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2021-01-09 目田青年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

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這種現象,後來就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達克效應。

那些深受達克效應影響而不自知的人,大多屬於智慧的第一階段——「愚昧之山」。

所謂愚昧之山,就是愚昧的人往往處於自信的巔峰。

我想每個人都聽到過這些論調:

「我上我也行。」

「我雖然沒試過,但這個一看就很簡單。」

「我已經學會了(用時一分鐘),我現在已經強於大多數人了。」

「這項研究絕對是錯的,因為我周圍都是XXXX」

「專家們都沒腦子,只要XXXX(通常為一個步驟)事情不就解決了嗎?」

「當XX職業(攝影師、職業玩家、歌手、程式設計師等)很簡單,不就是XX(照個相、打個遊戲、唱個歌、粘貼複製等)就行了?」

很顯然,如果我們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些話基本上都是盲目自信、漏洞百出的。

是什麼導致了人們普遍的盲目自信呢?

實際上,我早在《為什麼說,與人爭辯是毫無意義的?》一文中就早已對此做過詳細解析:人的思維有一個特點,就是無法憑空想像自己從未見識過的事物。

所以,就正如「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成語所言,因為眼界所限,他們往往看不到遠方的危險和障礙,而他們又不可能憑空想像到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而由於他們的無知,導致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麼,在沒有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之前,他們自然就會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極度自信。

這正是達客效應中,愚蠢者卻反而認為自己聰明的原因。

一般來說,閱歷越少,這一點也就越發明顯。如果我們跟小朋友們打交道,通常會發現,他們都對自己的所知甚少的粗略見識顯得極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極度膨脹: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在某方面可以排在世界前幾名。

隨著閱歷增加,人的這種極度自大會有所收斂,但是也並不會消除。

直到某一天(這一天也有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一個這樣的盲目自大者突然遇到了真正的強者,這個強者的做的某件事,顛覆了他的世界觀,將他的盲目自信和驕傲自大頃刻間摧毀殆盡。

例如,一個人可能一直自認是象棋高手,直到一個真正的高手只用一半棋子就將他輕鬆完虐;一個人可能一直自認是籃球高手,直到被一個真正的高手只用單手就將他打敗;一個人可能覺得自己成績優異,結果被一個真正的學霸用滿分直接碾壓;一個人可能自認工作能力超強,結果發現在相同條件下一個新同事的業績卻超越自己數倍。

這時,在無比殘酷的事實面前,他會有兩個選擇:

1、他會逃避,會把失敗歸結到客觀因素,認為是運氣或者其他客觀因素導致了自己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後來還會有無數次失敗證實只是他個人的能力問題,他也會拒絕認清現實,近乎永遠的逃避下去。

於是,他就滑入了「逃避之淵」。終身都難有成就。

2、他發自內心的認識到,過去的自己是一個十足的蠢貨。

隨著他承認了自己是一個蠢貨,他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並第一次主動睜開眼睛探索世界。

而隨著他的愈加深入的探索,他將會愈加發現自己的渺小和無能。他將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的能力放眼世界來看,根本就弱到不值一提。

這時,因為他充分了解到了世界的巔峰,他將陷入對自己渺小能力的無限絕望,他自然就會在某些事情上表現的非常謙遜。

這也是達克效應中聰明者卻反而覺得自己愚蠢的原因。

這時,他實際上就處於智慧的第二階段:「絕望之谷」。

經過一段時間的痛苦和絕望探索後,他將會在某一天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同樣的,這一天也有可能永遠不會來臨),於是,他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就如同漂流海上的人看到陸地,沙漠迷路的人看到綠洲,他會拼盡全力的抓住這一希望,全力提升自己。

這時,他的這種執念會讓他的能力得到急速提升,自信水平也開始隨著能力提升,謹慎而緩慢的回升,他也就進入了智慧的第三階段:「開悟之坡」。

這一階段,人的能力是穩步提升的,雖然自信可能還會因為遭受新的打擊而重回絕望之谷,但是,總體而言,能力是一直穩步提升的。

我們縱觀三個階段,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無論是處於智慧的何種階段,改變的關鍵點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認知。一個人能否(或願意)認清現實,才是一個人能否進步的真正關鍵所在。

由此可知,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最重要事情,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見多識廣。(教育的意義正在於此)

見多識廣,既是一個人認清自己的唯一途徑,更是一個人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門。無論是處於何種目的,只要一個人尋求進步,那麼就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主動吸收儘可能多、儘可能廣的見識。而選擇(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閉著眼睛活在自己小世界的人,則註定是永遠愚昧和無知的。

附錄:測試自己的見識是否合格。

問題一:你是否洞悉一年內你圈子內發生的重大改變?

問題二:你是否洞悉國內一年內發生的重大改變?

問題三:你是否洞悉世界一年內發生的重大改變?

問題四:你是否洞悉其他專業領域(至少一個)一年內發生的重大改變?

回答一個「是」得1分。

0分:你實際上一無所知,現在的你愚昧、無知、自大。

1分:你有常識,但僅此而已。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你停止了主動學習。

2分:你的見識勉強合格,因為你正在主動學習。但是由於你沒有足夠動力,所以你的思維也不會和普通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3分:你見識超群,你的思維已經和普通人產生了本質上的區別,你拼命學習必定因為是有足夠的動力。這個動力很可能來源於絕望之谷。

4分:人的精力有限,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除了有超群絕倫的求知慾外,還必定掌握了特別的專業級信息獲取方法。所以,能同時做到這兩點的人,要麼是新聞工作者,要麼是真正大師級人物。

相關焦點

  • 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能把握好度的,就是「學術討論」,發展到人身攻擊、道德綁架,那就成為「槓精」了!現在回到開篇提到的「中醫」問題,現在就好理解了!因為認知不同,導致對「中醫」不同理解,也不足為奇了,如果不了解「中醫」,就去黑「中醫」,那就是槓精了。以後遇到「槓精」,自然見怪不怪,大家認知不同,三觀自然也不同,何必強融!達克效應:越無知,越自負!
  • 從達克效應說起
    一、達克效應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人,在沒有任何可見的偽裝意圖的情況下,走進了匹茨堡的兩家銀行,並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它們。在從監控視頻提取到關於他的錄像並在當地的11點新聞播出後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被逮捕了。當警察給他出示監控錄像時,惠勒難以置信的盯著錄像喃喃自語地說:「我塗了檸檬汁的呀!」
  • 葉老師談教育中的「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甜點君談網球運動中的「達克效應」讓你擺脫絕望之谷,踏上網球的...
    看似簡單的比分,卻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和智慧。然而今天甜點君並不想多談比分的心理影響,當然後面會談,今天,來談談心理學方面的另一個與網球運動「契合」度十足的「達克效應」。 三、「達克效應」 何為「達克效應」?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和重新定位之後,人們才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像這位有著迷之自信的大哥的例子,在日常中其實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在網絡上噴天懟地的各路大神:一、迷之自信就是蠢到不知道自己蠢為什麼人們會高估自己?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大部分人其實都處在愚昧之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達爾文說的「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要想成為專家,就要不斷學習,先從愚昧之山,掉到「無知」的絕望之谷,然後再艱難地爬上開悟覺醒的山坡,才能成為專家大師。那麼問題來了,達克效應是怎麼來的呢?
  • 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比如常常高估/低谷自己的能力水平等。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自信、知識、經驗』到達了什麼階段?是否陷入了愚昧?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走向開悟:自以為是的達克效應
    美國哲學家房龍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寬容》裡寫了這麼一個故事:在無知的山谷裡,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先知長老們繼承著祖先的智慧,人們在山谷中過著平靜的生活。人們從出生就被規定,不許走出過無知山谷,這是神的指示,也是祖先傳下來的禁忌。有一天,一個勇敢的年輕人趁著夜色爬出了無知山谷。多年以後,他回到這裡,告訴大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無知山谷裡的人們是多麼的落後和愚昧。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大?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這種過度自信、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的認知偏差現象,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達克效應」。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達克效應,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就會努力避免自大,也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讓人生獲得成功。因為這一發現,鄧寧和克魯格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滅霸VS達克賽德,DC暴君比瘋狂泰坦更強的6個理由
    而反生命方程則沒有這樣的反噬效果,可惜達克賽德所掌握的反生命方程直到最後也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們可以從反監視者莫比烏斯對完全體的反生命方程的發揮來看,反生命方程的確更勝一籌,因為他可以通過吞噬正宇宙不斷地強化自己。
  • 《蝙蝠俠:金童子》小丑和達克賽德合作,最強新神被一個孩子打敗
    但是《黑暗騎士歸來:金童子》並不是《黑暗騎士4》,而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短篇,故事延續了《黑暗騎士歸來3:至高種族》的結局,而封面上的三位是新生代的超級英雄。達克賽德的第一次失敗源於他對於小喬的輕視,他並不是普通人的氪星人,而更加強大的怪物。所以他的熱視線就不是達克賽德可以輕易抵抗的,而被歐米伽射線纏住的拉臘也趁機將它導回了達克賽德,即使是最強大的黑暗新神,也不能無視歐米伽效應的力量。
  • 三個黑暗奧特曼變為機甲戰士,其中貝利亞和達克奧特曼造型最帥
    三個黑暗奧特曼變為機甲戰士,其中貝利亞和達克奧特曼造型最帥1、貝利亞奧特曼貝利亞奧特曼原本是光之國最出色的奧特戰士,曾經還和奧特之父一起並肩作戰過,不過後來因為貪圖等離子火花塔而被趕出光之國,隨後墮落成為黑暗奧特曼,同時貝利亞還是賽羅奧特曼的宿敵,兩人也是經常性的相愛相殺
  • 投資中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隨後,研究者根據能力測試標準進行評分,把被試者的成績從低到高排列,並分為四個部分(用四分位數表示)。結果顯示,經過重複實驗,個體能力的實測得分排名與預測能力排名(即實際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
  • 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從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說起
    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歷程的;同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淺顯到深刻的過程。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我們可以把人類對世界的解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神話階段、哲學階段、科學階段。
  • 科學家給出了達克方程,看完恍然大悟
    早期的人們並不知道宇宙的廣闊,在近幾個世紀,我們才開始意識到宇宙究竟有多廣大。由於在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而在可觀測到的宇宙中又有數千億個星系,自然而然地一個問題必然會隨之產生: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嗎?
  • 毀滅日、達克賽德、滅霸,這三位誰的戰鬥力更強?
    在DC漫畫中,超人都和兩位大反派毀滅日、達克賽德交過手,而這兩位到底誰厲害,也是DC粉絲討論最多的話題。首先,兩者特點都是高抗高輸出,毀滅日的適應性應該更強大,甚至適應了氪石。但是,不知各位發現了沒有,一旦達克賽德被殺,官方都會說這只是一個分身,本體好從沒出來過,所以真實實力還是個迷。達叔的強主要來源於他的大爹,那是眨眼就毀滅無數星辰的存在,你覺得他的兒子能有多弱?所以,達克賽德的實力是完全超過毀滅日的,儘管後者曾經殺死過超人。那麼問題又來了,毀滅日和漫威的滅霸誰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