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必備的經典,看《圓覺經》如何破執,輪迴文化,得清淨心便得開悟,那如何得清淨心呢
有敘述者論:「《金剛經》與《圓覺經》最大區別是理與事,金剛經是說理,圓覺經是說事,金剛經的理可以通過圓覺經的方法來實踐,圓覺經的事行可以由金剛經的思想來加以指導。」有國學大師曾云:「圓覺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本文大茶經就通過《圓覺經》中的經典詞句,來分析講解佛教中的生死輪迴,學佛修行者如何與清淨心開悟。
得清淨心,首先需破執、輪迴貪慾,脫離一切虛妄,得圓覺境界《圓覺經》:「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這句話大意為,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愛為其根本,而貪慾助生愛染。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止。
在佛家的文化意識中,輪迴就是生與死的不斷循環,無始無終在輪迴之中。對六界有情來說,在出離生死輪迴的六道之前,生命會不斷繼續,並與我們宿命中造作的種種業力,追隨並影響著每一位眾生。正如《百業經》所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壞,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佛教認為,三世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種子識或根本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能夠產生種種善惡行為,是輪迴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它也就是「無始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原因,故又稱為根本無明,能產生其他枝末無明。什麼是枝末無明呢?之意即從根本無明中,生起更為粗顯之種種煩惱。
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了小乘的見思、塵沙惑,菩薩的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即《圓覺經》中的圓覺境界。
《圓覺經》裡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所以,眾生之所以總是在不斷的輪迴流轉之中,根本原因是因為一切有情的痴愚、貪愛、嗔痴,三種構成我們時時刻刻「我執」心理。有敘述者在解譯《圓覺經》時說的好:「無明滋長貪慾,如風增長火勢,又因為貪愛與嗔恚,助長了痴愚。因而痴愚就是無明,包括了先天無知、為盲目的意欲支配、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和局限性等,這些都阻礙我們看見世界的真實本相。」所以得清淨心,首先需破執輪迴、貪慾,脫離一切虛妄相,方得圓覺境界。
那如何得清淨心呢?得園覺境界,破執斷除貪慾心,「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圓覺經》云:「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你求圓覺,先斷輪迴根本,輪迴的根本,佛說得很清楚,眾生想解脫生死,免諸輪迴,要超出三界,先斷貪慾心,貪慾心來自淫慾心,淫慾心由愛而來。
《圓覺經》有云:「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你要把欲境離開,憎愛二心斷除後,不是學小乘法,自己超出三界。還要學大乘法度眾生,自度度他,成佛不是成阿羅漢、闢支佛,所以要勤求如來的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清淨境界。
天天動憎動愛,就像攪渾水,憎愛二心是無明無始劫帶來的,本來就是一桶渾水,你要把它澄清,所以不要攪它,你天天攪,越攪越渾。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的時候,遠離外面的欲境,裡面遠離自己的憎愛二心,心清淨就開悟了。怎樣遠離諸欲呢?怎麼樣斷除憎愛呢?持戒修定,犯戒的事我們就不會做,修定就能把心定下來,憎愛二心就不會在起。慢慢先降伏後斷滅,把煩惱斷了,我們就開悟了。
園覺之最高境界,即涅槃,涅槃是佛教文化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它的本義就是消除一切無明煩惱,超越輪迴,脫離生死境地。涅槃後的佛陀便是無生無死,法身永在。
從精神層面上,最高境界已經超越輪迴。就是不要再有妄執外界的種種現象,讓心靈擺脫愛憎二種煩惱情緒,破除對自我的執著,就會從生命的煎熬苦痛中超拔出來,獲得常樂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