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4種邏輯謬誤,讓槓精遠離你的生活來自正心正舉00:0015:2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
在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種人:他們常常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他們喜歡沒事找事,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槓而抬槓。
這種人,被人們稱之為「槓精」。
有意思的是,很多槓精並不是無理取鬧,甚至他們的話乍一聽還挺有道理的。可是只要深究,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觀點往往建立在某種邏輯謬誤之上。只要釐清這些邏輯思路,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讓槓精啞口無言。
而另一方面,很多時候,不願意成為槓精的我們也會不自覺地陷入各種邏輯謬誤中,從而對很多現象產生片面的看法,甚至陷入了思維誤區。因此,了解常見的邏輯謬誤,也能幫助我們全面看待問題,形成批判性思維。
那麼,什麼是邏輯謬誤呢?
邏輯謬誤指的是人們在思維和語言表達中所產生的邏輯錯誤。邏輯謬誤的種類非常多,在此我們抽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邏輯謬誤進行分析。
1
「訴諸人身」邏輯謬誤
訴諸人身這種邏輯謬誤,可能是在生活中最常見到了。這是因為訴諸人身的使用門檻很低,人人能用,而且特別容易煽動無知群眾的贊同,所以在網際網路上頻頻出現。
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直接性訴諸人身謬誤: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A:林教授認為,當前學術研究有時容易落入盲目追尋學術熱點、跟風發論文的誤區。
B:你不知道林教授被舉報騷擾自己的女學生嗎?這樣道德低劣的人說的話,你也信嗎?
B的回答,實際上已經陷入了「直接性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裡。所謂直接性訴諸人身,指的是藉由與當前論題無關的個人特質,作為反駁對方的依據。
其套路就說:甲提出論點A——乙攻擊甲的個人特質(與當前論題無關),所以論點A是錯的。
可是當我們仔細想想,即便甲的某種個人特質讓我們無法信服,也不能證明甲的說法是正確還是錯誤。
一個觀點之所以正確,應當是因為它符合事實。而要想知道它是否符合事實,我們需要靠某種系統性的實證探究方法,而不是靠對某個人人品的臆測。
第二種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是處境性訴諸人身謬誤。它的意思是,當某個人處於某個團體中,就可能受到團體內利益關係的影響,因此他的觀點就是不客觀、不正確的。
比如,如果你是教師,那麼你說教師工資低,需要提高教師工資福利,那就是不合理的;如果你是A企業的員工,那麼你說A企業的產品優質,也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雖然對方的處境或利益關係確實可能影響他的觀點,但這最多只能讓我們提高警惕,尋找更多信息來證明,但不能因此就直接判斷對方的觀點就是錯誤的。
第三種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是「你也一樣」謬誤。
所謂「你也一樣」謬誤,就是說當對方批評某件事不對時,批評對方自己也做了那件不對的事。
比如,在讀書時代,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上次也遲到了,憑什麼說我遲到。你不也作弊了嗎?你就不能說我作弊是錯的。
但是,從邏輯上來說,對方是否言行不一,不能成為我們支持或反對某個結論的理由。
總而言之,訴諸人身的邏輯錯誤,就是「對人不對事」。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錯誤呢?
我們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
1、論點和論據之間有關係嗎?
2、二者的關係程度大嗎?
3、說話者的動機是什麼?
首先,如果論點和論據之間沒有關係,那麼我們就可以直接忽略結論。比如剛才說的,林教授人品不好,所以他的觀點是錯的。人品好與不好並不能證明觀點的對錯。所以,這個結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接著,我們要分析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如果關係程度不大,就要提高警惕。同時也要分析說話人的動機,即使說話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證明他的話是錯誤的,但需要尋找更多信息來判斷觀點的正誤。
2
「事後歸因」邏輯謬誤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認為如果兩件事緊隨其後發生,往往是前者導致了後者。
比如,很多成功學都會分析成功人士的經驗,認為某件事促使了這個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很多時候,成功的因素是多樣而複雜的,可能連當事人都不清楚哪一點才是成功的關鍵。
有的時候,事後歸因的邏輯謬誤甚至會造成迷信。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隻黑貓,之後又遇見一件倒黴事,你就會更加相信,黑貓會給人帶來黴運這一觀點。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事後歸因的謬誤呢?這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把偶然當成必然
如果我們忽略概率的因素,用必然去解釋偶然,就容易產生事後歸因的錯誤。就好像剛才的例子,你在路上遇到一隻黑貓之後,可能會遇到倒黴事,也可能不會遇到倒黴事。如果你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把偶然事件當成了必然事件,就會陷入事後歸因的謬誤中。
把相關當成因果
兩件事情存在相關性,不代表它們有因果關係。比如,某天政府出臺了某項貨幣政策,當天股市漲了。這只能證明,貨幣政策與股市的漲跌可能存在關係,但不能證明就是這項貨幣政策導致了股票上漲。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事後歸因謬誤呢?
找出替代解釋
當有人告訴我們:「是因為A,造成了B」時,我們就要找出替代解釋,想一想:這個事情,除了A還有別的解釋嗎?多找出幾個解釋,並儘可能客觀地搜集信息,證明哪一個解釋才更客觀、科學。
思考「A如何導致B」
避免事後歸因謬誤,還需要我們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既然說A導致了B,那麼A究竟是如何導致B的呢?這其中是否有因果關係?如果僅僅是因為A發生後發生了B,則不能證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3
「虛假兩難」邏輯謬誤
相信很多男同胞都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河裡,你要先救誰?」
這其實就是一個虛假兩難的邏輯謬誤。對方營造了一個虛假的兩難困境,要求你必須選擇其中一個。但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兩難,而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比如,我們還可以高呼,找其他人一起救人等等。
那麼,對於虛假兩難的邏輯謬誤,我們又該如何破解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當對方聲稱只能二選一的時候,思考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尚未提到。如果有,就應該將之一起考慮。
總之,我們要意識到,真正的困境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我們的思維限制了選擇。只要拆掉思維裡的牆,我們就能破解「虛假兩難」的邏輯謬誤,找出更優的解決之道。
4
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是一種邏輯謬論,即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以達到某種意欲之結論。
滑坡謬誤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A,就會發生B,如果B發生,就會發生C。而C往往是不好的結果,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結果,我們就不該讓A發生。
舉個例子
我們要反對同性戀!如果兩個男人都能結婚,那麼兄妹之間、父女之間就都能結婚了!難道你贊成亂倫嗎?
再比如
如果我們不隨地扔垃圾,環衛工人就沒有垃圾可掃,他們就要失業了。難道你想看到環衛工人失業嗎?
那麼,滑坡謬誤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問題就是出在,每個「坡」的因果強度不一,有的因果關係只是可能,有些因果關係非常微弱。也就是說,即使A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B,也就不一定會發生C。
因此,如果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每個「坡」都有合理的、強烈的因果聯結,那麼就可以判定這一觀點犯了滑坡謬誤的問題。
找出了問題,我們也就能找到解決的對策。
對策就在於:要檢驗論證「如果A,那麼B,如果B,那麼C」之間的連鎖引申,確保事件之間存在合理且強烈的因果聯結。
舉個例子
假如你用信用卡購物,會很快透支,付不起帳單;因為你付不起帳單,你的徵信會受到影響;因為你的徵信受到影響,你就會失去工作;因為失去工作,你就會很抑鬱,最終不幸自殺。所以,為了避免自殺,你應該停止使用信用卡。
你看,這就是一個「滑坡謬誤」的典型例子。但只要稍微推敲,就會發現這一觀點站不住腳。比如,只要我們在用信用卡購物時合理消費,就不會透支,也不會出現後面的情況。又比如,即便我們失去工作,我們也不一定會抑鬱,自殺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可見,這樣的推導是不合邏輯的。
5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總之,邏輯謬誤非常常見。因此,在生活中,當我們想要表達觀點時,應該通過邏輯思考,排查邏輯謬誤,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客觀。
排查邏輯謬誤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我們可以站在反對相關觀點的角度,思考這一觀點有哪些地方比較可疑,然後重點加強這些部分;
又比如,我們要列出論證的各個要點,找出相應的證據,如果發現某個要點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那麼說明這個觀點可能是有問題的;
再比如,我們要謹慎使用過於絕對化的說法,像「所有」、「每個」、「向來」等等。在使用這些說法時,要想一想,是否有過硬證據證明這些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之後,我們要進行邏輯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維。
比如,我們要學會用第二層思維去思考。在遇到問題時,我們不能滿足於第一個蹦到腦海裡的答案,也不能滿足於大家都同意的答案,而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舉個例子
當有人問你,華為手機為什麼能成功時?很多人的反應是:因為華為手機更注重研發投入和打磨產品。但我們只要多問一句:難道諾基亞就不注重產品研發嗎?為什麼諾基亞就被淘汰了呢?當我們多問一個「為什麼」, 就容易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問題。
又比如,我們要學會用系統思維的方式思考。很多問題其實都是系統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看到系統中的某個要素,而沒有關注到各個部分之間的連結,就容易片面看待問題。
舉個例子
很多人會因為最近出臺的某項政策,來判斷股票的漲跌。但擁有系統思維的人會知道,股票市場是一個大系統,它受到政策、經濟形勢、股民心態等各個要素影響,如果只看到其中一個要素,而罔顧要素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反之,如果能形成系統思維,那麼我們看待問題的眼光就會更加客觀、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了解常見的邏輯謬誤,不僅能讓我們輕鬆應對生活中的「槓精」,還能幫助我們形成批判性思維,讓我們更理性、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