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作了一次天文講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又如何圍繞恆星集團公轉。演講結束之際,一個老婦人起立說道:「你講的是一派胡言,實際上,世界就是馱在一隻巨大烏龜上的平板。」科學家露出高傲的表情,答道:「那麼烏龜站在什麼上面呢?」「你很聰明,」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隻馱著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我們現在都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的,如此顯而易見,老婦人關於宇宙的認識是如此的荒謬。但是憑什麼我們就自以為知道得更好呢?我們所深信不疑的東西裡,是否有一天,也會變得像烏龜塔一樣荒謬呢?
美國哲學家房龍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寬容》裡寫了這麼一個故事:在無知的山谷裡,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先知長老們繼承著祖先的智慧,人們在山谷中過著平靜的生活。人們從出生就被規定,不許走出過無知山谷,這是神的指示,也是祖先傳下來的禁忌。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趁著夜色爬出了無知山谷。多年以後,他回到這裡,告訴大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無知山谷裡的人們是多麼的落後和愚昧。這不可容忍,而且規矩就是規矩,長老們處死了他。人們逐漸的淡忘了這件事,一切又歸於平靜。
巴金說:「自己無知還以為別人同樣無知,這的確是可悲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高手在民間,也喜歡聽這樣的故事,喜歡張無忌的故事——「撿到一本秘籍,速成幹翻一代宗師」,可惜這種橋段只存在於小說和電影裡,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親身實踐和練習,但我們總是在剛入門,或者只懂得理論的時候,表現的過於自信、或過於高估自身的水平。
達克效應描述就是這種認知偏差,說的是人們往往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表現出過度自信、過於高估自己的水平的現象。用京劇坐科九年的話說: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再學三年,遊刃有餘。對應下圖,就是從愚昧之山,絕望之谷,和開悟之坡。
愚昧的人總是在缺乏足夠後驗知識的情況下,對事情進行先驗的判斷。但是,先驗知識往往和實際情況相差巨大。我們用的先驗知識都是從自我出發得到的對問題的看法,我們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測他人,得出的大多是不準確的結果。後驗的知識往往更加可靠,也就是將他人教導或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