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2021-01-09 虎略楊

開始講「達克效應」之前,首先請您回答兩個問題:

問題一:買iPhone就是不愛國了嗎?買華為就愛國了嗎?問題二:中醫,真的有用嗎?有人說中醫是巫術,你同意嗎?

你試試文章結尾處,發表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說的是真實看法,不許違心,也順帶看看大家評論。

是不是感覺有很多「槓精」跟自己抬槓?

「坐井觀天」的青蛙們

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提出一個「信息繭房」的理論: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而是只會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如果你經常刷自媒體,或者玩抖音等短視頻,你會發現讓自己愉悅的短視頻和資訊越來越多,自然你會認為,這才是熱點,是不是有很多和你三觀相同的人,和你發表相同的觀點,和你一起討伐「三觀不正」的人!

其實這是AI技術,,把和你三觀相同人的人,聚集起來,讓你感到愉悅而已,有人把這個比喻成現代版的「精神鴉片」!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普通人如此,牛頓如此,愛因斯坦也是如此!

就知識而言,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差別不過是井口大小而已!

唯一的區別:

層次低的人,認為自己認知是正確的,越發越自負!

層次高的人,知道自己認知的局限性,越發越謙虛!

哪怕是再智慧的古人,今人依然能看到他的局限性,如果孔子、老子再世,他們在某些領域的認知,不見得比現在大學生更高,某些大搞《道德經》、《易經》、《論語》研討會的,鼓吹古人的,背後都有複雜的利益鏈。

所以喜歡神話古人的朋友,要注意了,不能再在古人的範圍打轉轉。

如果有人反對你的認知,你加以反駁,他就在反駁,於是「抬槓」就開始了!

能把握好度的,就是「學術討論」,發展到人身攻擊、道德綁架,那就成為「槓精」了!

現在回到開篇提到的「中醫」問題,現在就好理解了!

因為認知不同,導致對「中醫」不同理解,也不足為奇了,如果不了解「中醫」,就去黑「中醫」,那就是槓精了。

以後遇到「槓精」,自然見怪不怪,大家認知不同,三觀自然也不同,何必強融!

達克效應:越無知,越自負!揭露人性最愚昧的一面

剛才談到,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但是青蛙與青蛙之間,依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

首先看看百度百科的定義: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網上那些喜歡給別人「扣帽子」、「喊打喊殺」的人,基本上是無腦的人,其實不然,這些人在自己內心有自己三觀,他們沒有覺得自己局限性,甚至為維護所謂「正義」,他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去收集資料去抨擊別人的觀點。

這裡面有個「收集資料」,這種收集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他們會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資料,恰恰是這些所謂「正確」的資料,再次讓他們認為自己掌握真理,所以更加理直氣壯的反擊與自己相左的觀點。

你認為對的,不過是你認為的而已!

簡單其實就是這幾個字:

越無知,越自負!

這些無知之人,他們往往是「不假思索」、「毫不顧忌」,且對自己超級自信容不得半點別人對他有意見的人,往往會對網上某一公開事件「口若懸河」、「翻江倒海」,「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由於認知的局限性,他們經常會出現幻想自己具有很強的能力,不過是生不逢時而已,如果讓他來掌握權力,他們一定會做出比別人做的更好,認為別人都是垃圾!

希特勒企圖把自己思想去武裝別人大腦,如果不能接受他的思想的人,都應該從肉體上加以滅亡!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槓精發展極致一種表現!

如何擺脫「達克效應」限制

了解這個認知效應,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其局限性,從認知學來講,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達克效應

認知有四個階段:

【愚昧山峰】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大多數的槓精都處在這個層面。

【絕望之谷】

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像井底之蛙突然有機會爬到井沿,發現自己認知是多麼淺薄,而且到處充滿未知,自信心陷入低谷。

王志文演繹《天道》,其中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形象:

讓一個井底之蛙,趴在井沿看世界一眼,然後又掉下去了,他的人生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這個階段,會有一段自卑自棄過程,如果走不出來,甚至會走向極端。

【開悟之坡】

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知道自己知道的,認清自己短板和優勢,發揮自己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客觀認識這個世界,靠知識和經驗來開啟了自己重生之路!

【智慧人生】

真正進入了智慧人生,不知道自己知道,越發越謙虛,懂得人生的真諦,過好自己人生。

作為普通人,首先要做到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要被網上信息所左右,更不要被某種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變成韭菜任人宰割。

回答開篇的問題

買iPhone和買華為,其實是一回事,哪個品牌的手機好用,就用哪個手機,買華為手機不見得愛國,買iPhone不也是不愛國!

手機裡面有上百種技術和硬體,華為手機也有日本、美國、歐洲的技術,你買華為手機,不過是通過華為向這些技術方付錢而已!

黑中醫和過於美化中醫,都不可取!黑中醫,主要靠西醫技術標準來衡量中醫,沒有統一的技術和標準。美化中醫,包治百病,這也是吹牛皮,就是華佗再世,他也不敢這麼說!

達克效應,其實講的認知決定我們眼界,這種認知,是人性的一種規律,凡是一定要多問問自己為什麼?保證一種獨立思考能力,比啥都重要,避免成為韭菜,從獨立思考開始!

相關焦點

  • 茶行業的「槓精」為什麼特別多?從達克效應說起
    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筆者根據幾個流行的曲線圖略作微調仿製了下圖: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很蠢,你就發現不了自己的蠢,因為發現自己的蠢需要相當高的智力。關於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和自信程度的關係,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掌握了一小部分知識的的時候,自信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叫「愚昧之山」。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葉老師談教育中的「達克效應」
    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於貶義。
  • 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大?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他們讓本科生為自己估分,發現成績越差的學生,給自己估的分越高;他們讓司機為自己的車技打分,發現車技越差的司機,越是認為自己是好司機。於是,他們在1999年得出的結論:能力和技能不足的人,往往會有一種虛假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別人永遠不如自己。
  • 槓精評論外那如潮的溫暖留言更該被看見
    槓精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這是網絡規律。再溫暖的新聞,都逃不過這個槓精定律。熟悉網絡傳播和匿名下的人心人性,內心和三觀就會強大很多,就會多一層做好人的精神盔甲,三觀不會被槓歪。不過這種新聞後面從來少不了槓精,有網友便質疑這水誰付錢,一句「交錢了嗎?」「會不會算到患者手術費裡?」「隨便喝嗎?」讓人心拔涼拔涼的。當事醫生回應稱,這瓶水算進科室成本裡。後續是,有熱心網友買了6箱飲料,專程送給這位醫生,並說「以後別喝葡萄糖了,我知道不好喝」。還好,這種槓精只是極少數,否則,真讓人感覺人心太冰冷、人間太冷漠了。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知道後,他說道:「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 為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因為馬太效應在作祟
    總言而之,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第三,更新知識,升級思維。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知識也在不斷的迭代,如果死守著以前的舊知識,不懂得不斷更新,那勢必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雖然知識無法窮盡,但我們可以通過更新知識來升級思維能力,重構思維模式。比如以前的寫作者,他可能只需要會投紙質文稿,作品就有機會面世。
  • 醫生手術四小時「豪飲」葡萄糖,竟遭槓精網友怒懟,醫生當場反擊
    02職場槓精是你打不敗的:「槓,就是我對」其實不僅在網絡,在職場上槓精也是不少見的。比如發了一個告示,明明各項信息說得很清楚明白,就是有的人不仔細看內容,非要讓相關人員進行解釋說明。行政部門如果不高興了,這些槓精還很委屈,說自己就是想認真工作啊。
  • 走向開悟:自以為是的達克效應
    美國哲學家房龍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寬容》裡寫了這麼一個故事:在無知的山谷裡,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先知長老們繼承著祖先的智慧,人們在山谷中過著平靜的生活。人們從出生就被規定,不許走出過無知山谷,這是神的指示,也是祖先傳下來的禁忌。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趁著夜色爬出了無知山谷。多年以後,他回到這裡,告訴大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無知山谷裡的人們是多麼的落後和愚昧。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然而今天甜點君並不想多談比分的心理影響,當然後面會談,今天,來談談心理學方面的另一個與網球運動「契合」度十足的「達克效應」。 三、「達克效應」 何為「達克效應」?
  • 李子柒、薇婭當選後,評論區爆了: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
    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為是。就像哲學家羅素所說:「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那些確信無疑的人總是很蠢。」人們往往會帶著偏見看世界,但太大、太多的偏見,卻是認知水平低下的表現。2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記得前段時間,李佳琦也被罵上過熱搜。
  • 「槓精」用英語怎麼講?|不文明網上衝浪指南
    鍵盤俠喜歡用鍵盤拯救世界,槓精則喜歡通過無規則的抬槓來刷存在感。 不管你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會興致勃勃地趕來反駁你、教育你、潑你冷水,簡而言之就是為了抬槓而抬槓,似乎天生的使命就是給你添堵。
  • 了解4種邏輯謬誤,讓槓精遠離你的生活
    了解4種邏輯謬誤,讓槓精遠離你的生活來自正心正舉00:0015:27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在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種人:他們常常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他們喜歡沒事找事,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槓而抬槓。這種人,被人們稱之為「槓精」。有意思的是,很多槓精並不是無理取鬧,甚至他們的話乍一聽還挺有道理的。
  • 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原標題:城市「熱島效應」新解:氣候越溼潤地表越粗糙 效應越明顯   中國江蘇網7月16日訊(通訊員 賈冰 徐珍 記者 王靜)你知道嗎,假設停車場使用淺色的材料,可以有助於減緩城市熱島效應。
  • 遇到槓精,誰怕誰?這位老師的蘇格拉底「槓上開花」大法,絕了!
    每個人在與人爭執時都難免有抬槓、反駁的時候,但有些人卻是不分場合、無事生非,不管別人說什麼,總是和別人唱反調,通過打壓別人的觀點來尋找自我存在感和優越感,這樣的人我們叫他「槓精」。這樣的人數量雖然不多,但卻很普遍,每個人應該都遇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