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談教育中的「達克效應」

2021-01-21 葉老師談教學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實際發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頒給了來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說到:「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這話應該是達爾文說的)。

子貢問時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於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註:這篇短文並非出自《論語》,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應為後人杜撰。

釋文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子貢答道:「有什麼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與您所教有別啊,且一年的確有四季啊!

「這一年到底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面容蒼老,它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你雖然上了個小當,但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三季人,即指代無知的人,有時用於貶義。2009年,臺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裡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後你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所以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讀的懂「夏蟲不可以語冰」,你不可以和夏天的蟲你講什麼是冰,你如果去問孔子,孔子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你怎麼溝通呢?我們都搞錯了,這個絕對不是投機取巧,這個是隨機應變。

葉老師第一次接觸「達克效應」,僅僅是把他作為「三季人」一樣的「笑話」對待,以後便沒有了以後。

直到看見了西湖大學周曉青博士推薦我閱讀的公眾號「幾隻青椒」的文章《孩子成績差家長要忍住,可能他正在開悟》(點擊「紅色標題」閱讀原文),我才知道還有一個「達克效應認知曲線」的存在,真可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也。雖然以前也解釋過,不知道自己知道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可怕的。

維基百科對自我認知的達克效應是這麼解釋的:

水平差的個人反而自認為牛叉,錯誤的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這個錯誤認知來源於這些低水平的人不能夠辨別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相反,越是聰明、有知識的人越容易自我懷疑。聰明人會更容易認識到每個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是會犯錯誤的。他們明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想不到的情況。所以他們做決定更會留有餘地。更會聆聽別人的想法。一個開放的思維(open-mind) 也正是聰明的標誌之一。

達克效應也是被心理學家認為「後設認知」或「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能力缺失的一種實例。

後設認知理論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創立,後設認知能力較強的人,往往是優秀的自我規範者,他們會不時地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思考。他們會不斷地計劃、檢驗、監督自己,以控制和引導自己的心智和認知過程。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

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確信無疑的人總是很蠢,而任何有哪怕一點點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優柔寡斷,自我懷疑。——Bertrand Russell 伯特蘭·羅素

在現代世界的愚蠢是自信滿滿的,而聰明的人充滿疑問。」——貝特朗·羅素

最好的缺乏說服力,而最糟糕的是充滿激情的強度。」——W.B.葉芝

關於「達克效應認知曲線」,我沒有查到出處。且不管它了。還是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一個人的認知過程一般要經歷這麼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階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一認知過程,恰與Dunning-KrugerEffect(達克效應)的總結相類似:越是無知的人就越自信。當一個人知識越來越多,自信心會下降,但是突破臨界點以後,自信心會回升,但之後不論怎麼回升,都不如一開始一無所知時那麼自信。即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能發現、承認與學習別人的優點。

這些認知階段也恰好可以對應達克效應曲線的不同分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絕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開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與平穩高原(不知道自己知道)。

若以學習好壞作為評價依據,暫且不按當前市面上最流行的那套學渣學霸學神那套劃分,讓我們想一想大約會有幾種人。按照水平由高到低的順序,在一個封閉集合內(你們意會),大致可以這樣劃分:

水平最高的學霸&學神;

水平中上努力學習的學霸;

水平中等的所謂「聰明」學生;

水平中下的普通學生及以下。

因為考慮的是封閉集合,無法得到負面的反饋,作為封閉環境內的最優秀者,毫無疑問第一類人應該是具有極高的自信。而第二類人往往是自信會陷入低谷的大概率受災區,焦慮爆發的重災區。他們沒有達到第一類人的高度,很少會與第四類人比較,又覺得沒有碾壓第三類人的能力。一旦受到了一個外部激勵的幹擾或者長期接收不到正面反饋,很容易就陷入「絕望之谷」。又因為他們處於這個對下沒有統治力,對上又暫時沒法超越的狀態下,往往對兩方都會持有一個很保守的態度,因此給人的觀感往往非常謙遜。

以上為班主任需要掌握。

這類學生是老師與家長心中的「學霸」,他們很容易處於「愚昧山峰」,他們除了知道老師教給他們的,他們不知道還有他們不知道的「多元社會」在等待著他們。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一類,是他們構成了「巨嬰」群體。生活、社交能力頗有問題。

這類學生把「詩和遠方」當成自己的嚮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此不願意「苟且」,仗著自己「腦袋不錯」,幾個回合下來,發現自己已經到達了「絕望之谷」,玩物喪志的大多是這一類人,他們有的「初中」,有的「高中」輟學,有的「大學」退學。他們是真正的「教育盲點」,因為他們具有「持續平穩高原」的特質。

我常常與朋友談起,那個小學1+1扳手指算的孩子,你不可小瞧。他才是真正的學生,因為他才是處於「開悟之坡」的哪一個,與「乖巧伶俐」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不喜歡「死記硬背」,他是在「理解地記憶」。

要麼,他們得益於遺傳的「天賦異稟」,要麼他們是通過「教育的有效幹預」,由「看風景」的轉化而來。也可以通過「開悟之坡」一路走來。

這類教師是「玲瓏的教師」,他們將提高學生考試的分數作為唯一己任,他們研究試題、研究考試、研究「應試」技巧。以至於「如果沒有了考試,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書」,有的甚至到了「教幾年級的,心智能力就是幾年級的」程度。他們往往都是「優秀教師」的代表,其實,他們對「考試」以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們是教師中的「巨嬰」,處於「愚昧山峰」,別砸我,事實就是如此哦。

不願意做「只關注考試」的老師,有一定的教育思考能力,學科基本功一流,他們往往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教學能力,又懶得去知道,每天大呼著「教育不是這樣的」,究竟是怎樣的,他又不知道。

還有一種,就是有過「曾經的燦爛」,由於學生的變化,「老一套不行了」,於是他們跌入了「絕望之谷」。

踏踏實實,雖然他們不「優秀」,但是,他們處在
「開悟之坡」,他們是目前學校的「中流砥柱」

他們 也許曾經是「愚昧山峰」的那個,也許是經歷過「絕望之谷」的那個,但是他們經歷了痛苦的「教學技能」學習,終於踏上了「開悟之坡」,我一直相信,未來的「中國教育大師」就出自他們之中。因為,教育大師不可能來自哪些「只在大學寫論文」的。

STEM教育、翻轉課堂、杜郎口旋風、楊思中學、郭思樂風潮,哪一個不冒出點「水花」。「中國巨嬰」就這樣一代代地湧現了從來,因為,他們從來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榮譽有了,問問自己,還不是「名不副實」。慢慢滴就走進了「絕望之谷」

我很敬佩那些今天還在堅持做「翻轉課堂」「先學後教」「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師,因為,他們雖然沒有了鼓勵他們的「榮譽」,其實支撐他們繼續做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真正地發生」,他們的教育改革已經走上了「開悟之坡」。

我更加欣賞走在STEM教育開拓之坡上的教師,祝賀你們終於沒有到達「愚昧山峰」

謹以此文告知看官

別在「愚昧」中自大,也別在「聰慧」中自我懷疑。更別在「絕望之谷」中自卑。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三、「達克效應」 何為「達克效應」? 1.業餘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 如圖所示: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初生牛犢不怕虎」,講述的就是不知者無畏的勇氣。京劇學習中有一句話異曲同工: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又學三年,遊刃有餘。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
  • 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比如常常高估/低谷自己的能力水平等。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自信、知識、經驗』到達了什麼階段?是否陷入了愚昧?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從達克效應說起
    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筆者根據幾個流行的曲線圖略作微調仿製了下圖: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像這位有著迷之自信的大哥的例子,在日常中其實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在網絡上噴天懟地的各路大神:一、迷之自信就是蠢到不知道自己蠢為什麼人們會高估自己?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那麼問題來了,達克效應是怎麼來的呢?二、天才搶劫犯啟發了達克效應1995年,美國匹茲堡一位大叔在光天化日之下接連洗劫了兩家銀行。神奇的是,這位大叔不套絲襪就算了,搶完之後還對著監控微笑。豈有此理,簡直是對FBI赤裸裸的挑釁!所以警方不到一個小時就把他緝拿歸案。這傢伙被抓後一臉懵逼:「我臉上明明塗了隱形水啊!
  • 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開始講「達克效應」之前,首先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問題一:買iPhone就是不愛國了嗎?買華為就愛國了嗎?問題二:中醫,真的有用嗎?有人說中醫是巫術,你同意嗎?你試試文章結尾處,發表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說的是真實看法,不許違心,也順帶看看大家評論。是不是感覺有很多「槓精」跟自己抬槓?
  • 楊建勳:府谷縣柴瑞生老師談教育
    柴瑞生老師談教育楊建勳/文我知道柴瑞生老師的大名,是從「麻大」這個名詞引發的。從當時地區招生辦的統計數據看出,文理科12門中, 麻中每人每科高考平均分數9門超過榆中,12門超過府中,盛極一時,轉學、補學麻中的學生呈百川朝海之勢,而這個成績卓著的學校的校長就是柴瑞生老師。柴老師在麻中的五年(1984年至1989年),是麻中教育鼎盛的五年。
  • 走向開悟:自以為是的達克效應
    美國哲學家房龍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寬容》裡寫了這麼一個故事:在無知的山谷裡,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先知長老們繼承著祖先的智慧,人們在山谷中過著平靜的生活。人們從出生就被規定,不許走出過無知山谷,這是神的指示,也是祖先傳下來的禁忌。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趁著夜色爬出了無知山谷。多年以後,他回到這裡,告訴大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無知山谷裡的人們是多麼的落後和愚昧。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蝙蝠俠:金童子》小丑和達克賽德合作,最強新神被一個孩子打敗
    而達克賽德用出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招「歐米伽效應」,歐米伽射線看起來外形和熱視線很像,但是它的威力卻更加逆天,這是因為歐米伽射線可以拐彎,並且會自動跟蹤敵人。而這種射線將會把目標徹底湮滅,就算是氪星人的身體素質也無法完全抵抗,反監視者也不能徹底無視。
  • 滅霸VS達克賽德,DC暴君比瘋狂泰坦更強的6個理由
    同樣的達克賽德對強大的反宇宙神奇反生命方程。無限寶石誕生在宇宙之初,它代表了宇宙誕生出的六中屬性,每一種屬性都有著異能的表現,但是要集合六顆寶石之後,才能發揮它完全的實力。集合六顆寶石的無限手套可以改天換命,扭轉乾坤,其強大可見一斑。但是無限寶石的使用者會受到反噬,僅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幾位使用無限手套的多少都受到了反噬,更有甚者如鋼鐵俠就丟掉了性命。
  • 號稱滅霸原型,卻從未在DC宇宙中真正登場,達克賽德是什麼存在?
    而在DC宇宙中,達克賽德的起源,也是沿著這樣一條路線,他的身份是DC宇宙中一支近乎於「天神」的種族——新神這支種族誕生於很早以前,他們擊敗了「舊神」,成為DC宇宙新的最強種族。而第一個躲過這種射線的「普通人」,就是「蝙蝠俠」,並因此受到了達克賽德的「讚賞」。同時,達克賽德還可以通過「歐米伽力量」,將人困在一個「連環維度」中,永遠無法逃脫。
  • 《正義聯盟》宇宙中大神越來越多,達克賽德決定復活遠古神明!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達克賽德的故事。達克賽德曾經是整個DC宇宙中最強大的存在之一,他也是正義聯盟面對過的最強大的敵人。在《新52正義聯盟》的故事中,編劇給達克賽德設計了一個新的起源故事,雖然現在這個設定已經廢除了,但是依然讓達克賽德的威嚴下降了不少。
  • ...聯盟中被秒殺的荒原狼,漫畫中也是新神之一,實力僅在達克賽德之下
    > 荒原狼新神之一 同時也是赫格爾的弟弟及天啟星帝王達克賽德的叔叔 荒原狼為達克賽德菁英的成員 並領導著天啟星的軍隊
  • 導剪版《正義聯盟》:達克賽德稱拍攝了不少達克賽德的戲份
    在扎克·施奈德導演同HBO Max先後宣布導剪版《正義聯盟》將於2021年在HBO Max放出後,演員雷·波特終於發聲並承認自己在扎導的《正義聯盟》中飾演達克賽德。而隨後雷·波特在一個播客節目LightCast中進一步表示,「我肯定知道我是很宏大的全景內容中的一部分,但是扎克工作的方式相當積極,他同參與《正義聯盟》拍攝的每一個人的關係在這麼多年中一直密切而相當正面。《正義聯盟》的片場特別好,氣氛友好而歡快,在片場中大家共同完成了特別偉大的工作。這種感覺特別好,真的特別好。我覺得感覺不太好的東西就是我身上穿的動作捕捉服。
  • 投資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在對自己的實際表現作出評價時,實際測試中處於第四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處在第三四分位數位置的人,處於第三四分位數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表現優於處在第二四分位數的人,以此類推。這表明被試者對自己的絕對能力水平的評價比較準確,但是研究者發現,在比較個體的實際表現與預測表現的差異時,處於成績排名各個位置的被試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