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2020-12-05 佛語點悟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心經》中將其闡述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般若空性,然後從觀空五蘊開始,直到把四聖諦、十二因緣全部觀空,才會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境界。

淨空法師:開悟是什麼樣子?跟普通人一樣,普普通通。不一樣在哪裡?心裡頭乾淨,一塵不染。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功夫。所以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你要是問他,無論問什麼,他都能給你解答。不問,他一無所知;你問他,無所不知,這真開悟了。

一個人開悟之後,他的心會清淨下來,隨著一個人心的清淨,伴隨著他的諸多狀態也會發生轉變。以前許多不明白的東西,逐漸地會越來越明白,看事物會越來越清晰。

開悟的人,即使受到外界的幹擾,他的心,也會保持在清淨的狀態,有句話叫做「順勢而為」,他就能做到這樣,萬事隨緣,沒有任何煩惱。

開悟的人,因為心態清淨,隨之而來的,就會有許多的狀態發生改變。在佛教中,就叫得到了大智大慧。比如明白因果,時時歡喜,心地善良、慈悲等等。甚至連說話,也保持著一種不疾不徐的狀態,讓人感覺很親切,喜歡親近他。

一般開悟的人有如下特徵:第一,說話不急不慢,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事業的成功,急功近利,脾氣暴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積累和沉澱的。一個人的說話水平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而性格又關乎著命運。開悟的人內心平靜如水,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冷靜面對、智慧處理,做到不急不慢。一張一弛,儘是內心世界的平靜。

第二、吃飯不鹹不淡,一個開悟的人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洞察世間的空性和虛幻無常,心中沒有任何執念,也沒有分別心,懂得萬事隨緣,逆來順受。有些人在生活中挑三揀四,分別心很重,因而給自己招來很多麻煩。佛法說道「無二無分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分別,就不會有煩惱。所以,吃飯的智慧和人生是一樣的。佛說有求皆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無論任何環境,開悟的人都能坦然處之,隨緣了事。

第三、遇事不嗔不痴,許多人遇到煩心事往往大發脾氣,怨天尤人,這是沒智慧的表現。要知道,「嗔恚心一起,火燒功德林」。嗔恨心一旦生起,福氣也就遠離了。菩薩就常行忍辱,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嗔心。而《法華經》中教導我們「常行忍辱」,這就是截斷惡業循環的一把智慧寶劍。一個開悟的人內心柔順,遇煩心事也會不嗔不痴,因為他有智慧,悟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四、待人不分貴賤,因為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他能平等待人。佛說眾生平等,無論貴賤,都應該相互尊重。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不論貧富貴賤皆是前世因果,種善因才得善果,每個人都在隨業流轉。所以一個開悟的人,不以分別心看人。

第五、不計得失,一個開悟的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一切。開悟的人明白現在擁有的只是暫時的,說不定哪一天就付之東流。所以不會與人爭,有句話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我們證得空性,不著任何相,而內心清淨無礙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見到了佛性。開悟的人還有很多特徵,就不一一列舉了。

開悟是識得自我,即自己的神識看到自己的肉體,或躺或坐,神識離體輕明。開悟的人知道開始修行了,可不像世俗人,聽誰講得好不好,有沒有道理,語言生不生動等,全都放下。知道體內有神識,知道地獄輪迴苦;世間萬事都可捨棄,就是修行萬萬不能捨棄。

所以,禪宗人講開悟是修行的開始,而不是結束。禪宗人修到開悟時快馬加鞭,一刻不敢停,爭分奪秒,時間比什麼都寶貴。你開悟之後,悟後還要起修。所以通途講,你首先要悟道——悟道就是要見道,見道才能修道,修道才能證道。你的見道,就等於開悟了,知道你的路向怎麼走。「起修」就是斷煩惱惑;把煩惱惑斷盡,你才能證道;你證道,才能了生死。光是見道,還不能了生死、

大安法師說過,你靠自力,一定要得到禪定,而且不是四禪八定,一定要得到九次第定;你一定要有甚深的那種智慧,像利劍斬煩惱賊:禪定、智慧要具足,才能滅煩惱賊,見、思惑全都滅盡,你才能夠出離三界的火宅。如果見、思惑還有一毫沒有破乾淨,三界的輪迴決定出去不了。這就是靠自力之難。

所以,淨土念佛法門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念「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可一生成佛。不但出三界解脫生死六道輪迴,還可以返回來廣渡眾生。能否往生就看你是否有真信切願,而不在你念佛功夫是否已經念到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是否已經沒有妄想了。

《印祖文鈔》中講:「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即使你未得一心不亂,但你如果有信願也絕對能往生。如果沒有信願,即使你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

相關焦點

  • 宣化上人:摩柯迦葉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寂,他要釋迦牟尼佛...
    *大安法師:臨命終時這一念一定要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信願不真切的五種表現*大安法師:有些有眼無珠的人.常說參話頭就叫有禪!自誤誤人!*慈舟大師:若不會發願.就不會念佛!*善導大師:如何獲得25位大菩薩的日夜保護*蓮池大師:三種念佛不能往生的人*去了《佛陀無問自說的極樂世界》到底有什麼好處?不可思議!*本煥老和尚103歲珍貴音頻開示:我搞了60年禪宗為什麼要改修淨土念佛?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普通人也一樣具備開悟的能力,開悟面前人人平等,哪怕你是乞丐也一樣可以開悟。有衡量開悟與否的標準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人,十分的明理,他們看問題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會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情商高於一般人許多,他們開悟了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常人悟道有沒有方法?
  • 大安法師:末法時代魔外盛行 遵佛遺訓明辨邪正
    我等群盲不辨真偽,伏請師父於百忙中慈悲開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 大安法師答:弘揚淨土的音像與書籍廣泛流通,總的來說是好現象,說明信佛學佛的人員增多,社會人士渴望了解佛教的人數增多。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能夠以種種方式傳播正信正見的佛教,饒益眾生,功德無量。然毋庸諱言的是,在弘揚佛法的音像與書籍中,亦有一些相似法,蒙蔽了一些初入佛門的同修,誤人慧命,罪過不淺。
  • 佛緣深厚的兩個特徵,看看有沒有你?
    佛教裡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與佛無緣的人,你再怎麼和他講佛法,他也聽不進去,因為因緣不具足,善根福德尚不具備,所以佛也難度他。那麼,什麼樣的人算是佛緣深厚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第一可以充實自己,避免心靈被那些塵世汙垢所佔據,你心裡有了正念,那麼邪念自然就沒有了,一聲佛號念到底,也是對治邪念的好方法還有一點呢,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之後,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金剛經所謂「持戒修福」,不持戒,就不能修福,這一點也很重要。
  • 開悟未必了生死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9
    ——弘一法師  請繼續收聽  《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四、印祖講道理 修學要旨篇  開悟未必了生死  開悟未必了生死為什麼呢,宗門下的人,功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未斷,不過他能常常生起覺照,伏住煩惱,舉止就和聖人相近。假如失掉覺照的功夫,伏不住煩惱,那開悟的人造起業來,比其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裡頭,夾雜著開悟的力量,就變做狂慧,造業的能力,也就異常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指望,還要墮落三惡道。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法師像其實所謂的開悟,用禪宗的話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開悟的人,不會再產生新的執念妄想,用佛的話說,就是不會產生新的業力甚至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跟普通人沒有太大的不同,也沒有開悟以後就出家的這種現象,他們依然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帶娃,當然,出家修行證悟,即開悟的人,也沒有在開悟之後再還俗的說法,他們依然念佛誦經,禮佛拜懺,隨遇而安。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的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開悟的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誦經就是背誦,看著經文叫讀,不看經文叫誦。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來了。誦經,要怎麼誦?經裡頭沒有意思,不要求解義,這個怎麼講、那個怎麼講,那都是你的妄想,經沒有意思,一直就念下去,念一千遍、念二千遍、念三千遍,規定一天念多少遍,一生都不間斷。誦經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修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了,智慧開了問題才能解決。誦經是修定的,把自己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給念掉,是這個意思。心裡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慢慢就會得定。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印光法師:1、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
  • 夢參老和尚談虛雲老和尚:我問過他自己,我說老和尚你開悟沒有?
    夢參老和尚談虛雲老和尚:有些個老和尚辦了佛學院,那天我跟老法師說了,辦辦不想辦了。就是虛雲老和尚,他都跟我們小和尚講,好好讀吧,過這幾年,我就不辦了。大家知道什麼原因嗎?後來的人哪不知道前人為道、愛護學子的心,辦學是留眾啊供養大眾啊,他就是感覺著寒心啦。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三)善根深厚修大道今生有緣修大道,百千萬劫大善根。開悟成佛歸本源,大徹大悟大圓滿。今生有緣修大道,百千萬劫大善根。紅塵悟道是有緣,依教奉行心量寬。大道傳承千古妙,唯修大道成佛道。百千萬劫輪迴苦,今生修道必成佛。多生多劫大善根,開悟證道無憂愁。開悟成佛歸本源,大徹大悟大圓滿。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
  • 高僧打坐入定時會沒有脈搏,這是真的嗎?
    原標題:高僧打坐入定時會沒有脈搏 這是真的嗎?(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寂戒法師)【經典原文】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楞嚴經》【注釋】這三勝流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就是初勝的一種位子。一切苦惱所不能逼:到初禪這三天,一切的苦惱就都沒有了,不能來逼迫了。
  • 對於在災難與瘟疫當中死去的人,淨空法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當人類遇到災難時,為什麼有很多人不幸在災難中死去,但也很多人能夠倖免呢。這是不是傳說中「命大」這個說法呢,淨空法師對於災難中死去和生還的人是這麼解釋的。對於禽流感和各種瘟疫的蔓延,佛教淨空大師是這樣開示的:中國諺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熱血傳奇:法師有哪些沒有用的技能呢?
    在熱血傳奇裡每個職業的技能都是有這非常多的特色的,特別是法師到了一定的等級之後有著非常多的技能,但是我們在刷圖pk時很少能使用全部的技能,一般都是用四五個技能的搭配,那麼哪些技能是我們在遊戲中幾乎不會用到的呢?
  • 一個有貴氣的人,身上有什麼特徵?若有一個也是好事
    在某乎上曾經有一個提問:「一個有貴氣的人,身上有什麼特徵?」有人說,貴氣需要氣度非凡,有人說貴氣得靠錢來養,還有人說貴氣是種修養,總之眾說紛紜。那麼一個有貴氣的人,身上究竟該有哪些特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