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曦 韓曙宇供稿
你有沒有聽說過,坐過山車能甩出腎結石,人肉可以減肥,人類唾液可作為骯髒物體表面的清潔劑……感到驚訝嗎?上周在美國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科學界剛剛評選出這樣一批「不正經」的科學發現和發明。(錯過的朋友趕緊戳連結補課哦: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又有中國科學家獲獎)
這個評選毫不意外地有個「不正經」的名字,叫做Ig Nobel Prizes,中文慣稱為「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究竟在搞什麼?
搞笑諾貝爾獎真的是在比誰更搞笑嗎?其實不然。搞笑諾貝爾獎於1991年由美國人馬克·亞伯拉罕創辦,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的研究記錄》(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主辦,每年舉辦一次。
馬克·亞伯拉罕(圖源:TED)
(圖源:jir官網)
Ig Nobel Prizes出自英文 Ignoble(不光彩的)+ 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組合。它是為了鼓勵人們解決那些「偉大的困惑」,獎勵那些做出了「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THINK)的研究和人。
頒獎儀式定在正式的諾貝爾獎揭曉前的1-2周舉行,地點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 (Sanders Theater)。
真正的諾貝爾獎頒獎禮開始時會向瑞典王室致敬,但搞笑諾貝爾獎會向瑞典傳統食品——肉丸——致敬。
「The Stinker」,搞笑諾貝爾獎官方「吉祥物」
搞笑諾貝爾獎到底有多「搞笑」
搞笑諾貝爾獎的獎項既包括生物、醫學、物理、和平、經濟、文學等固定獎項,也包括公共衛生、考古、營養學等隨機獎項。
與其他學術獎不同,搞笑諾貝爾獎不會拿到豐厚的獎金,得不到各方讚譽,更不會使科學出現革命性進步,但是所有獲獎的研究都曾在著名的雜誌上發表。
獲獎者需要自費參加頒獎,並且只會獲得獲獎證書和一個用廉價材料做成的工藝品,而這個工藝品將在 4 周內土崩瓦解。
自2012年起,搞笑諾貝爾獎還加入了經濟獎勵:一張面值高達10萬億辛巴威元的「巨款」(當年折合人民幣為 0.2 元)!
頒獎過程中,得獎者可以向公眾解釋他的成就及其應用,但是,如果解釋的時間超過一分鐘,臺下抱著布玩偶的甜普小姐(Miss Sweety Poo or Sweety-Poo)就會大叫道:「請停下吧,煩死了。」
當然,聰明的選手會給甜普女孩準備一些小禮物,來試圖「賄賂」她們。
甜普小姐正在阻止得獎者繼續解釋
按照傳統,參加頒獎會的觀眾會在頒獎典禮上向講臺拋擲紙飛機。是的,你沒有聽錯!扔紙飛機可是搞笑諾貝爾獎頒獎晚會上必不可少的節目,最受喜愛和讚譽的獲獎者也會收穫最多的紙飛機。
頒獎典禮拋擲紙飛機環節
而典禮結束後現場都由搞笑諾獎官方「掃帚保管員」羅伊·格勞伯(Roy J. Glauber)負責打掃。他從 1991 年起一直擔任這一職責,唯一缺席的一次是 2005 年,因為那年他獲得了真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提前動身去斯德哥爾摩領獎。
打掃紙飛機的格勞伯
這位16歲考入哈佛,24歲獲得博士學位,提出「光子的相干性量子理論」的「掃帚管理員」有一個更響亮的頭銜--量子光學之父。遺憾的是,羅伊·格勞伯教授在2018年12月26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諾貝爾頒獎禮上的格勞伯
做研究我們可是認真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別真以為搞笑諾貝爾獎是一場譁眾取寵的笑話。雖然頒獎儀式隨性而搞怪,就連獎金都好像是「鬧著玩」一樣。
但其幕後高手可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很多頒獎者都是以前的正牌諾獎得主。而且從近些年的獎項來看,常規獎項的獲得者基本上是專業的科學研究者和團體,而獲獎的研究也都發表在了專業的學術期刊上。做研究他們可是認真的!
2000年俄羅斯裔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因其通過磁懸浮技術升起一隻青蛙的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10年後,安德烈·海姆又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獲得了真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而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雙料得主」。
這項「開創性實驗」也極具科學趣味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手撕石墨烯。
搞笑諾貝爾獎中的中國力量
雖然,我國本土的科學家在真正的諾貝爾獎中收穫寥寥,但自2008年以來,多位科學家將搞笑諾貝爾獎收入囊中。
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搞笑諾貝爾獎中的中國力量。
2019年,不僅僅在物理學獎上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生物學獎項也有中國人的工作。來自南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者Ling-Jun Kong所領導團隊,對比了生死美國蟑螂體內生物磁學特徵的區別。他們用能否貼在冰箱上作為檢驗標準的實驗,被網友笑稱「新式冰箱貼」。
2018年,經濟學獎項的獲得者是來自中國、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國的 Lindie Hanyu Liang 團隊,他們研究了使用虛擬巫毒娃娃對你的老闆進行「報復」和「虐待」是否對你有所幫助?答案是Yes!根據研究,員工在詛咒老闆後,不但心情會更好,而且不會有被解僱或入獄的風險。
值得慶賀的是,2015年來自臺灣的楊佩良(Patricia Yang)和胡立德(David Hu)及其同事,因研究幾乎所有體重在三公斤以上的哺乳動物都可以在21±13秒之內完成排尿,榮獲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他們對袋熊排出正方體便便的原因和機制的研究再次獲獎。
2014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李康教授和他的中國同事們贏得了搞笑諾貝爾神經科學獎。他們向一組志願者展示一系列完全隨機的圖像,但告訴他們這其中有一半的圖像中隱藏有人臉圖形,結果這些志願者認為向他們展示的圖像中有37%的確含有人臉。麵包片上真的有人臉嗎?其實這是一種空想性錯覺而已。
在烤麵包中看到耶穌基督
2008年,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頒發給廣東昆蟲研究所的張禮標等6人以及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加雷思 瓊斯(Gareth Jones),他們因其科學地記錄了果蝠的口交活動,並且推測出口交的好處包括:減輕精子傳輸的困難,增加受精成功率。
2007年的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授予了中國臺灣的學者謝國楨。他發明了類似蝙蝠俠電影裡的漁網裝置,名為「即時捕獲劫匪陷阱系統」,號稱可將銀行劫匪「一網打盡」。
1995年和平獎授予中國臺灣地區立法院,表彰他們證明了政客通過互相拳打腳踢,比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動戰爭取得更多利益。
看似搞笑,實則發人深省
搞笑諾貝爾獎,真的只是來「搞笑」的嗎?有人認為,搞笑諾貝爾獎會使一些認真的科學研究淪為被取笑的對象,但是多數人還是認為這獎項是非常有意義的。
真正的諾貝爾獎是用來獎勵那些具有創新價值的成果,搞笑諾貝爾獎也是對那些極具創新精神的人的嘉獎。我們要意識到,現在不起眼的創新性科學成果,也許在將來會具有改變整個世界的巨大力量!
就好像法拉第演示他的圓盤發電機時,一位貴婦人問道:「法拉第先生,這東西有什麼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有什麼作用呢?」很快,因為發電機的發明,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人類文明發生了質的飛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視對公眾的科學知識傳播,但很多時候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因為公眾眼中的科學是無聊乏味的,是高深莫測的,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只有增加了科技傳播中的趣味性、通俗性,科學知識才能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看到這裡我想你已經明白,搞笑諾貝爾獎不只是博君一笑,更是褒揚每一位無關功利只為真心的科研工作者,向他們的初心與堅守致敬。
就像做鬼臉的科學家,逗趣的外表下有一顆勇於探索恆於追尋的好奇心。正因如此,當中國本土的科學家首次獲得搞笑諾貝爾獎後,有人就說這才是「中國本土科學家離真正的諾貝爾科學獎不遠了的標誌!」
你身邊是否也有人在做這種「乍看之下很好笑,實則發人深省」的研究呢?又或許你本人和團隊正在進行這樣的研究?試試看,也許你和諾獎之間,只差一個提名而已哦?
參考資料
https://www.improbable.com/ig-about/
Https://zh.wikipedia.org/zh/%E6%90%9E%E7%AC%91%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5%BE%97%E7%8D%8E%E8%80%85%E5%88%97%E8%A1%A8#cite_note-13
薛永紅,王洪見.科學與幽默——搞笑諾貝爾獎及啟示.《現代物理知識》,2013.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