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2020-12-05 心念淨土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誦經就是背誦,看著經文叫讀,不看經文叫誦。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來了。誦經,要怎麼誦?經裡頭沒有意思,不要求解義,這個怎麼講、那個怎麼講,那都是你的妄想,經沒有意思,一直就念下去,念一千遍、念二千遍、念三千遍,規定一天念多少遍,一生都不間斷。

誦經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修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了,智慧開了問題才能解決。誦經是修定的,把自己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給念掉,是這個意思。心裡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慢慢就會得定。

讀經與念佛,事實上是淨業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課。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教導淨業行者要修五種正行,其中讀經與念佛,都包括在五種正行之中。五種正行就是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五種正行的第一讀誦正行就是讀經,讀經一定要讀自己所修學法門,根據的經典,如此才是修相應教。如果讀經是修不相應教,那麼解行不相應,有可能徒勞工夫,而未能有所成就。

如果修觀音法門的行者,當然要讀《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是讀《大乘莊嚴寶王經》;如果是修地藏王法門,當然要讀《地藏經》;如果是修藥師法門,當然要讀《藥師經》;如果是修學天台宗,當然要讀《法華經》;如果是修華嚴宗,當然要讀《華嚴經》。所以看你修哪一個法門,根據那個法門的所依經典一心讀誦。

每當讀誦佛經時,或者聽到別人讀誦佛經時,就會自覺地提醒自己發菩提心,按照佛在經中的教導真修真幹,大做佛事,用佛在經中的慈悲教戒,對照自己的缺點,錯誤,煩惱習氣,立即改正。這就是心內求法,會用,會修行,會借假修真,能修到真實功德,化解一切災難,消除種種業障,走上成佛的菩提正道,這才是真正聽懂學懂了佛經。

念佛的時候,怕妄念習氣太重,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會打妄想,所以初步入門,我都叫同修讀經。妄念起來了就讀經,讀經比念佛有效。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念滑了嘴,妄念照打,佛照念,妄念照起,一點都不得力。但是讀經就不一樣,讀經一打妄念就念錯,所以很容易發現妄念。專心一心去讀經,我們讀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沒有妄念,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沒有妄念。

哪一天妄念少了,真的沒有了,不要念經了,念佛號,那個佛號就很有作用,念頭一起來,一個佛號馬上就壓下去。所以最初妄念伏不住,用讀經的方法好。讀經的方法還有一個好處,讀經幫助你開智慧,智慧現前,你的信心增長。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到後來退心?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句佛號念久了,念得厭煩,不想再念,就退心了,沒有智慧。

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的話,得定,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甚深微妙禪,會得念佛三昧,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但是讀經也能得定,專心讀經,心裡沒有妄想就得定,而且又開智慧。這個經的意思一遍一遍讀,自自然然領悟,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去想經裡什麼意思。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確確實實沒有去想它什麼意思,意思自然現前,那個就叫悟處。

雖然現前,不要去理它,也不要歡喜,我悟出來了,這一悟就迷了,一動念他就迷了,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理會它,會不會忘掉?不要去理它,忘掉就忘掉,底下還會有悟處,愈悟愈深,愈悟愈廣,這才是一個道理。總而言之,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是迷,不是悟。要有耐心,要能夠堅持,永遠不要改變,一直下去,才會得真正的受用。

所以,先讀經誦經,等到妄念少了,再來念佛就得力了。但是有法師開示,以散亂心念佛,具足信願,也會往生到西方淨土。這就是蕅益大師說得,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就是信願持名念佛,也就是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深信切願,尤被強調為念佛往生的前提和關鍵。

藕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印光大師云: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謂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願,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彌陀佛實有),信因信果等義。願,謂發願命終往生淨土,至彼國得不退轉回入此界度化眾生。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指修念佛,助行指兼修禮誦供養、六度萬行等。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並勸我們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種想不叫妄想,屬於正念,當然這相對來講比持名念佛要難一些。我們可以用讀經的方法,邊讀經邊隨文入觀,但是也不要太作意。就是專注的讀經,你的意念就跟著經文上的境界這麼往下走,這就行了,不用太作意。不要把經文停在那想一會再往下讀,這個不行,就這麼一直讀下去,你能觀得出來就觀,觀不出來就算了,隨它去,一定要自然。你讀遍數多了,自然就容易觀,你經文愈熟悉,這個境界愈容易現前。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復何慧昭居士書《增二》)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祈詳讀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自知光言不謬。
  • 印光大師: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重要開示)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 全都錯了!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
  •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這一段話,也是說這個法門的當機不可思議。這一段話裡面,有許多人聽了之後有疑惑,而且疑惑的人很多,實實在在這都是讀經的時候太大意。什麼疑惑?這個地方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沒聽說過,這個話出在哪裡?其實就出在《阿彌陀經》上。
  • 念佛法門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誠法師諸位,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念佛,重要的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但是,如果你沒有開智慧,你怎麼一心不亂呢?有很多念佛的人都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要聽經要聞法。他只知道自己年歲大了,來不及了,要念阿彌陀佛,要拼生死,然後就越念越煩惱,脾氣壓不下去,貪、嗔、痴也不除,那這樣的念佛就沒有多大意義。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對於在災難與瘟疫當中死去的人,淨空法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當人類遇到災難時,為什麼有很多人不幸在災難中死去,但也很多人能夠倖免呢。這是不是傳說中「命大」這個說法呢,淨空法師對於災難中死去和生還的人是這麼解釋的。對於禽流感和各種瘟疫的蔓延,佛教淨空大師是這樣開示的:中國諺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淨空法師:佛菩薩跟我們到底差別在哪裡?
    1.淨空法師:佛菩薩跟我們到底差別在哪裡?事實的真相就擺在我們面前,佛能看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這就是底下這一句了。佛的心平等,我們凡夫心不平等。平等的是真心,不平等的是妄心。說實在話,佛菩薩跟我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差別在哪裡?用心不一樣。
  • 花錢請人吃素跟放生有關係嗎?十個問題道破真相
    因為無論貧富貴賤,被請客吃飯都是受尊重、有面子的事,樂於參加。這樣不僅大大拓寬了推廣素食的受眾面,而且可以提升中國傳統的請客文化,在請客文化中注入慈悲、環保的成分,這也是一種新型的、體現尊重的布施形式。 3,問:好!那又由誰來請呢?請誰呢?怎麼請?素餐館與奉齋放生是啥關係?素餐館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 淨空法師: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1.淨空法師: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大乘經上常說的,「延促同時,廣狹自在」。「延促同時」是講時間,「廣狹自在」是講空間,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在法相經典裡面,把時間、空間定位,定在哪個地位?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
  • 清明怎樣祭拜更環保 誦經吃素功德更大
    那麼當今哪些祭拜的方式是錯誤的;怎樣祭奠更環保;其中又有哪些忌諱;網上燒香掃墓到底可取不可取;佛法是提倡如何正確的祭祖的?今天本期鳳凰茶館特別邀請宗舜法師與著名演員王菁華女士,帶您一起說說清明那些事兒。清明怎樣祭拜更環保 誦經吃素功德更大宗舜法師:比如會誦經。
  • 九華山仁德法師與虛雲老和尚的法緣
    不知什麼時候,一個聲音仿佛從遙遠的歷史走來,又仿佛是一直追隨在他的耳畔,這聲音是那麼的熟習,是那麼的親切,感動的淚水悄悄的沿著臉頰滾落而下。虛雲老和尚接著講了一個公案:牛頭五世智威的弟子崇慧有一次在禪堂,有僧人問:「達摩未到中國時,中國有佛法嗎?」崇慧禪師回答說:「達摩尚未來時的事問它作什麼?你為什麼不問問如今的事?」
  •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看善導大師開示
    《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故知:「念阿彌陀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舍有上小利之餘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閱讀佛經主要是了解道理並依教奉行,不是靠佛經獲取多大的功德,雖然誦經也有功德,只不過功德只是讀經的附帶作用,不是主要作用。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要回答這個問題,則先要明白誦經的實際含義是什麼。顧名思義,誦經,就是誦念經文,這是道人及信士們表達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基本形式。《道門通教必用集》中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意思是說,待到入門道童真正成為一名道人後,就要學習道教音韻,通過誦念祖師經典來學習道學,並增進自身的修行。那麼,這就推衍出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誦經與修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淨宗法師:念佛好比領「支票」
    無量壽經: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如果以誦經作為往生的行法,那就會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礙:沒有經典不能誦,不識字也不能誦;有經典、也識字,但是沒時間也不能誦,結果就不能往生了。不管什麼樣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這樣,救度眾生就不普及。
  • 學佛人家裡有蟑螂怎麼辦?能靠念經念佛趕走蟑螂嗎?
    有段時間,佛友中轉載一篇文章,關於在不殺生的情況下如何能趕走蛇蟲鼠蟻等害蟲——只要念經,然後回向給它們,之後它們就會受到感召離開。如果你進行了嘗試,就會發現,絕對沒有任何效果,還很可能會被家人質疑:「開玩笑,蟑螂什麼時候能聽懂經了,別學佛學成神經病了。」學佛一直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學教理,不先樹立正知正見,反而會讓未學佛人誤解佛教,被認為是迷信,這就不好了。那麼到底能不能靠念經念佛趕走蟑螂?
  • 淨空法師:佛家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
    1.淨空法師念佛(四字特慢 接引助念版)01:24來自阿彌陀佛念我六道確實有這麼一樁事,這事怎麼來的,根源在什麼地方,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印度宗教非常發達,修學也確實有成就。世尊出世那個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外道,佛家講外道是從理事來建立這個名詞,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所以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稱為外道。如果我們學佛不懂得向自性當中求,也向心外求,那也是外道,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名詞術語的含義要清楚。這些人他們修定也有相當的定功,佛家講世間禪定,四禪八定他們都得到了。
  •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學佛真正能夠成就的,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