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2021-01-07 佛教在線

一、禪修的基本目的

談到禪修,要先了解禪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會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禪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在禪修的路途中,便要時時檢查自己:是不是執著於戒?是否定多慧少?是否定少慧多?自己的苦是否減少了?煩惱是否減輕了?覺性是否增強了?

只要禪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禪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神通、喜樂等,相對地不值得去執著,並要將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二、禪修的基本原則

禪修的方法雖多,但由滅除障礙的方式來看,可歸為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的基本禪修原則,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與「俱分解脫」。《瑜伽師地論》卷26說:

1.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己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2.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於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由上二段引述,可以看出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不修四禪八定而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補特伽羅」。有一類人先修四禪八定而後去滅除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補特伽羅」。第一類人要修何種定呢?《瑜伽師地論》說:

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禪(初靜慮)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稱之為「近行定」,有時稱之為「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為「純觀行者」;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為「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於走菩薩道的人,仿此也可以先修成四禪八定走俱分解脫的方式,或者先修近分定走慧解脫者的方式,最後再修四禪八定(成佛必然具足四禪八定,沒有定障,也沒有所知障)。

因此,依個人的性向,禪修者的禪修原則可分成二大類。一為止觀行的原則:先以奢摩他修成四禪八定,而後以毗婆舍那(內觀)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在修慧之前,先修成甚深的定。一為純觀行的原則:不修四禪八定,只以適當程度的定(未至定或剎那定)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二者的顯著差異是,前者先訓練甚深的專注力,後者則強調覺知力(正念正知)。

了解這二種不同的原則後,就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禪修。很明顯地,在家眾若想修成四禪八定,必須放下俗務,接受長期的禪修指導才有可能達成,且指導者必須是「過來人」,故知一般的社會大眾較適宜走「純觀行」的禪修方式。至於出家眾,由於沒有俗務的分心,要走「純觀行」或「止觀行」都可成就。

近期社會大眾對「生活禪」、「內觀禪修」較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這些禪修並不須要甚深的禪定。佛使比丘在《內觀禪修》中說:

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為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讚嘆它確實很殊勝,因為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因此,在生活中的禪修或動態內觀,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正念與正知,使自己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覺性不斷、了了分明。以下便側重這方面來談談不同的法門運用。

三、法門的運用

A.生活禪

生活禪是將禪結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於舉手投足、揚眉眨眼間透露著安詳自在。其訓練過程,則是遵循禪宗初期的方式,先直接由善知識指示本性(佛性),而後善護己心,於日常生活中磨除習性。茲說明如下:

《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此處便是六祖惠能向惠明直示本心。這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覺知就是本來面目。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禪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嗔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禪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六祖壇經》說:

1.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2.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3.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禪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這便是生活禪。

B.動態內觀

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禪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為主。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對念頭念念分明且不捲入其中。

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隆波田、阿姜念、馬哈希法師的禪修方式可歸入動態內觀,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於行住坐臥當中,並將姿勢的變化視為禪修中重要一環。

動態內觀與生活禪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前者多出一些具體的禪修訓練方式,例如,隆波田的訓練是由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下手,使覺性持續如環練,而後以強大的覺性來看念頭,最後體證身心的實相。阿姜念的訓練是覺知整個色身的變化,並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勢的變動是為了治苦。利用這些簡單而具體的禪修技巧,學員們能夠有跡可循,可說是這些內觀禪修的特色。

這些內觀禪修,都依準於《大念住經》,例如:

1.諸比丘!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2.諸比丘!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這些訓練,便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唯一要貫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覺性)。一旦覺性提升後,對自己的感受、心念、諸法(念頭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樂所牽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這便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動」。

C.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呢?首先,要盡力達成靜中的「一心」,而後步入動中的「一心」,說明如下:

1. 覆誦名號,使它一直與心接觸,保持在那兒一直到念佛的人與能知之心合而為一。

2. 此時呼吸與身體也似乎消失了,心不捲入其他對象,只有覺知保留,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靜中的「一心」。

3. 而後在生活中,遇到順逆,要使覺性不斷,不起貪嗔,在行住坐臥中磨練,使淨念相續,這便是動中的「一心」。一旦現證實相,便是證果之時。

四、總結禪修的基本要點

由於眾生根器之不同,而有種種禪修法門的出現,但其基本要點則是一致的,歸納如下:

1.要培養覺性(正念正知),使定慧均等。

2.要與生活結合,在行住坐臥中磨鍊,使能面對順逆境時,不起貪嗔而維持著平等心。

3.注意生活的當下,念念分明,則內心自然淨化,成果不求自來。

4.保持中道,例如,要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保持覺知,但不可過度專注於一點而忘了周遭。呼吸、行走等要有所規範,但要放輕鬆。以覺性面對順逆的境界而不生起貪嗔的心理。這些都是中道的訓練。

5.若就「定」來考察,念佛時,靜中的一心,是屬於近分定(近行定、未至定);動中的一心,南傳稱做剎那定(剎那定的所緣不是固定的),在北傳仍將之歸屬於近分定。生活禪與動態內觀所採用的定,也是歸屬於近分定。利用此定以觀察身心實相,使用內心不起執著,能夠如此,便是《六祖壇經》所說的: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定慧,便是滅苦的藥方。眾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以上所說的生活禪、動態內觀、念佛法門都離不開覺性的訓練;一旦覺性圓滿,當下便是淨土。能夠保持覺性,那麼,發之於言語,便是正語;發之於行動,便是正業與正命。因此,法門雖異,精髓是一。

五、結語

以上就生活禪、動態內觀及念佛法門做一扼要的分析。事實上,其他的禪修法門,例如大手印、大圓滿的藏傳佛法也同樣適用。這些法門同樣注重覺性,稱之為明體、俱生智、光明心等等,也注重生活中的禪修。在今日繁忙的社會中,如何減少外在的典禮、儀式,而加強內心覺性的訓練,是一個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主題。(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與念佛,事實上是淨業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課。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教導淨業行者要修五種正行,其中讀經與念佛,都包括在五種正行之中。五種正行就是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五種正行的第一讀誦正行就是讀經,讀經一定要讀自己所修學法門,根據的經典,如此才是修相應教。
  • 如何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修心?
    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每個人似乎都很忙碌,沒有時間專門去修心。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修行自己的心,讓自己身心健康。今天就來介紹佛使比庫的自然內觀法,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佛使比庫(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二十世紀後期泰國最有名的法師。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雖然禪文化從古印度開始到中國,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但是,每個人對禪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國道家文化講的「道,」不可言說,不予言語道斷。但在中國禪宗史上,關於禪宗悟道與「禪」的故事卻甚多。以至於禪的法門,更加深入人心。星雲老和尚在北京禪文化與人生開示時就說:「佛教中有一個字叫『禪,』禪是什麼?禪是安心,安頓住心。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所以出家人見面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人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問候。念佛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主要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
  • 雞足山上「靈異」多 雀會念佛蛇有慈心
    念佛鳥念佛鳥又名迦葉鳥,是山中最聞名的珍禽。相傳佛祖釋迦牟尼飛來靈山時,身邊帶著一隻大如鸚鵡,羽披灰色的鳥。念佛鳥產於金頂寺、華首門一帶,鳴聲宛轉悠揚,數量極少。每當天氣晴朗的早晨,可以聽到「彌陀佛,彌陀佛……」的叫聲。山中僧人說:「假若遊客看到念佛鳥,聽到叫聲,將得到佛祖的保佑,一一生平安順利。」
  • 一心念佛 志心執持阿彌陀佛聖號
    此六字四聲念佛法乃印光大師親傳,由雲南雞足山放光寺住持慈法法師念誦。慈法法師當時在廣化寺任管堂,覺得這個調很好,可快可慢,可高可低,而且念起來清涼寧靜不憋氣,音域廣老少適宜,尤其適合經行念佛。後來慈法法師弘揚般舟法就用這個調子,現在大江南北幾乎所有般舟道場都用這個四聲念佛。   福建廣化寺圓拙老法師,曾住靈巖念佛堂,親聆印祖教誨,圓拙大師得到傳承到福建廣化寺讓大家用這個調念佛,並由定妙法師用譜子記下來以防誤傳。
  • 佛教:生活中的禪修〈正念動中禪〉(連載 一)
    由於根器的緣故,在生活上總覺得未能得力。五年前 思考未能有任何方式突破,開始參禪七,也接觸到內 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禪修方法。從老師所學的內 觀方法是較靜態的,在生活中仍需要突破。兩年前接 觸到動態的內觀禪法,又稱為正念動中禪,其方式不 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 訓練覺知力。
  • 「念佛法門」的原理是什麼?
    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是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以一攝六根,不令六根緣六塵,所謂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在具體的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的意思是:念佛時,心專注在佛號,這是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攝耳根。這三根攝於佛號。
  • 清邁內觀禪修療愈之旅 I 您清理過布滿灰塵的內心嗎
    我們的心累了,不妨通過內觀禪修的練習,通過清晰的認識自我來達到更美好平靜的生活。和同學合影緣起「2020年元旦聽取佔星師的建議」來泰國清邁寺廟參加內觀禪修課程,執行力超強的我馬上聯繫以前禪修過的朋友,了解完全部信息。
  • 佛教:持名念佛又稱為香光莊嚴
    《觀經》中講,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遍照十方一切眾生,但是只能與念佛眾生產生關聯。何以故?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英文裡的「禪」
    作者:曾泰元  長久以來,英語世界若是提到「禪宗」,其所用的關鍵字眼,幾乎都是源自日文的Zen(禪,完整作Zen Buddhism「佛教禪宗」)。大多數西方人也認為,禪宗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產物,鮮少例外。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禪宗思想浸透到汪曾祺小說的主題意蘊和敘事藝術之中,也使其作品的字裡行間流溢出明顯的禪趣。以這種禪靜之心觀照社會人生,書寫凡俗生活,自然會使其作品具有濃厚的禪意。  汪曾祺小說所寫的多是凡人俗事。他描繪三教九流的凡夫俗子,展現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如《收字紙的老人》中的老白,孤身一人,挨家收字紙,雖粗茶淡飯,但也怡然自得。《釣魚的醫生》裡的王淡人日常生活無非是診病、送藥、釣魚,但他活得灑脫自在。
  • 怎樣念佛才能得到佛現身給你摩頂?
    > 我們人在這兒念佛,要心平氣和地來念,不要念得很慢,也不要念得很快,所以說「念佛勿緩亦勿急」。精神不集中,念佛的功夫就會散失了。怎麼叫精神集中?也就是專一,只有這念佛的一念,沒有其他雜念。怎麼說須菩提呢?須菩提尊者是 「解空第一」,不著一切相。你能念佛念得阿彌陀佛現身來給你摩頂,這功夫就差不多了。 「妄想盡時佛自現」,想要佛現身給你摩頂,你首先要沒有妄想。什麼是妄想呢?
  •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是歡歡喜喜去死的。 此文諸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感謝瀏覽!(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信願念佛  求生淨土
  • 念佛祈求老師長久住世!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呼籲全球同修共念佛!祈願淨空師父長久住世!我們至誠恭請一切大德師兄、蓮友、家人們,加入今晚為師父祈福念佛共修活動,在今晚 21:30~22:00 與全球同修一起念佛,在這30分鐘裡,請在家中安住身心念佛,功德無量!恭請師父上人長久住世轉正法輪。
  • 一段關於印度體驗10天的Vipassana內觀冥想的奇妙旅程
    直到我從來自印度的toastmaster的夥伴Bhuma(人名)那裡了解到在印度那有個叫做Vipassana的冥想內觀修行,她在那開悟找到了真我。從那時候開始,我感覺我心裡埋下了一個種子,仿佛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呼喚我:「來印度吧,你將找到心底的答案」,因此我必須要去,我想去。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於是他開始探究自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佛陀體悟到人必須面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惡、愚痴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