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文

2021-01-10 佛陀的小跟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法王子,和其他同樣修行的五十二個果位的菩薩,隨即同時從座位上起來,頂禮佛的雙足,轉而對佛說:我回憶起以往的時間裡,在恆河沙數的劫中,有一位佛出世,名號叫無量光;共有十二位如來,相互繼承在一劫的時間裡。其中最後一位佛,名號叫超日月光;這位佛教授我,念佛三昧。好比有人,一個人專於想念,一個人專於忘記;這樣的兩個人,假如相逢或者不相逢,或者見到或者見不到。兩個人相互憶念,兩個人的想念加深了;這樣以至於從這一生到那一生,好像身形和影子一樣,不會見不著的。十方世界的如來,憐憫想念一切眾生,如同母親想念孩子;假如孩子逃避離開,雖然想念又有什麼用呢?孩子若是想念母親,如同母親想念孩子一樣,母親和孩子經歷生生世世,不會相互違背遠離的。若是眾生的心,想念佛、稱念佛號,現在的一生和未來世,必定可以見到佛的,和佛在一起的時間不遠的;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方法,自然得到心開悟解。如同染香的人,身上有香氣;這就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叫作:香光莊嚴。我本來在因地中,以這種念佛的心願,證入了無生法忍;現在到這個世界,攝授教化幫助念佛的人,回歸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佛問我圓通的法門,我都沒有怎麼選擇;佛號都護攝持六根,清淨念佛相繼不斷,得到等持定慧圓融,這是最第一的法門。

相關焦點

  • 「念佛法門」的原理是什麼?
    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是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以一攝六根,不令六根緣六塵,所謂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在具體的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的意思是:念佛時,心專注在佛號,這是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攝耳根。這三根攝於佛號。
  •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白話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這時觀世音菩薩,就從座位上起來,頂禮佛的雙足,轉而對佛說:世尊!想起來我以前無數恆河沙數的劫裡,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現在世間。那位佛教我從聽聞思維修行,入正定正受。最初在聽聞之中,入了耳根聞性之流轉而滅了所聽聞的聲塵從而解除第一個動結。所入的聲塵完全寂滅了,包括動和靜的兩種生滅的相,不再生起了從而解除第二個靜結破除色陰。
  • 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戴的寶冠有何不同,可是你知道他倆代表什麼嗎
    而大勢至菩薩的寶冠中是個寶瓶,有什麼來歷:大勢至菩薩最初修行時聽阿彌陀佛說:父母的恩最重,當兒女的欲想報答父母恩,很難報答,必須自己修行辦道,把父母度脫三界,這樣才能報答父母恩。大勢至菩薩最初發心修道之時,他的父母早已棄世,若是父母在世,他還可以勸導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脫三界,可是他的父母已經棄世了,他想起來,這是最大的遺憾。
  • 同列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是觀音的繼承人?
    「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思益經》大勢至菩薩,又稱大精進菩薩,與觀音並列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極樂淨土的佛主,觀音菩薩則是他的「法王子」,也就是繼承人,成佛只是時間問題。那麼,大勢至菩薩又將成何佛呢?
  •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是父子關係你知道嗎
    西方三聖大家都非常熟悉,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伴彌陀左右,而不是其他的佛菩薩呢?這裡面隱藏著很深的淵源,或許有其他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悲華經》記載:往昔的時候有,一位無諍念王(即阿彌陀佛),無諍念王有一千位兒子,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就是如今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 《楞嚴經素解》:觀世音菩薩,上合慈力,下合悲心
    1.同一慈悲【原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解釋】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以下我們先理清幾個佛之見的關係和由來。
  • 印光大師:想要修持念佛三昧,如何用功最為妥當?
    譯文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的誠心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實相念佛,就是離相念佛。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就是心不執著五欲六塵,一心念佛。就是念佛時,不起分別妄想。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的淨念相繼,《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如果修觀音法門的行者,當然要讀《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是讀《大乘莊嚴寶王經》;如果是修地藏王法門,當然要讀《地藏經》;如果是修藥師法門,當然要讀《藥師經》;如果是修學天台宗,當然要讀《法華經》;如果是修華嚴宗,當然要讀《華嚴經》。所以看你修哪一個法門,根據那個法門的所依經典一心讀誦。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4.加持及幫助在他方世界但與佛有緣的菩薩,或從淨土倒駕慈航回到凡塵普度眾生的菩薩,完成他們的菩薩行。 5.法藏比丘成為殊勝莊嚴的阿彌陀佛。 四十八大願中,有些願是為普度一切眾生,有些願是特別照顧某類眾生。但從我們五濁惡世的凡夫角度,我認為最應重視的是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及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十念往生願」或「至心信樂願」)。
  • 九華山肉身菩薩和虛雲老和尚弟子具行上人都是服務大眾,一心念佛
    你看,這樣一個要念佛的人,最後,分配她去做護法,她又沒做過護法。說句實在話,外邊的念佛堂,總有五大念佛堂吧,其中,她那個念佛堂是做得最好的。她一個,演菩師一個,還有幾個人,非常負責任。分享的時候就知道,很多人走出來了,這個不能做假的。你看,她就非常安心,而且非常盡責。她就已經從一個完全照顧自我的人,變成一個照顧大眾的人,而且非常的認真負責,沒有任何煩惱的人。
  •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   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大眾,浩浩蕩蕩而來。幡花映徹,鼓樂彌空。   2 侍者持花。   只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親手端持著蓮花寶臺,恭敬地侍立在阿彌陀佛身邊,親切地等待我們坐上蓮花寶臺。
  • 拜觀音菩薩,牢記這2點,功德不可思議!
    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苦,使她成為最受恭敬、尊崇的菩薩之一。《法華經》雲,若有眾生遭遇苦厄,只要至心稱念觀音名號,菩薩便能「觀其音聲」,以種種方便法善巧解救,故而成為「觀音」。同時,觀音菩薩還是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她與大勢至菩薩一道,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觀音菩薩時,牢記下文兩點,功德不可思議。其一,菩薩無相。
  • 佛教裡的七位菩薩
    文殊菩薩,佛教菩薩名,梵文Maňjurī的音譯,略稱「文殊」,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新譯「曼殊室利」。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論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論著稱。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