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成佛有餘」,你看,講得多實在、多懇切。
念佛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教我們怎麼觀想,你也可以用《無量壽經》的經文,裡頭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可以去想。這種想不叫妄想,屬於正念,當然這相對來講比持名念佛要難一些。「觀想」,《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教給韋提希夫人修學的方法,說了十六種。這十六種方法,我們今天叫它做十六觀。十六種修學,任何一種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十六種都修。隨取一種或兩種兼修也行,三種合修也行,專修一種也行。
觀像念佛,只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體是金色的,佛相的莊嚴也是特別的。不要說旁的,就是他的白毫,能宛轉五須彌,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想像得到嗎?有四大海那麼大的眼睛。你看見過沒有?那麼他的身體呢,更不容易形容,可以說有百幹萬億那由他個世界星球那麼大。所以,你觀想阿彌陀佛這個相成了,然後得到念佛三昧。
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最難的。
印光大師開示: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臺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印光大師開示: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普利上中下三根。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只有對心地法門明白的人,才可以修。否則,或者導致生起諸多著魔之事。持名念佛,加上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你是上中下根,都有利益,都沒有弊病。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為第一,是故當專主於信願持名。再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為助行,則其益大矣。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重點說了,在一切念佛法門中,不是說別的,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在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中,就是這個法門,我們常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念佛法門,就是這個法門中,也有很多不同的修法。大家可能聽過了,比如說,有提倡實相念佛的,有提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
但是在這裡不是說別的,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什麼叫簡易?念佛,持名念佛,在眾多的修法中,它是最方便的,最簡單,最容易,開口就來。阿彌陀佛會念嗎?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都聽到了,六個字,四個字,大家都聽到了。《無量壽經》中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既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舉了好幾個教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定散文,通過淨土三經的教證,特別是對名號功德進行了強調。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這裡非常有深意,所以我們要再分析一下。一開始善導大師將其餘善行跟念佛進行了比較,但是最後就直接把「念佛」解釋成「持名念佛」了,這是非常奇怪的。善導大師在許多地方都把「念佛」解釋成持名念佛,比如對第十八大願中的「乃至十念」的「十念」,善導大師就直接解釋成十聲名號。
在持名念佛中,大師們也提到了「信願」的重要性。大安法師開示:我們在散亂心稱名當中,只要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只不過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念佛得到事一心不亂往生,那是方便有餘土;你能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亂往生,那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但就往生這一點來說,不要把門檻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悲心、願力。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不施設任何的門檻——只要你相信、願意去。
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不相信淨土?你是不是發菩提心?你只要相信淨土,發菩提心,你決定得生。念佛功夫淺深,那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品位高下不一樣,念佛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一點的品位就低。這兩樣哪一樣重要?發心重要。真正發心,古大德告訴我們,你一天修十念法就行。一生不間斷,每天早晚,早晨起來是念十聲佛號,晚上睡覺念十聲佛號,天天不間斷,一生不間斷,都是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法門多容易、多簡單,真的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都能往生,當然這只是說念佛往生的門檻低,是對一輩子沒有遇到念佛的人說的,不是對我們常念佛的人說的,這個一定不要誤解。所以,大安法師開示:你千萬不要以為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也就是淨念相繼才能往生,能夠做到功夫成片當然更好,往生品位會高,但是做不到功夫成片,具足信願,散亂心也能帶業往生。上從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阿彌陀佛普度,就用這兩個字「信願」。所以,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那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持名念佛最適合我們,印光大師還說了持名念佛的方法: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