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大?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2020-12-06 小燦親子教育

開篇小故事——告訴你「世界上最笨的賊」

1995年4月19日,在美國匹茲堡,一個名叫惠勒的中年男子,連續搶劫了兩家銀行。由於他在搶劫時沒有戴頭套或面具,警察很快通過監控看清了他的長相,並迅速進行了逮捕。

在被抓時,惠勒竟然沒有感到半點恐慌,而是滿臉困惑地問:「我在臉上塗了隱形液,你們怎麼還能找到我?」

警察被他問懵了:「什麼隱形液?」

惠勒一臉認真地說:「檸檬汁啊!」

原來,惠勒在看電視時,了解到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後可以隱形,就進行了神推理,認為如果把檸檬汁抹在臉上,別人就看不到自己的臉,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因為這一操作,惠勒被大家稱為「世界上最笨的賊」。

「世界上最笨的賊」引出的研究——達克效應

惠勒沒有嗑藥,精神也正常,可為什麼會笨到這種程度呢?懷著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和學生賈斯汀·克魯格開始了研究。

他們讓本科生為自己估分,發現成績越差的學生,給自己估的分越高;他們讓司機為自己的車技打分,發現車技越差的司機,越是認為自己是好司機。

於是,他們在1999年得出的結論:

能力和技能不足的人,往往會有一種虛假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別人永遠不如自己。這種過度自信、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的認知偏差現象,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達克效應」。

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達克效應,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就會努力避免自大,也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讓人生獲得成功。

因為這一發現,鄧寧和克魯格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要知道這個獎項雖不如諾貝爾獎,但分量也不輕。

搞笑諾貝爾獎並不是用來搞笑的,而是頒給那些「看上去好笑,但實則非常深刻」的研究的,頒獎嘉賓也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達克效應的具體表現和危害有哪些?

達克效應離我們並不遠,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有些人身上總是有一種迷之自信,明明素質低下,非常無知,還總是表現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對別人指指點點。

即使你的努力有了收穫,他們也滿眼不屑,認為那沒什麼了不起,甚至會故意進行詆毀,以襯託出他們的英明。

這類人的確讓人很無語,可也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如果達克效應出現在一些工作上,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比如,如果一個公司管理者不能認清自己,認為自己的決策都是正確的,那麼很有可能給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再如,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者盲目自信、自大,作出的決策很有可能缺少,讓國家和百姓利益受損。

可見,達克效應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需要我們明智地避免。

你可能會覺得,雖然自己不是無所不知,但也有自知之明,不會狂妄自大,達克效應與你無關。

可事實上,不管多不靠譜的事情,世界上總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相信。這也涉及到了另一個概念——五分之一法則。

也就是說,你信以為真的知識,也有可能只是謠言。如果你用這些知識去反駁別人的觀點,甚至去說服別人,是不是也是陷入了達克效應呢?

所以說,千萬不能低估達克效應的涉及範圍。

作為一個普通人,要如何克服達克效應?

之所以出現達克效應,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人類自己的無知造成的。怎麼理解呢?就是說當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時,越能夠了解到,以前的自己是多麼無知。

所以,保持開放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無知,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克服達克效應呢?

第一,向曾國藩學習,日日反省,向內看清自己。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毛病,其中一些毛病,他自己也看不到。後來,他日日寫日記反省,逐漸認清了自己的問題。

在這裡我說一件小事。

曾國藩進入翰林院不久,恰逢父親的壽辰,一個名叫鄭小珊的好友前來祝壽。由於兩人私交很好,曾國藩與他說話時便非常隨意。

結果在壽宴上,曾國藩有些誇誇其談,並不注意言辭,讓鄭小珊很反感。可曾國藩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話不投機,跟鄭小珊當場吵了起來,氣得對方當場拂袖而去。

事後,父親把曾國藩叫來,教育他不該在父親的壽宴上與好友爭吵。而曾國藩也通過寫日記,反省出自己的錯誤,看到了自己身上「自以為是、多言、強辯」等毛病。

從那以後,曾國藩總是在日記裡反覆提醒自己要「戒多言」,可以說,日日反省是幫助曾國藩克服達克效應的重要方法。

第二,向別人打聽,藉助別人的眼光判斷自己。

人類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在自我認知方面,哈佛商學院的一位教授曾經提出一個方法,是藉助別人的眼光來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位教授建議,你要先找到10-12個人,這些人需要是對你有一定了解或比較親近的人。他們可以是家人、朋友、老師,也可以是上司、同事、客戶。

然後,請他們寫出你的3個優點和3個缺點,並儘量給出可以證明這些判斷的具體事例,以及當時的情境。

最後,通過分析這些事例和情境,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這樣做以後你會發現,我們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樣的,這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第三步,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向比你更厲害的人學習。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掌握的知識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經說過: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可問題在於,人類總是有自戀傾向,尤其是當我們認知比較低時,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讓他人覺得自己無所不知。

這樣一來,我們就容易把目光放在自己的長處上,轉過身來去攻擊別人的短處,藉此彰顯自己的高明。

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會讓我們成為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陷入達克效應而不自知。

所以,我們要學會保持覺知,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斷學習,不斷向比我們更厲害的人學習,讓我們的知識圈越來越大,避免因為達克效應做出一些滑稽事情,甚至是災難性事情。

現在你知道了,達克效應是指一個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所以,我們要學會認清自己,避免與人相處或做決策時過於自負,而這也能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搞笑諾貝爾獎,天才與瘋子一線之隔,那些看著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
    你沒看錯,就是搞笑,令人啼笑皆非,世人所不能理解的、感到奇葩的、被人看作是瘋子、或者是看起來無聊又毫無意義的一些研究。每年 9 月,在正經諾貝爾獎揭曉前,都會頒布一次「搞笑諾貝爾獎」。  1.水分對早餐麥片壓縮狀況有什麼影響?
  •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還有搞笑諾貝爾獎?
    這兩天諾貝爾獎相繼公布了,關於諾貝爾獎,你究竟了解多少,為什麼發了這麼多年,獎金還是沒有發完,為什麼還有一些奇怪的獎項,為什麼獎項裡沒有數學,為什麼中國人難以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多疑問,跟著阿貓一起了解一下吧!
  • 為什麼哺乳動物排尿時間都是21秒?他靠這個獲搞笑諾貝爾獎
    上:胡立德在辦公室(圖片來自 New York Times ,攝影:Melissa Golden)下:在2015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然而他先後兩次獲得了在哈佛大學頒發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者都是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得主。
  • 為什麼哺乳動物排尿時間都是21秒?他靠這個發現獲搞笑諾貝爾獎
    上:胡立德在辦公室(圖片來自 New York Times ,攝影:Melissa Golden)下:在2015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然而他先後兩次獲得了在哈佛大學頒發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者都是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得主。
  • 為什麼哺乳動物排尿時間都是21秒?這個發現讓他獲搞笑諾貝爾獎
    他最近的兩篇學術論文是關於袋熊……的糞便:「為什麼袋熊的大便是方形的?」這一發現讓他再次獲得了2019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在頒獎大會上,胡教授和隊友們一臉認真地宣布:「現在終於證明,圓形的通道也能生產出方形的物品!」眾人鬨笑。
  • 為什麼哺乳動物排尿時間都是21秒?他靠這個發現獲搞笑諾貝爾獎
    為什麼哺乳動物排尿時間都是21秒?他靠這個發現獲搞笑諾貝爾獎!文章來源:一條ID:yitiaotv編輯:捌條胡立德,科學家,華裔。胡立德在2015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搞笑諾貝爾獎有近三十年的歷史,每年評選一次,在哈佛大學頒發。口號是:「研究先讓你笑,然後思考。」
  • 科學家的幽默:搞笑諾貝爾獎
    這讓科學看上去沒有那麼完美,但這正是科學不斷自我否定與完善的過程。你覺得主流科學家會怎麼看待那些做另類的科學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呢?答案就是:主流科學家對搞笑諾貝爾獎大都是比較認同的,這種認同跟科學家之間互相打聽同行研究中的奇聞怪事產生的認同感是差不多的。
  • 搞笑諾貝爾獎2018獲獎名單 搞笑諾貝爾獎是什麼獎
    ­  影視界有評選年度爛片的金酸莓獎、金掃帚獎,傳媒界有失敗新聞攝影展,科學界的笑料擔當必須屬於「搞笑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要正裝出席,向瑞典王室敬禮;搞笑諾貝爾獎則是愛穿啥穿啥,(還有人打扮成蜜蜂),但需向瑞典傳統肉丸子敬禮。
  • 各種奇葩研究的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項是如何產生的?
    奇葩的搞笑諾貝爾獎?在2019年,研究袋熊粑粑的科學家獲得了這個獎項,他們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袋熊粑粑是方的?科學家通過解剖袋熊的消化系統,發現袋熊腸道的不同位置,有著不一樣的彈性,有的位置腸道彈性較大,而有的位置彈性較小。
  • 考拉的便便為什麼是方形的?研究它的人還拿了搞笑諾貝爾獎
    筆者-小文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一種模仿,創立於1991年,它意在鼓勵人們去發現生活中被忽視掉的科學知識,尤其是一些乍一看很搞笑,但背後卻蘊含能讓人深思的科學研究。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會在哈佛大學的劇院發布和頒發獎項,而除了科學作品的展現環節外,科學家還必須對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講解,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中最有趣的環節之一。科學家在演講時必須遵循「24/7」的原則,也就是在24秒內用簡潔的話介紹自己的科研內容,並最後用7個詞進行概括。
  • 2019搞笑諾貝爾獎揭曉!為什麼樹袋熊便便是方塊的?
    在過去的幾年裡,好奇的科學家們又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比如為什麼樹袋熊的便便是方塊的,以及活著的和死掉的蟑螂在被磁化之後的表現有何差異,甚至還測定了男人左右陰囊的溫度差異。這些了不起的發現,都在2019年的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得到了表彰。
  • 2019搞笑諾貝爾獎揭曉:為什麼樹袋熊便便是方塊的?
    搞笑諾獎(Ig Nobels)創立於1991年,是一項對於真正的科學皇冠「諾貝爾獎」的善意的滑稽模仿秀,其官方宗旨是「獎勵那些乍一看讓人發笑,但隨後卻能讓人深思的科學研究」。這個獎項每年會在哈佛大學劇場舉行發布會和頒獎典禮。典禮儀式包括有迷你音樂劇(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科學展示環節,還有24/7演講。
  • 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了!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又有多位科學家憑藉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不同獎項。  今年是第27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每年的頒獎典禮都是「第一屆」。
  • 你家的貓可能是液體!2017搞笑諾貝爾獎 腦洞不忍直視
    北京時間2017年9月15日6點,第27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沒錯,官方就是這麼說的。你大概可以理解為:你總是在過「第N個18歲生日」)在哈佛大學舉行。  搞笑,是因為獲獎的研究內容稀奇古怪很不正經。雖然每個獲獎研究都想讓人大喊「什麼鬼」,但它們統統都是嚴肅認真的成果呢。
  • 2020搞笑諾貝爾獎出爐(上)
    搞笑諾貝爾獎創立於1991年,是一項對於諾貝爾獎的善意的滑稽模仿秀,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與其他學術獎不同,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不會拿到任何獎金,更不可能使科學出現革命性進步;但是,所有獲獎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 搞笑諾貝爾獎是如何搞笑的?讓我們的科學也「可愛」起來
    每一年9月的時候,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都會來到哈佛大學表彰這些讓人發笑的優秀研究。這樣一場科學的盛宴,究竟會有多搞笑?裡面有多少精妙的梗?今年又有哪些研究獲此殊榮?接下來小編帶你略知一二……Pizza 或許可以抗癌,為什麼樹袋熊的屎是方形的?
  • 你也可以得諾貝爾獎——有趣的「搞笑諾貝爾獎」
    【墨叔叔】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還是這麼無釐頭。可惜啊,就是少了小墨。【小墨】我才不去呢,一點都不符合我的身份!【墨爺爺】哈哈,沒錯,咱們志向是要遠大一點。【小墨】我做的是正經的研究,表面上是有點搞笑,可我呼喚的是大家對動物的關愛,歌頌的是善良,傳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2020搞笑諾貝爾獎公布
    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一個熱鬧程度不遜於諾貝爾獎的年度盛會,受疫情影響,其第30屆年度活動近日在線上舉行。(一項將揚子鱷置於氦室的研究揭示了它們發聲的機制,其研究者獲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圖片來源:GREGORY G.
  • 搞笑諾貝爾獎: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錯過的朋友趕緊戳連結補課哦: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又有中國科學家獲獎) 這個評選毫不意外地有個「不正經」的名字,叫做Ig Nobel Prizes,中文慣稱為「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究竟在搞什麼?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知道後,他說道:「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