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2020-12-07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法師像

其實所謂的開悟,用禪宗的話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開悟的人,不會再產生新的執念妄想,用佛的話說,就是不會產生新的業力,即斷滅一切累世以來的業力。

換句話說,處於開悟狀態的人,他們的今生,一般是會著開悟之前的狀態或者人生軌跡這一生,肉身死去,最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了,這就是開悟的人的狀態。

佛像

按照經典的記載,開悟之後的人,也就是說,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一般情況下,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當然,也有一些開悟之後的阿羅漢,獨居於森林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無論如何,這些已經開悟了人,往往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厭世,恰恰相反,他們會以更加積極的狀態來過完這一生。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已經知曉萬事萬物皆幻的真相,因上,不會再有任何那執著之心,更不會再有世人的一切煩惱。

甚至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跟普通人沒有太大的不同,也沒有開悟以後就出家的這種現象,他們依然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帶娃,當然,出家修行證悟,即開悟的人,也沒有在開悟之後再還俗的說法,他們依然念佛誦經,禮佛拜懺,隨遇而安。

換句話說,開悟之人並不是世人想像的那樣,悟了之後,就成仙悟道,過著與我們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相反,對於開悟的阿羅漢來說,儘管他自己不再有任何執念妄想,但並不代表他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因為能夠達到時時刻刻一念不生狀態的,是死人而不是阿羅漢。

法師像

因此,他們所處的狀態可以如此描述,即:念起不妄,念動不執,無為又無不為,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不住於相,即任憑外境如何隨緣生滅,其本心也依然如如不動,這樣才是真的開悟,所以,一個開悟的人,旁人無法想像他會想著什麼,做些什麼,有時候,他們甚至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也根本沒有套路,只不過他們的表現像個普通人罷了。

如果用道家的話,就是無為,所謂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為,都不做,而是隨著自然的規則而為,做到有為無痕而已,並不是真的一無所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什麼都是做,而是以蒼生為己任,濟世救人,即做有利於眾生的事,但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沒有沒有我們世人的那個執念,如果有執念的話,那麼,他們就無法稱之為聖人。

阿羅漢雕像

在《心經》中,這樣的狀態叫自在,叫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已經能斷滅一切煩惱與妄念,並且他們的一言一行,已經完全符合道,即無善無惡,也就是說,有善惡的人的分別心,而不是善惡本身,所以,對於開悟的他們來說,已經真正地認識到了萬物為一體,無任何差別,甚至可以說,萬物就是他們,他們就是萬物,一切一切不過是隨緣聚散,方生方死而已。

這就是他們的狀態,也是所有學佛之人,所要修行證悟的狀態,也只有證到這樣的狀態,才是真正的開悟,但如果你以為這個開悟就是究竟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所謂的開悟,不過悟後起修的開始而已。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壇經》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的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開悟的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 王陽明龍場悟道,開悟時是什麼狀態?
    就像那則禪宗公案所問: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踏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達摩)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這個時候,如何應對)?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正恁麼時,作麼生對?這是一個全然歸零的狀態——離言絕待,能所雙亡,開口就錯,動念即乖。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一個人開悟的證據是什麼?悟道者直接點破:識別開悟的植物是標誌
    一個人一旦悟道,他就能識別出 開悟 的植物——即明顯表現出進化特徵的植物。「開悟」的植物用處很大,996 工作制並不能增加人的福報,「開悟」的植物可以,因為它有助於人體的運動達到更加平衡的狀態宇宙給所有悟道者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頂輪與眉心輪|智慧眼與開悟的奧秘
    開悟的程度在身心靈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概念也很熱門,那就是,覺醒。但凡接觸過靈性理論的人都知道這個概念。它聽起來神乎其神,離普通人很遙遠,實際上它跟每個人都有關聯。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在無意識地活著,認知僅限於顯意識,說白了,是處於無明狀態。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意識中大概認為這三者是佛家修煉眾的地位高低。人世間的修者,即和尚。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所以大乘佛教對這一教義進行了延展,反正翻譯、傳達、糅雜中國文化中改動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原始教義,這才出現了諸多佛祖。所以,佛實際上是佛教的創立者,於思想上是覺悟者。那麼,佛、菩薩、羅漢是不是在思想覺悟上的高低來區別他們呢?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當我們原本的心性被遮住那麼,說了半天,開悟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開悟不論年齡,有幾歲就開悟的,有十幾二十歲開悟的,而有人直至生命終了也不知開悟為何物。有衡量開悟與否的標準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人,十分的明理,他們看問題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會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情商高於一般人許多,他們開悟了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常人悟道有沒有方法?
  • 佛教與意識狀態的改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引言佛教自釋迦牟尼(佛陀)於公元前5世紀創立以來,流傳深遠、影響甚廣,但隨之也帶來了無數的疑惑、爭議和誤解。比如,禪定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佛陀在修到第四禪乃至最高無色定後,又花了六年時間才最終在菩提樹下獲得證悟?到底什麼是證悟?深觀的本質又是什麼?為什麼佛教修行講止而後觀、由定生慧,止和觀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什麼樣的人容易大徹大悟?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在讀這篇文章的朋友都可以輕鬆地回答:狗的大腦還沒有人類發達,可以說和人類差得很多,連我們人類都難以開悟,這 小旺 又何德何能,可以開悟呢其實 海雲青飛 說的不是笑話,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多得很,你知道我說的是哪些人嗎一個人要開悟確實很難歷史上有人開悟嗎?
  • 學佛修行必備經句,如果破執,如何得清淨心便得開悟?
    本文大茶經就通過《圓覺經》中的經典詞句,來分析講解佛教中的生死輪迴,學佛修行者如何與清淨心開悟。得清淨心,首先需破執、輪迴貪慾,脫離一切虛妄,得圓覺境界《圓覺經》:「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
  • 唯識思想的轉迷開悟之根據
    所謂的「顯現」或「了得」, 是與「已正在認識」同義的言詞, 所以了得「勝義空」是說:勝義空從不能夠認識的狀態而到達了能夠認識的狀態的意思。這與世俗世界的「知識」之認識有分別,而成為特別的「認識狀態」的意思,故用「智」之語。戲論寂滅的境界是轉迷開悟,也就是把「識性」狀態轉變為「智性」 的意思,故亦云 「轉識得智」(轉識成智)。所謂的「智」,是離開了「能」「所」的二元性的「超世間的知識」的意思。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比如:開悟的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未開悟的人會不斷重生,但開悟的全部意義在於擺脫這種惡性循環。然後呢?你是否還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大約在同一時期,在距離印度5000公裡的雅典,亞里斯多德沿著完全不同的路線奠定了西方邏輯的基礎。在他的邏輯中,有兩條特別重要的規則。一個是排中律,該原則指出,每一個主張必須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沒有其他選擇。
  • 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就檢驗了我們的知識經驗,是我們以為的還是現實中真正有效的;我覺得第二個問題也大致是這個道理,也就是我們想的一個念頭,在現實中實施了,發現得到了跟我們預期相同的效果,這個念頭就是實際有效的,適合當下,也就是開始有力量面對現實世界,進入了開悟的階段;我理解您說的絕望之谷是不是說最初找到一點現實中的開悟的狀態的時候,發現自己前面有很多都是自以為的,這個時候會感覺自己很弱小
  • 開悟的人都悟到了些什麼?悟道者一語道破:變與不變,生死之間
    一個人開悟以後,他領悟的是什麼原理?就是 變化之道。高舉雙手擁抱新的新的觀念,也願意作出任何的行動上的改變,如果一個人這樣去實行,即使不能悟道,也是近了海雲青飛 現身說法,要悟道,就不能做 緊捏棒棒糖的小孩有的小孩子一旦捏住了棒棒糖,就再也不肯輕易鬆手了,無論你怎樣做思想工作,無論你有多好的理由,她都不想聽,你再說她就哭給你看。
  • 明白了這句話,你就會開悟!
    佛陀一生講法,就是開啟人的智慧,希望眾生明心見性,開慧開悟,能了脫生死,究竟涅槃。然而人在娑婆世界,受五蘊所迷,始終無法知道佛陀講法的真意。甚至有些人吃齋念佛,一輩子也無法領悟佛陀真意。雖然略有所得,也無法做到究竟涅槃。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開悟,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小悟突然明白一點,非完全明白;開大悟,則明白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如何生?如何死?生死自由,願生就生願死就死,無拘束罣礙,了如指掌,不再拖泥帶水,放不下看不破,一天到晚在迷魂陣打轉。不迷即開悟,頓悟其理,但在事相上仍要修行,這就是所謂「理則頓悟,事須漸修」,時刻要迴光返照。照,就像日月之光一照,黑暗頓除。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