追,沉浸其中,使他的書法開合有度、呼應自如,疏密勻稱,平和簡靜而又恬淡清純,空靈飄逸猶如野鶴仙遊,筆勢遒勁舒展,章法嚴謹多變,神採與形質兼容,富有剛柔相濟、中庸和諧之韻致。
「筆墨在紙上的運行,寫下的是書者自身。」黃平學認為,書法之道,應是書家之天賦、學養、情操、胸襟的完美結合。今年64歲的黃平學正值創作旺盛期,但他仍然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每每獨處書齋,一壺茶、一卷書,心鶩八極,思接千載,以超然的心態固守著一種文化自覺。
「書法之道,也同做人之道。」黃平學說:「比如書法中的避讓與呼應,避讓是謙謙君子之風在書藝上的完美體現,呼應崇尚的是和諧境界。」50年練習書法,也是修身修心的過程。黃平學的謙遜、平和、淡泊,在書畫圈裡贏得尊重,而他對青少年書畫愛好者的關懷和培養,更是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黃平學的作品曾獲國家文化部第七屆中國文化藝朮政府文華獎「最隹創作獎」、國際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和平萬歲金獎」、三峽發電光明杯書畫名家邀請展金獎等國內外大獎32次。作品曾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展出。個人傳記、品收錄進《一代書法大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作品選》《中國書畫名家墨跡博覽》《中華書畫家》《中國書法名家作品集》等28部書法典集。部份作品被國家和省市博物館收藏,書法作品先後被《藝術與收藏》《中國文藝家》《藝術主流》《中國國際新聞》《中國金融》等50餘家報刊雜誌報導,出版有《黃平學書法集》、《黃平學書法作品精選》。2009年應邀赴韓國參加書畫展,並受到韓國副議長文喜相接見。(黃志順 劉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