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發張旅遊自拍照,心情美美的。有人評論一句,全職在家就是瀟灑,不像我們上班的整天累死累活。好心情瞬間冰凍。
每個人在與人爭執時都難免有抬槓、反駁的時候,但有些人卻是不分場合、無事生非,不管別人說什麼,總是和別人唱反調,通過打壓別人的觀點來尋找自我存在感和優越感,這樣的人我們叫他「槓精」。這樣的人數量雖然不多,但卻很普遍,每個人應該都遇到過。
01普通人和槓精的區別
普通人的抬槓和槓精的抬槓,主要差別看這三點:
1.普通人抬槓對事不對人,槓精是對人不對事。
就像剛才在朋友圈裡的那條評論,完全是出於個人的「羨慕嫉妒恨」。
2.普通人辯駁的目的是為了釐清是非、達成共識,槓精則無視言語中的邏輯,純粹是為反對而反對。
知乎上有人舉過一個例子。當有人說:人都要面對死亡,所以我們應該嚴肅的對待和思考死亡這件事。一般人可能會說,沒錯,人都會死亡,可是我們不該嚴肅的對待它,因為畢竟我們面對它其實是無力的,還不如忘記它,享受過程中的快樂。槓精則會回覆:你特麼才死呢,老子活的好好的,閉上你的烏鴉嘴好嘛。
3.普通人抬槓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一點小情緒,話說出口情緒已經疏導一大半。而槓精出口就是為了打壓對方,往往嘲諷、反問沒完沒了。
一家小飯店裡,顧客問老闆,你這魚香肉絲裡面怎麼沒有魚?老闆回答,這有什麼好奇怪的,難道老婆餅裡有老婆嗎?這個老闆會是個槓精嗎?
遇到哪些關係並不熟甚至是陌生人的槓精,你可以選擇懟回去,也可以選擇無視他。有時朋友們也會勸你,算了算了,跟這樣的人置什麼氣。
但總有些情況繞不開去,或者這個人是你的朋友、同事,又或者你非得把一件事情跟他理清楚不可,那該怎麼辦呢?昨天的《叮咚上線!老師好》節目中,一位哲學老師的處理方法值得推薦。
《叮咚上線!老師好》是湖南衛視打造的一檔互動知識分享節目,節目組請了一群來自於各個不同學科領域,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能寓教於樂的老師,用輕鬆幽默的方式為觀眾展現各自學科內在魅力。這個節目放在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期間播出真是應景。第一期請到的是知識網紅薛兆豐和考研段子手張雪峰,李浩然老師出現在第三期。
02嘴強王者的「槓上開花」三步法
這位號稱「讓你吵架不會輸」的哲學老師李浩然對蘇格拉底有一定研究,他總結出「嘴強王者」蘇格拉底獨特的對話方式,那就是「槓上開花」三步法:反諷式讚美、引導式詢問、連環式追問。
蘇格拉底到底是如何使用「槓上開花」的呢?我們就用它來分析一下柏拉圖的名著《遊敘弗倫》。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遊敘弗倫》,記錄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遊敘弗倫之間發生一個故事。那天蘇格拉底被人告發褻瀆神靈,作為被告來到王宮前聽候審訊,遇見了來告狀的老朋友遊敘弗倫,當時的宗教家和預言家,兩人之間有了長長的對話。
蘇格拉底問:「你來法院幹什麼,是辯論還是起訴呢?」
遊敘弗倫回答:「我來控告我的父親,他犯了殺人案。」
蘇格拉底說:「額滴神啊,一般人都不認為控告自己的父親是對的,具有極高智慧的人才能這麼做。」
蘇格拉底使用了「槓上開花」的第一步,反諷式讚美。通過讚美對方使對方放下警惕,願意繼續交談。蘇格拉底不是明白無誤地指出對方的問題,因為這樣容易失了自己的風度,也會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他一貫的做法是,先讚美對方,讓對方放下敵意。心高氣傲的遊敘弗倫果然很受用,心想「可不是嘛。」
於是,蘇格拉底接著問:「被你父親殺的是你家一位親戚吧?否則你不會為一個外人去控告自己的父親。」
這就是第二步,引導式詢問。通過看似天真的詢問,循循善誘使對方意識到他的錯誤所在。
遊敘弗倫的回答是,只需要判斷行為正當或不正當,管他是不是一家人呢。被殺的人是我家的傭人,喝醉了酒把另一個傭人殺了。我父親命人綁住他的手腳,扔到溝裡,又叫人去雅典請神巫來處理。結果神巫還沒來,這個人就死了。這就是我父親殺了人。
自負關於宗教知識比任何人都豐富的遊敘弗倫無視於父親和家人的埋怨,因為在他的心裡,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達對神的尊敬。因為神話中宙斯的父親吃掉了自己的孩子,宙斯殺了父親,遊敘弗倫便認定自己的父親也作惡了,主動控告父親讓他償命。
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蘇格拉底便開始了第三個步驟,連環式追問。
他又大大誇贊了遊敘弗倫一番,「你太了不起了,我要向你學習。」
然後說,「你相信那些神話故事全部都是真的嗎?」(當然。)
「按照神的喜好做事就是虔敬,相反,做了神所厭惡的事就是褻瀆,不是嗎?」(確是如此。)
「據說,神和神之間也會意見分歧,發生爭鬥?」(據說如此。)
「對物體長短有分歧可以用尺子解決,對重量有分歧可以用秤解決。除了這些,能夠產生意見分歧的應該是關於是非、善惡、貴賤的問題吧?」(神也是這樣。)
「那麼,對同一件事,這個神認為是對的,那個神認為是錯的,他們產生了分歧,所以才交戰,對啊?」(是這樣。)
「這麼說,你做的事,可能被這個神喜歡,被那個神厭惡,變成是同時虔敬又褻瀆的。可否這樣修改:做了神一致厭惡的事才是褻瀆,做了神一致喜歡的事是虔敬。如果有喜歡有不喜歡的,那就兩者都不是。可以嗎?」(沒問題。)
蘇格拉底的問題,從告父表達對神的尊敬,說到神對此類事情的認可,再到所有神的意見是否一致,逐步觸及更深層的矛盾:既然宙斯弒父也沒有得到所有神的認可,那麼你為了庸奴要控告老父殺人,又怎麼能確定是對神的虔敬呢?
連環式追問,就是用一個接一個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引導,讓對方逐步懷疑自己的邏輯站不住腳,直至最後推翻原有的論斷。
這場著名的討論還沒有得到最終的結論,以遊敘弗倫匆匆告辭而告終。
連環式追問有多大殺傷力呢?李浩然老師給被催婚的年輕人支了一招,過年回家面對七大姑八大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靈魂拷問時,可以還她們一個連環三問,什麼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又是哪三不孝?為什麼不孝呢?被問之人十有八九要懵。
03寫在最後
採用反諷式讚美、引導式詢問、連環式追問三步法,以柔克剛,像剝筍一般層層遞進,是解決爭辯分歧的一個好辦法。然而蘇格拉底這樣偉大的哲學家,他採取的終究是文人雅士的方式,可對君子不可對付小人。 如果遇上毫無邏輯又死纏爛打的槓精,請牢記蘇格拉底的另一個辦法,「在你發怒的時候,為免得增加你的怒氣,要緊閉你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