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一般人讀經的方法,全都錯了!(重要開示)

2020-12-05 慧律法師語錄

印光大師嘉言錄

圓濤法師·譯

第204篇:一般人讀經的方法, 全都錯了!

至於閱讀經文,如果想作法師,為眾人宣揚佛法,應當先閱讀經文,再看註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是徒勞心力,虛喪歲月的。

如果想要隨分親得實際利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者只是默閱。或者拜佛後,端坐片刻,然後打開經文。必須端身正坐,如對佛陀的聖容,親自聆聽佛陀的圓音。不敢萌生一念的懈怠。不敢生起一念的分別。

從頭至尾,一直閱讀過去。無論經文、義理,一概不加理會。這樣閱經,利根的人,就能夠悟到人空法空之理,證實相法。就是根機鈍劣,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大師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指的就是這樣的看經方法啊,所以名為「但」。

能夠這樣看經,諸大乘經,都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只是看《金剛經》才會如此呢?如果閱經時,一路分別思維,這一句是什麼意義,這一段是什麼意義。全部屬於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能冥冥符合佛意,圓悟經典宗旨,因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

如果知道恭敬,還能少許種點善根。倘若完全如老學究讀儒書一樣,將會看到褻慢的罪,如山嶽高聳,大海淵深。以善因而招致惡果,就是指這一類人啊!

古人專心注重聽經,因為心不能起分別的緣故。如同有一個人出聲誦經,一個人在旁邊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必要了了分明。他的心很專注,不敢向外攀緣一切聲色外境。如果稍微放縱,就導致前後斷絕,文義不能貫通了。

誦的人有文可作依憑,心裡不大收攝,也能誦得清楚。聽的人惟有聲音作依託,內心稍一放縱,前後文便成割裂。若能這樣攝心諦聽,與讀誦人至誠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

如果誦的人恭敬心稍微疏怠,那麼他的功德就難與聽的人相比了。現在的人看佛經如同舊紙,經案上雜物與佛經亂堆在一起。手也不洗乾淨,口也不漱乾淨,身體或者搖擺,腳或者翹著舉起來。甚至放屁,摳腳丫,一切言行肆無忌憚,想要通過閱經來獲福滅罪,只有想要滅佛法的魔王,為他證明讚嘆,說他這是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的妙道。

真修實踐的佛子看到,只有黯然神傷,雙眼流淚。悲傷長嘆魔子魔孫橫興,而無可奈何啊!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這哪是分別心所能得的利益呢?一位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以至於念極情亡,天完全黑了,他依舊寫經。侍者進來說:「天都黑了,你怎麼還寫?」他才隨即伸手不見五指了。這樣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的專心致志是同等的。至於用功久了,自然有一旦豁然貫通的利益啊!

明朝的雪嶠圓信禪師是寧波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苦努力參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實在是他人難能行持。久而久之,大徹大悟,他隨口所說,妙契禪機。但他還是不識字,不能寫字。久而久之,就識字了。久而久之,手筆縱橫,居然成為一位大書法家。

這些利益都是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得來的。閱讀經典的人,也應當效法這樣的用心。【書一】四六00

相關焦點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並勸我們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出家人見面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人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問候。念佛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主要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
  • 印光大師開示:欲求美好姻緣,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
    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選自印光大師文鈔《與周福淵女士書》。這是印光大師關於求姻緣的一段開示,正如他說求菩薩加持可獲得圓滿姻緣。這個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法門可以說人人皆知,而且獲得感應者也頗,當然沒有獲得感應的也不在少數。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復何慧昭居士書《增二》)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祈詳讀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自知光言不謬。
  • 無始以來我們都處在四顛倒中,若想醒來,聽印光大師開示
    無始劫以來我們都處在四顛倒中,若想醒來,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於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痴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於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
  •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印光大師開示】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居。
  • 聽印光大師開示
    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瞋痴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
  • 印光大師欣慰:你們捨生忘死去抗日,勝過我這個只會念經的老和尚
    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南無阿彌陀佛!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將八十高齡,弟子們商議著給他祝壽。「好啊!師父弘揚佛法一輩子,收到成千上萬的功德,全都分文不留,也清苦了一輩子,如今年將八十,我們正該給師父祝壽祝賀祝賀!」眾弟子紛紛答應,深知師父不會允許,只好瞞著印光大師,悄悄籌備開來。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請聽印光大師開示
    請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
  • 佛教:為什麼那麼多佛弟子讚嘆印光大師?他有多偉大呢?
    本月主學的書籍是《靈巖遺旨》,我演講的主題是《 「不尋常的人」走不尋常的路 》。我們經常會從師父的講法中,聽到師父對印光大師的讚嘆。而且師父每次一講到印光大師,眼神裡都是滿滿的崇拜,透著一種敬仰的光芒,特別精神,臉上也非常喜悅。就像《大經》中形容佛「諸根悅豫,影暢表裡」。本人之前對印光大師不了解。
  • 印光大師: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因果通三世,善惡終有報
    【印光大師開示】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
  • 開悟未必了生死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9
    2021-01-05 14:11:46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誦經就是背誦,看著經文叫讀,不看經文叫誦。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來了。誦經,要怎麼誦?讀經與念佛,事實上是淨業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課。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教導淨業行者要修五種正行,其中讀經與念佛,都包括在五種正行之中。五種正行就是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五種正行的第一讀誦正行就是讀經,讀經一定要讀自己所修學法門,根據的經典,如此才是修相應教。
  •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
  • 金剛經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84
    2021-01-10 15:02:44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
  • 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於淨土法門,可謂讚譽有加:「如來說法,求其凡聖共修,大小一致;即淺即深,下手易而成功高;至圓至頓,用力少而得效速;等覺菩薩,依之以圓成佛道;逆惡眾生,仗之以出離輪迴者,無如淨土一法之殊勝超絕也」。
  • 宣化上人: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想要消除業障,必須要供養。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的話,六度都沒有用處。六度是專為修道德而設的,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 印光大師: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事,真實不謬
    文鈔原文: 前年火藥局炸之日,一弟子李仙濤之煙廠中人, ——《印光法師文鈔》?復嶽明壽居士書 白話譯文: 前年火藥局爆炸的當天,一位弟子李仙濤,他煙廠中的人,全都到明水樓看戲,只有副經理的兒子一個人在廠裡。馬崑山的廠中,全廠人都去了。火藥局一炸,幾條街通通崩塌乾淨。李仙濤工廠經理之子所住的房屋,沒有一點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