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行業的「槓精」為什麼特別多?從達克效應說起

2021-01-09 天下名山小產區茶

一、達克效應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人,在沒有任何可見的偽裝意圖的情況下,走進了匹茨堡的兩家銀行,並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它們。在從監控視頻提取到關於他的錄像並在當地的11點新聞播出後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被逮捕了。當警察給他出示監控錄像時,惠勒難以置信的盯著錄像喃喃自語地說:「我塗了檸檬汁的呀!」顯然,惠勒相信,在臉上塗上檸檬汁,會讓人在攝像頭面前隱身。

原來,有一個教人寫密信的方法:拿鋼筆沾檸檬汁寫信,如果是幹的情況下,字就隱形了,溼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檸檬汁被稱作寫字的隱形液。這位老兄顯然是相信檸檬汁可以讓人隱形!

看似荒唐滑稽的事情背後,卻隱含著一種認知現象。當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Justin Kruger 和David Dunning 對這個案例進行了研究。人們傾向於對自己在許多社會及知識領域的能力都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但那些在某方面能力不足的人是否能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他們設計了實驗進行研究後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發現,自我感覺良好或高估自己這種情形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這些領域過高估計自己能力的人遭受雙重負擔:他們不僅因為能力欠缺而得出錯誤結論和作出錯誤選擇,同時他們在這些領域的能力欠缺,也剝奪了他們認識到自身這一欠缺狀況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 能力。

也就是說,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有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認知能力同樣不足,不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同時,越是能力出眾的人,越是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聰明或跟自己一樣聰明。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

Justin Kruger 和David Dunning的研究論文,於1999年以《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

「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筆者根據幾個流行的曲線圖略作微調仿製了下圖:

達克效應示意圖

按照能力高低和自信度的高低,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巨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階段,往往由於因為自己無知而自信,導致自己登上愚昧之巔而不自知。

第二階段,反省:知道自己不知道。此時,隨著能力逐漸提升,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技能越來越多,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以致於自信心崩潰而陷入絕望之谷。

第三階段:學習成長:知道自己知道。隨著自己能力與自信的逐漸匹配,隨著自我認知不平衡的逐漸改善,不斷以開放心態學習成長,開始進入開悟之坡。

第四階段,明智:不知道自己知道。當積累到足夠高度時,進入持續平穩高原,成為這一領域的該領域的大拿。此時,雖然胸有丘壑腹藏乾坤,但因為掌握的側重方法類知識而不是點滴零散具體知識,所以反倒是讓自己處在一種「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階段。

當你所掌握的知識越少,你所感知的未知世界越小,人就越容易自大;當你所掌握的知識越多,你所感知到的未知世界越大,人就越容易謙卑。當你還是初入行的新手只有三腳貓功夫的時候,往往容易目中無人;而當你身懷絕技時,往往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見識過了眾多的高手,而變得虛懷若谷。

未知的邊界

簡單說,「達克效應」指的是自我能力認知偏差,當你的能力跟不上你的自信時,「達克效應」就開始起作用了。

哪怕你在某個領域是大拿,但當進入或談論新的或不熟悉領域時,也要提醒自己,注意「達克效應」。

二、茶行業的「達克效應」

中國有句老話說,「一桶水不響,半桶水晃蕩」,這說的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那些在某一領域沒啥料的人,往往表現出大神的模樣,而那些專精於此的人卻通常表現的謙虛和低調。

在當今的移動互聯時代,大家是否會普遍覺得「腦殘」和「槓精」越來越多了?

許多「社交媒體大學」(如「微大」、「抖大」、「博大」和「百大」)專修的人,腦子裡充斥著各種信息包括蕪雜信息,直接把信息當作知識,把一些不正確知識當作正確知識,把一些裹著麵糊的快餐知識當作經典知識,把一些零散知識當作系統知識,是的這種現象更為普遍而加劇。

而中國茶行業,則因為生產地域廣、茶樹品種多,茶葉種類多,產業鏈條長,使得一個茶字實際上可能涉及或關聯農業、工業、商業、文化等多方面,多個界別的關聯、組合或融合,使得「跨界」在茶行業變成是分分鐘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可能跑出自己相對熟悉或擅長的領域,而進入到自己相對不具備能力的領域。於是,茶行業的「達克效應」也就順理成章的噴薄而出了。

君不見,許多人剛入行三月,感覺自己比那些入行十年的人都要牛氣沖天;

君不見,許多人連茶葉都還沒賣過幾兩,談起茶葉營銷卻是頭頭是道,甚至著書立說儼然實戰專家;

君不見,許多人可能連本完整的茶業相關書籍都沒看完過,但聊起來卻讓人感覺他是看過了不下兩百本茶葉書籍;

君不見,許多人可能連微生物是什麼都不清楚,就和你大談特談這個菌種那個菌群;

君不見,許多人喝一口茶就喝你說這個茶的品種山頭一套一套,實際上可能大部分是胡說八道;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古法)制茶一套一套,實際上可能什麼叫做(古法)制茶都還沒弄清楚;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百年老茶讚不絕口,實際上可能曬出的是一張假茶照片;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歷史文化頭頭是道,但可能沒幾句經得起推敲;

君不見,許多人講保健功效把茶說成靈丹妙藥,拍胸脯打包票但實際上和江湖郎中相差不了多少;

實際上,賣茶葉的談科研,做科研的談經營,搞經營的說文化,說文化的談加工,諸如此類,都是容易出現「達克效應」的溫床。

我們平常的縱橫十萬裡上下五千年,我們平常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我們平常的許多信心滿滿自以為是,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在愚昧之巔。

而從行業外看茶行業的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在某些領域有所成就或者投資領域的人,特別容易發出這樣的感嘆:

茶行業真是Low啊!

我來幹,一定幹百億!

殊不知,那些發出這樣感嘆的人,當他們真正躬身入局到茶行業後,歷經挫折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當初在把一個行業當作傻X的時候,自己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傻X。

三、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人摸象的成語,來自佛經故事。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 (《大般涅盤經》三二)

在這則故事裡,「象」指是真經,「王」是那個知曉經義的人,而「眾盲」則是指不能完整了解經義的大眾。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不過,我們在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往往只是用來指別人,把別人比做「盲人」。在許多社會與知識領域,我們無形當中往往更容易把自己當作了那個知曉經義佛法的「王」,或洞察宇宙萬物的聖哲,而將別人當作「盲人」。

面對日益豐富的知識門類,面對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只是「盲人」。當多個「盲人」所「摸」到的模樣結合在一起,「象」的模樣,就可能更顯清晰。一個專業領域類似一頭大象,宇宙世界則是巨大無邊的象。不妨記住,面對它們,我們都是「盲人」。

四、削平「愚昧山丘」

顯然,因為過去自信而導致的自我高估,會產生「愚昧山丘」。

避免「達克效應」,削平「愚昧山丘」的最好辦法,讓自己的能力能跟得上自己的自信。

達克效應與「愚昧山丘」

以謙卑的心態去交流,以開放的格局去接納,以高效的方式去學習與吸收,以持續不斷的方式去成長。

我們不要動輒認為真理就在我們手中,或認為就只是在我們手中;我們也不要認為自己腳下就是地球的中心,自己頭上就是宇宙的中心;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看到圓,就不允許別人說看到了方;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看到的是黑,就不接受別人說看到了灰。

承認自己的無知並非恥辱,不懂裝懂並招搖過市才是恥辱。

我以前經常和剛畢業或畢業不久的年輕同事講這樣一句話,「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是有許多天才,但天才並不在外面身邊,我們自己更是離天才差十萬八千裡,我們都只是極為普普通通的人。剛開始工作,剛進入一個行業不久,重要是在于謙虛謹慎,善於以各種方式從各種渠道向各種師傅學習,這樣就有可能較快成長。」這是提醒別人,實際上也是提醒自己。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莎士比亞說:「愚人自以為智,智者自以為愚。」

賈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根本上說的是一種心態。

畢竟,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其實都是「盲人」,都需要在不斷學習探索中去積累對世界的感知,而無窮盡之時。

相關焦點

  • 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開始講「達克效應」之前,首先請您回答兩個問題:問題一:買iPhone就是不愛國了嗎?買華為就愛國了嗎?問題二:中醫,真的有用嗎?有人說中醫是巫術,你同意嗎?你試試文章結尾處,發表一下自己真實的看法,我說的是真實看法,不許違心,也順帶看看大家評論。是不是感覺有很多「槓精」跟自己抬槓?
  • 什麼是達克效應?
    概念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簡單描述即:完成特定領域的任務時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作出不準確的評價的現象——能力低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顯著超過平均水平,能力高者會低估自己的能力。
  • 從達克效應說起,從懵懂無知到超群絕倫,智慧的三個階段
    達克效應,指越聰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越愚蠢,越愚蠢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越聰明。1999年,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論文《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中做了一項研究:在一群大學生中,做不同的測試,然後讓他們做出自我評價。結果顯示,測試成績最差的那群人,反而認為自己名列前茅。
  • 達克效應告訴你:為什麼投資理財要持續學習?
    其實這講述的都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現象:達克效應。什麼意思呢?人們在缺乏足夠積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常常會表現出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但是隨著經歷的豐富和重新定位之後,人們才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達克效應」的起源而這個效應是如何研究得出的呢?這要從一則小故事說起。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蠢越是有著迷之自信?
    像這位有著迷之自信的大哥的例子,在日常中其實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在網絡上噴天懟地的各路大神:一、迷之自信就是蠢到不知道自己蠢為什麼人們會高估自己?在心理學上有個叫達克效應可以解釋。那麼問題來了,達克效應是怎麼來的呢?二、天才搶劫犯啟發了達克效應1995年,美國匹茲堡一位大叔在光天化日之下接連洗劫了兩家銀行。神奇的是,這位大叔不套絲襪就算了,搶完之後還對著監控微笑。豈有此理,簡直是對FBI赤裸裸的挑釁!所以警方不到一個小時就把他緝拿歸案。這傢伙被抓後一臉懵逼:「我臉上明明塗了隱形水啊!
  • 槓精評論外那如潮的溫暖留言更該被看見
    槓精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這是網絡規律。再溫暖的新聞,都逃不過這個槓精定律。熟悉網絡傳播和匿名下的人心人性,內心和三觀就會強大很多,就會多一層做好人的精神盔甲,三觀不會被槓歪。不過這種新聞後面從來少不了槓精,有網友便質疑這水誰付錢,一句「交錢了嗎?」「會不會算到患者手術費裡?」「隨便喝嗎?」讓人心拔涼拔涼的。當事醫生回應稱,這瓶水算進科室成本裡。後續是,有熱心網友買了6箱飲料,專程送給這位醫生,並說「以後別喝葡萄糖了,我知道不好喝」。還好,這種槓精只是極少數,否則,真讓人感覺人心太冰冷、人間太冷漠了。
  • 達克效應: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怕,而你我都有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達克效應。(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聊達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了解一下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者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主要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差其實非常普遍,甚至有一些認知偏差被廣為接受。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遇到槓精,誰怕誰?這位老師的蘇格拉底「槓上開花」大法,絕了!
    每個人在與人爭執時都難免有抬槓、反駁的時候,但有些人卻是不分場合、無事生非,不管別人說什麼,總是和別人唱反調,通過打壓別人的觀點來尋找自我存在感和優越感,這樣的人我們叫他「槓精」。這樣的人數量雖然不多,但卻很普遍,每個人應該都遇到過。
  • 葉老師談教育中的「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槓精日報:人類需不需要時光機?
    有這樣一群人,總是在權威的結論下勇敢發聲,總是在不公平的事件裡錙銖必較,總是在一邊倒的輿論堅守自己的清醒——他們的名字, 叫槓精!在槓精的世界裡,萬物皆可槓,槓上可開花,給他們一個槓題,他們能開槓三天三夜…… 面對"人類需不需要時光機?"這樣的話題,抬槓愛好者們用實力讓你知道什麼叫做槓精本精!
  • 醫生手術四小時「豪飲」葡萄糖,竟遭槓精網友怒懟,醫生當場反擊
    01手術後醫生「豪飲」葡萄糖網友炸鍋在一般人眼裡,醫生是個好工作,但是只有家裡有人當醫生的才知道,醫生究竟有多勞累多辛苦。特別是這次疫情,醫生們迎頭而上的勇氣讓所有人都感動得無以復加。02職場槓精是你打不敗的:「槓,就是我對」其實不僅在網絡,在職場上槓精也是不少見的。比如發了一個告示,明明各項信息說得很清楚明白,就是有的人不仔細看內容,非要讓相關人員進行解釋說明。行政部門如果不高興了,這些槓精還很委屈,說自己就是想認真工作啊。
  • 網絡上的「槓精」有哪些普遍的邏輯謬誤?
    網絡的言論自由,帶來了各大平臺的熱鬧嘈雜,其中聲音洪亮且直搗你面門的「槓精」讓我們印象最為深刻。往往熱點事件剛剛才生,前應後果尚不清晰,就會有部分人開始了他的「情緒釋放工作」。有反權威型的,只要是大號主流號發的一些帶觀點的表達,就會有人開槓;有維護型的,某些與「槓精」維護者相關的訊息下,如果你發表質疑的觀點,會被迅速攻擊;有情緒型的,他不為任何利益,只是為了讓對方難受而槓;有陰陽怪氣型的,對你的發言冷嘲熱諷;有同情施害者型的,明明某些事件輿論一邊倒,受害者收到了傷害,有些槓精會發表「XX(施害者)也挺可憐的,他也是沒辦法」。
  • 懟槓精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意為你太能槓了
    懟槓精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意為你太能槓了時間:2020-07-27 16:27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懟槓精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意為你太能槓了 詞條:你是要和阿基米德比賽嗎? 釋義:你太能槓了,都能和阿基米德比賽槓地球了。
  • 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達克效應:如何在低谷期,找到開悟之路?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比如常常高估/低谷自己的能力水平等。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自信、知識、經驗』到達了什麼階段?是否陷入了愚昧?
  • 槓精|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能翹起整個宇宙
    很多小夥伴都在抱怨,說自己經常被抬槓,這個「槓精」似乎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陰魂不散。    槓精,是一種奇異的生物,沒有網際網路的時候,槓精就根深蒂固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網際網路時代的各個角落更是閃現著他們樂此不疲,滔滔不絕的身影……
  • 了解4種邏輯謬誤,讓槓精遠離你的生活
    了解4種邏輯謬誤,讓槓精遠離你的生活來自正心正舉00:0015:27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在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種人:他們常常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他們喜歡沒事找事,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抬槓而抬槓。這種人,被人們稱之為「槓精」。有意思的是,很多槓精並不是無理取鬧,甚至他們的話乍一聽還挺有道理的。
  • 「槓精」用英語怎麼說?知道真相的我,又會了一句罵人的話!
    吸引我的正是槓精小四和其他導演導師的「辯論」,看得我瓜都掉了。相信大家身邊不乏槓精,那今天就跟講講如何跟歪果仁聊槓精吧!槓精英語怎麼說Argumentative Person/People/Guy 槓精Argumentative [ɑrɡjumenttv] 意為好辯的,爭辯的。
  • 「鍵盤俠、噴子、槓精」英語怎麼說?
    類似的還有「網絡暴力、噴子、槓精」等表述。這些常見的表述如何用英語表達呢?Amy Hirschi@amyhirschi/unsplash「鍵盤俠」英語怎麼說?牛津字典裡收錄的「鍵盤俠」一詞為「keyboard war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