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2020-12-05 佛語點悟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成佛有餘」,你看,講得多實在、多懇切。

念佛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教我們怎麼觀想,你也可以用《無量壽經》的經文,裡頭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可以去想。這種想不叫妄想,屬於正念,當然這相對來講比持名念佛要難一些。「觀想」,《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教給韋提希夫人修學的方法,說了十六種。這十六種方法,我們今天叫它做十六觀。十六種修學,任何一種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十六種都修。隨取一種或兩種兼修也行,三種合修也行,專修一種也行。

觀像念佛,只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體是金色的,佛相的莊嚴也是特別的。不要說旁的,就是他的白毫,能宛轉五須彌,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想像得到嗎?有四大海那麼大的眼睛。你看見過沒有?那麼他的身體呢,更不容易形容,可以說有百幹萬億那由他個世界星球那麼大。所以,你觀想阿彌陀佛這個相成了,然後得到念佛三昧。

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最難的。

印光大師開示: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臺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印光大師開示: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普利上中下三根。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只有對心地法門明白的人,才可以修。否則,或者導致生起諸多著魔之事。持名念佛,加上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你是上中下根,都有利益,都沒有弊病。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為第一,是故當專主於信願持名。再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為助行,則其益大矣。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重點說了,在一切念佛法門中,不是說別的,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在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中,就是這個法門,我們常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念佛法門,就是這個法門中,也有很多不同的修法。大家可能聽過了,比如說,有提倡實相念佛的,有提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

但是在這裡不是說別的,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什麼叫簡易?念佛,持名念佛,在眾多的修法中,它是最方便的,最簡單,最容易,開口就來。阿彌陀佛會念嗎?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都聽到了,六個字,四個字,大家都聽到了。《無量壽經》中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既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舉了好幾個教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定散文,通過淨土三經的教證,特別是對名號功德進行了強調。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這裡非常有深意,所以我們要再分析一下。一開始善導大師將其餘善行跟念佛進行了比較,但是最後就直接把「念佛」解釋成「持名念佛」了,這是非常奇怪的。善導大師在許多地方都把「念佛」解釋成持名念佛,比如對第十八大願中的「乃至十念」的「十念」,善導大師就直接解釋成十聲名號。

在持名念佛中,大師們也提到了「信願」的重要性。大安法師開示:我們在散亂心稱名當中,只要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只不過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念佛得到事一心不亂往生,那是方便有餘土;你能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亂往生,那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但就往生這一點來說,不要把門檻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悲心、願力。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不施設任何的門檻——只要你相信、願意去。

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不相信淨土?你是不是發菩提心?你只要相信淨土,發菩提心,你決定得生。念佛功夫淺深,那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品位高下不一樣,念佛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一點的品位就低。這兩樣哪一樣重要?發心重要。真正發心,古大德告訴我們,你一天修十念法就行。一生不間斷,每天早晚,早晨起來是念十聲佛號,晚上睡覺念十聲佛號,天天不間斷,一生不間斷,都是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法門多容易、多簡單,真的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都能往生,當然這只是說念佛往生的門檻低,是對一輩子沒有遇到念佛的人說的,不是對我們常念佛的人說的,這個一定不要誤解。所以,大安法師開示:你千萬不要以為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也就是淨念相繼才能往生,能夠做到功夫成片當然更好,往生品位會高,但是做不到功夫成片,具足信願,散亂心也能帶業往生。上從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阿彌陀佛普度,就用這兩個字「信願」。所以,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那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持名念佛最適合我們,印光大師還說了持名念佛的方法: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並勸我們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出家人見面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人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問候。念佛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主要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
  •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學佛真正能夠成就的,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
  • 怎樣才能做到從早到晚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印光大師早已有答案了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就告訴我們要念佛、要專念佛號了。不談是非之人,才可能專念佛,不然天天談是非,佛號都忘到九霄雲外去了。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行住坐臥,念念不舍」,怎麼念念不舍?從早到晚,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但這個比較難,要真正做到佛號不斷不容易。這還是靠我們個人去提醒自我,儘量多念。不間斷雖不是說佛號一直不斷,最起碼要長期堅持燻修。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凌晨二時十五分,坐床邊呼水洗手畢,起身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回去了,大家要念佛,也要往生西方。」 然後端坐椅上,口唇微動,小聲念佛。 三時許,妙真法師前來探望。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摘自《印光大師全集》)【耀如樂園略解】禪宗與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流行最廣的兩大宗派,淨土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是老少皆宜的法門,是靠佛力的難思議法門,是最適合末法眾生的法門,是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正因為如此,淨土宗的信眾自古以來就非常多,《淨土聖賢錄
  •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看善導大師開示
    根據《觀無量壽經》介紹,誦經的功德,除1000劫罪,而念一句佛號的功德,除80億劫生死重罪,相差八百萬倍,也就是念一整部經的功德和消罪作用,不如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誦經就是背誦,看著經文叫讀,不看經文叫誦。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來了。誦經,要怎麼誦?這就是心內求法,會用,會修行,會借假修真,能修到真實功德,化解一切災難,消除種種業障,走上成佛的菩提正道,這才是真正聽懂學懂了佛經。念佛的時候,怕妄念習氣太重,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會打妄想,所以初步入門,我都叫同修讀經。妄念起來了就讀經,讀經比念佛有效。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念滑了嘴,妄念照打,佛照念,妄念照起,一點都不得力。
  • 佛號「阿彌陀佛」,到底要怎麼念?
    「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已經被人們廣為傳頌。無論修行與不修行的人,都懂得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的人可能聽說過「一稱南無佛,罪滅恆河沙。」這裡的「南無佛」就是指的「阿彌陀佛」。很多人念了阿彌陀佛很多年,但是不知道正確的發音方法。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復何慧昭居士書《增二》)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祈詳讀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自知光言不謬。
  • 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於淨土法門,可謂讚譽有加:「如來說法,求其凡聖共修,大小一致;即淺即深,下手易而成功高;至圓至頓,用力少而得效速;等覺菩薩,依之以圓成佛道;逆惡眾生,仗之以出離輪迴者,無如淨土一法之殊勝超絕也」。
  • 如何才能做到始終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佛號上
    在生活中很多蓮友是是真心學佛修行的,也是真心實意地做好每一件事,刻苦精進,今生有成就。但也有自己的困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常常心得不到清靜,妄念沒有減少,煩惱照常有,這也是困惑我們修行進步的一個問題,大都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如何做到如理如法的修行。佛陀教給我們的一些方法,還有一些成就非凡的大德們,也常常給我們開示念佛的方法和運用。
  • 無始以來我們都處在四顛倒中,若想醒來,聽印光大師開示
    無始劫以來我們都處在四顛倒中,若想醒來,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於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痴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於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
  •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
  • 一心念佛 志心執持阿彌陀佛聖號
    精進佛七早課   視頻容量較大,建議在WIFI下觀看、收聽   印光大師六字四聲念佛(樂譜記載清晰傳承)
  • 印光大師: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重要開示)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 全都錯了!六祖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指的就是這樣的看經方法啊,所以名為「但」。能夠這樣看經,諸大乘經,都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只是看《金剛經》才會如此呢?如果閱經時,一路分別思維,這一句是什麼意義,這一段是什麼意義。全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能冥冥符合佛意,圓悟經典宗旨,因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
  • 聽印光大師開示
    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痴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
  • 淨宗法師:念佛好比領「支票」
    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如果以誦經作為往生的行法,那就會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礙:沒有經典不能誦,不識字也不能誦;有經典、也識字,但是沒時間也不能誦,結果就不能往生了。不管什麼樣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這樣,救度眾生就不普及。
  •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印光大師開示】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居。
  • 開悟未必了生死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9
    2021-01-05 14:11:46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