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2021-01-09 壹心理網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比如常常高估/低谷自己的能力水平等。

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自信、知識、經驗』到達了什麼階段?是否陷入了愚昧?

如何能夠找到『開悟之坡』?

如何能走出絕望之谷?

可以參考參禪、治學的三境界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清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我由達克效應想到: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也想到了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辭話》描述治學的三個境界:

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句本是描寫相思詩句,但王國維卻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域推繹到治學領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涵。

細細品味,答案便在心中了。

現實的回應與我們的知識是否契合?看見絕望這種感覺,但相信自己。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張健二級心理諮詢師

您好,看到您的留言,有一些高峰論道的感覺,確實是需要鼓一下內在的力氣回應您。

我理解您描述的達克效應是:

開始的時候知識很少,很多事情是靠著相信自己,我以為我是對的,支撐著去做,應對現實中的很多狀況,內在有可能經常會有迷茫的感覺;當他有了一些知識,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反覆應用,都能夠解決問題。他有可能意識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自己以為的,不是現實,因為這些幻想的部分經常在現實中受挫。

所以這個時候會有一點自卑感,但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踏入了知識與智慧的大門;

隨著這些有力量的知識和智慧的累加,他慢慢的感覺內在充實,面對事情的時候,也有自己的正知正見去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形成的自信,是長效穩定的,人也會踏實沉穩。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回答您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時候,現實會給我們回應,

比如我們這樣對待人或者對待事都會有一些人和事情回應我們,這個回應和我們的知識經驗是否契合?就檢驗了我們的知識經驗,是我們以為的還是現實中真正有效的;

我覺得第二個問題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我們想的一個念頭,在現實中實施了,發現得到了跟我們預期相同的效果,這個念頭就是實際有效的,適合當下,也就是開始有力量面對現實世界,進入了開悟的階段;

我理解您說的絕望之谷是不是說最初找到一點現實中的開悟的狀態的時候,發現自己前面有很多都是自以為的,這個時候會感覺自己很弱小,甚至有些恐懼。

但這個時候真實的狀態是已經步入了現實的大門已經開始從無名走向智慧走向覺知,這其實是一個實質的轉變,需要慶祝。

絕望只是一種感受,也許和童年經歷有關。

看見它,允許它在這裡,但不相信它,就會走過去,看見現實中的自己。

處在低谷期的人們知道自己的缺陷,找到開悟之路需要不斷嘗試。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Eric接納包括接納自己和接納他人

明確信息:

1. 達克效應中的低谷期是什麼?不是什麼?

個人理解:達克效應的低谷期,主旋律是個人所處於的一種求真,求實的迷茫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是自暴自棄。

2. 開悟之路是什麼?不是什麼?

個人理解:開悟之路,主旋律是個人勇於嘗試,勇於實踐,學習,反思總結的良性循環(埋頭努力,抬頭看路)。

不是好高騖遠,也不是疲於奔命。

好吧,貌似問題定義清晰之後,答案就有了。

走出舒適區,厚積薄發。找到信仰,學會愛與被愛。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Sunny百科小精靈,你身邊的移動圖書館

哎呀!百科小精靈?遭遇了滑鐵盧!這個效應我真的不知道哎!也不準備現學現賣了……

我想,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成長空間的開拓吧。那麼這個問題不能答了?還是可以試一試的哦。

拋開效應不談,文中給出的情景我想是每一個尋求成長的人都曾考慮過的來自生命的叩問、每個人本身都是智慧具足的,只是這個智慧需要被發掘……

好啦,言歸正傳,開始答題。

【1】Q: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自信、知識、經驗』到達了什麼階段?是否陷入了愚昧?

A:我的諮詢師曾經對我說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經)。

我想: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會懂得本身的才能,對本身才會有準確的估量,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然而這是很難的,沒有捷徑,唯有在反躬自省和覺察的道路上深耕……

【2】如何能夠找到『開悟之坡』?

我目前的感受是:天上不會啪嘰掉下個開悟的大餡餅,要走出舒適區,要去不斷地嘗試和行動,才會有開悟的機會。

就像王陽明的說的:

在事上磨練。

失敗絕對是成功他媽媽。

同時還需要積累,厚積薄發。

【3】Q:如何能走出絕望之谷?

A:需要信念、需要信仰,需要有愛的人,和感受到被愛。

最後:從【低自信到高自信】從【低智慧到大師】這個過程,一萬小時積累,成就不了你,我們都需要的是【刻意練習】。

說了這麼多,今天的薦書時間又到啦。

今天推薦給大家這本《刻意練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手》

在本書中,作者立足具體、實際的刻意練習,教會每個人利用那些經過仔細篩選且相對簡單的方法,幫助人們成為特定領域的高手。

這些刻意練習方法包括:

專注練習20%的核心技能;練習最擅長的,放大優勢效應;反覆練習正確動作,加強大腦記憶;研究成功者,並進行正確複製;將技能分解,進行專項練習;預先知道練習關鍵點;有效利用反饋,及時改進;對抗惰性,讓練習充滿樂趣;等等。本書涉及的刻意練習方法一直被個人、管理者甚至政府、公司、學校不斷實踐,所有遵循這些方法的人,都成功掌控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並從中獲得了無限快樂和幸福,所有遵循這些方法的組織都成功激發了團隊的潛力,並獲得了所向披靡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走向開悟:自以為是的達克效應
    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作了一次天文講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又如何圍繞恆星集團公轉。演講結束之際,一個老婦人起立說道:「你講的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就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上的平板。」科學家露出高傲的表情,答道:「那麼烏龜站在什麼上面呢?」「你很聰明,」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隻馱著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
  • 葉老師談教育中的「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創業路上,怎麼從絕望之谷,爬上開悟之坡?
    「不妨先「對號入座」一下,自己正處在「絕望之谷」還是「開悟之坡」。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又稱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簡單說就是一種認知偏差,在某些領域能力欠缺的人總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了解並擅長這一領域的事情;但隨著知識的完善,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學習,逐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優秀。
  • 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開始講「達克效應」之前,首先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問題一:買iPhone就是不愛國了嗎?買華為就愛國了嗎?問題二:中醫,真的有用嗎?有人說中醫是巫術,你同意嗎?你試試文章結尾處,發表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說的是真實看法,不許違心,也順帶看看大家評論。是不是感覺有很多「槓精」跟自己抬槓?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很蠢,你就發現不了自己的蠢,因為發現自己的蠢需要相當高的智力。關於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和自信程度的關係,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掌握了一小部分知識的的時候,自信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叫「愚昧之山」。
  • 如何讓自己走出低谷期?你需要知道「蘑菇效應」
    如何讓自己走出低谷期?你需要知道「蘑菇效應」。蘑菇效應,是心理學上的著名詞彙。有一個現象是: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而此時此刻的它,也可以開始自己去接受陽光雨露了。蘑菇效應所講究的核心,是黑暗時期內所隱藏的正能量。在生活當中,有的人長期在看不見光陰的絕望中,想要掙扎卻不敢反抗,最終放棄了一切。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然而今天甜點君並不想多談比分的心理影響,當然後面會談,今天,來談談心理學方面的另一個與網球運動「契合」度十足的「達克效應」。 三、「達克效應」 何為「達克效應」?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從達克效應說起
    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筆者根據幾個流行的曲線圖略作微調仿製了下圖:
  • 投資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這種現象後來由兩位研究者的名字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稱達克效應),同時這篇論文也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頒給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研究)。 效應曲線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和重新定位之後,人們才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一個人開悟的證據是什麼?悟道者直接點破:識別開悟的植物是標誌
    在逆行者看來,各種宗教文化把宇宙的終極 Boss 設定為人類的形象,就如 小旺 以為宇宙由 大大大旺 掌控一樣可笑其實,在我們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可以不用麻煩 大大大旺,也可能探索出一條長生久視之路有很多人在網上發問,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怎樣證明一個人是真的開悟了」,「一個人開悟的證據是什麼」,「如何知道自己已經開悟」?
  • 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
    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那麼,人生曲線處於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重攀高峰。人生曲線有時會處於低谷,事情的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處於低谷時我們所產生的「低落感」。「低落感」大家都曾經有過!人生曲線低谷時,如何逆襲上揚?人生極度的低落感發生在哪些時候呢?其實各方面都可能會有。
  • 用數學公式就能找到外星人?科學家給出了達克方程,看完恍然大悟
    達克方程 當弗蘭克·達克第一次提出達克方程的概念時 因此,達克方程式如下: 但是,明白了式中每一個變量的意思之後我們才能對這個方程式有深刻的理解。
  • 突破職業低谷期,這些復旦MBAer是怎麼做的?
    有沒有在工作中經歷迷茫期或低谷期?你是怎麼度過的?伊萊莎喵隨性而不隨意的供應鏈人士肯定經歷過低谷期,尤其是在我的職能轉變時期,需要協調更多不同部門的同事完成一個項目。同時在那個時候也第一次開始考慮我未來還有三分之二的職場生涯到底想怎麼走,該如何走。當時我的老闆知道我的問題,同時他也是復旦管院的企業導師,鼓勵我可以適當地去充下電,拓寬自己的眼界和人脈圈。後面我調整了自己狀態,讓自己多維度發展,而不是局限在自己本身的小空間裡面溫水煮青蛙。同時也考上復旦MBA,去跟不同行業的同學碰撞出新的火花。
  • 正義聯盟達克賽德能力介紹 達克賽德和滅霸誰強?
    ­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在影片中的反派「荒原狼」曾經提到過一個「達克賽德」的名字。沒錯,他提到的正是DC宇宙的大boss。­  達克賽德是何許人也,到底有多強?能讓荒原狼如此恭敬。­  他是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反派,初次登場於《超人的朋友吉米·奧爾森》第134期,由傑克·科比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