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達克效應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人,在沒有任何可見的偽裝意圖的情況下,走進了匹茨堡的兩家銀行,並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它們。在從監控視頻提取到關於他的錄像並在當地的11點新聞播出後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被逮捕了。當警察給他出示監控錄像時,惠勒難以置信的盯著錄像喃喃自語地說:「我塗了檸檬汁的呀!」顯然,惠勒相信,在臉上塗上檸檬汁,會讓人在攝像頭面前隱身。
原來,有一個教人寫密信的方法:拿鋼筆沾檸檬汁寫信,如果是幹的情況下,字就隱形了,溼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檸檬汁被稱作寫字的隱形液。這位老兄顯然是相信檸檬汁可以讓人隱形!
看似荒唐滑稽的事情背後,卻隱含著一種認知現象。當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Justin Kruger 和David Dunning 對這個案例進行了研究。人們傾向於對自己在許多社會及知識領域的能力都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但那些在某方面能力不足的人是否能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他們設計了實驗進行研究後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發現,自我感覺良好或高估自己這種情形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這些領域過高估計自己能力的人遭受雙重負擔:他們不僅因為能力欠缺而得出錯誤結論和作出錯誤選擇,同時他們在這些領域的能力欠缺,也剝奪了他們認識到自身這一欠缺狀況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 能力。
也就是說,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有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認知能力同樣不足,不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同時,越是能力出眾的人,越是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聰明或跟自己一樣聰明。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也被譯做鄧寧-克魯格效應)。
Justin Kruger 和David Dunning的研究論文,於1999年以《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
「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筆者根據幾個流行的曲線圖略作微調仿製了下圖:
按照能力高低和自信度的高低,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巨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階段,往往由於因為自己無知而自信,導致自己登上愚昧之巔而不自知。
第二階段,反省:知道自己不知道。此時,隨著能力逐漸提升,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技能越來越多,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以致於自信心崩潰而陷入絕望之谷。
第三階段:學習成長:知道自己知道。隨著自己能力與自信的逐漸匹配,隨著自我認知不平衡的逐漸改善,不斷以開放心態學習成長,開始進入開悟之坡。
第四階段,明智:不知道自己知道。當積累到足夠高度時,進入持續平穩高原,成為這一領域的該領域的大拿。此時,雖然胸有丘壑腹藏乾坤,但因為掌握的側重方法類知識而不是點滴零散具體知識,所以反倒是讓自己處在一種「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階段。
當你所掌握的知識越少,你所感知的未知世界越小,人就越容易自大;當你所掌握的知識越多,你所感知到的未知世界越大,人就越容易謙卑。當你還是初入行的新手只有三腳貓功夫的時候,往往容易目中無人;而當你身懷絕技時,往往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見識過了眾多的高手,而變得虛懷若谷。
簡單說,「達克效應」指的是自我能力認知偏差,當你的能力跟不上你的自信時,「達克效應」就開始起作用了。
哪怕你在某個領域是大拿,但當進入或談論新的或不熟悉領域時,也要提醒自己,注意「達克效應」。
二、茶行業的「達克效應」
中國有句老話說,「一桶水不響,半桶水晃蕩」,這說的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那些在某一領域沒啥料的人,往往表現出大神的模樣,而那些專精於此的人卻通常表現的謙虛和低調。
在當今的移動互聯時代,大家是否會普遍覺得「腦殘」和「槓精」越來越多了?
許多「社交媒體大學」(如「微大」、「抖大」、「博大」和「百大」)專修的人,腦子裡充斥著各種信息包括蕪雜信息,直接把信息當作知識,把一些不正確知識當作正確知識,把一些裹著麵糊的快餐知識當作經典知識,把一些零散知識當作系統知識,是的這種現象更為普遍而加劇。
而中國茶行業,則因為生產地域廣、茶樹品種多,茶葉種類多,產業鏈條長,使得一個茶字實際上可能涉及或關聯農業、工業、商業、文化等多方面,多個界別的關聯、組合或融合,使得「跨界」在茶行業變成是分分鐘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可能跑出自己相對熟悉或擅長的領域,而進入到自己相對不具備能力的領域。於是,茶行業的「達克效應」也就順理成章的噴薄而出了。
君不見,許多人剛入行三月,感覺自己比那些入行十年的人都要牛氣沖天;
君不見,許多人連茶葉都還沒賣過幾兩,談起茶葉營銷卻是頭頭是道,甚至著書立說儼然實戰專家;
君不見,許多人可能連本完整的茶業相關書籍都沒看完過,但聊起來卻讓人感覺他是看過了不下兩百本茶葉書籍;
君不見,許多人可能連微生物是什麼都不清楚,就和你大談特談這個菌種那個菌群;
君不見,許多人喝一口茶就喝你說這個茶的品種山頭一套一套,實際上可能大部分是胡說八道;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古法)制茶一套一套,實際上可能什麼叫做(古法)制茶都還沒弄清楚;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百年老茶讚不絕口,實際上可能曬出的是一張假茶照片;
君不見,許多人和你講歷史文化頭頭是道,但可能沒幾句經得起推敲;
君不見,許多人講保健功效把茶說成靈丹妙藥,拍胸脯打包票但實際上和江湖郎中相差不了多少;
實際上,賣茶葉的談科研,做科研的談經營,搞經營的說文化,說文化的談加工,諸如此類,都是容易出現「達克效應」的溫床。
我們平常的縱橫十萬裡上下五千年,我們平常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我們平常的許多信心滿滿自以為是,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在愚昧之巔。
而從行業外看茶行業的許多人,尤其是那些在某些領域有所成就或者投資領域的人,特別容易發出這樣的感嘆:
茶行業真是Low啊!
我來幹,一定幹百億!
殊不知,那些發出這樣感嘆的人,當他們真正躬身入局到茶行業後,歷經挫折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當初在把一個行業當作傻X的時候,自己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傻X。
三、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人摸象的成語,來自佛經故事。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 (《大般涅盤經》三二)
在這則故事裡,「象」指是真經,「王」是那個知曉經義的人,而「眾盲」則是指不能完整了解經義的大眾。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不過,我們在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往往只是用來指別人,把別人比做「盲人」。在許多社會與知識領域,我們無形當中往往更容易把自己當作了那個知曉經義佛法的「王」,或洞察宇宙萬物的聖哲,而將別人當作「盲人」。
面對日益豐富的知識門類,面對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只是「盲人」。當多個「盲人」所「摸」到的模樣結合在一起,「象」的模樣,就可能更顯清晰。一個專業領域類似一頭大象,宇宙世界則是巨大無邊的象。不妨記住,面對它們,我們都是「盲人」。
四、削平「愚昧山丘」
顯然,因為過去自信而導致的自我高估,會產生「愚昧山丘」。
避免「達克效應」,削平「愚昧山丘」的最好辦法,讓自己的能力能跟得上自己的自信。
以謙卑的心態去交流,以開放的格局去接納,以高效的方式去學習與吸收,以持續不斷的方式去成長。
我們不要動輒認為真理就在我們手中,或認為就只是在我們手中;我們也不要認為自己腳下就是地球的中心,自己頭上就是宇宙的中心;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看到圓,就不允許別人說看到了方;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看到的是黑,就不接受別人說看到了灰。
承認自己的無知並非恥辱,不懂裝懂並招搖過市才是恥辱。
我以前經常和剛畢業或畢業不久的年輕同事講這樣一句話,「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是有許多天才,但天才並不在外面身邊,我們自己更是離天才差十萬八千裡,我們都只是極為普普通通的人。剛開始工作,剛進入一個行業不久,重要是在于謙虛謹慎,善於以各種方式從各種渠道向各種師傅學習,這樣就有可能較快成長。」這是提醒別人,實際上也是提醒自己。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莎士比亞說:「愚人自以為智,智者自以為愚。」
賈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根本上說的是一種心態。
畢竟,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其實都是「盲人」,都需要在不斷學習探索中去積累對世界的感知,而無窮盡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