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必備經句,如果破執,如何得清淨心便得開悟?

2020-12-05 大茶經

學佛修行必備的經典,看《圓覺經》如何破執,輪迴文化,得清淨心便得開悟,那如何得清淨心呢

有敘述者論:「《金剛經》與《圓覺經》最大區別是理與事,金剛經是說理,圓覺經是說事,金剛經的理可以通過圓覺經的方法來實踐,圓覺經的事行可以由金剛經的思想來加以指導。」有國學大師曾云:「圓覺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本文大茶經就通過《圓覺經》中的經典詞句,來分析講解佛教中的生死輪迴,學佛修行者如何與清淨心開悟。

得清淨心,首先需破執、輪迴貪慾,脫離一切虛妄,得圓覺境界《圓覺經》:「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這句話大意為,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愛為其根本,而貪慾助生愛染。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止。

在佛家的文化意識中,輪迴就是生與死的不斷循環,無始無終在輪迴之中。對六界有情來說,在出離生死輪迴的六道之前,生命會不斷繼續,並與我們宿命中造作的種種業力,追隨並影響著每一位眾生。正如《百業經》所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壞,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佛教四祖寺

佛教認為,三世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種子識或根本識,是世界和眾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著一切事物的種子,能夠產生種種善惡行為,是輪迴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它也就是「無始無明」,是產生其他無明的根本原因,故又稱為根本無明,能產生其他枝末無明。什麼是枝末無明呢?之意即從根本無明中,生起更為粗顯之種種煩惱。

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破除了小乘的見思、塵沙惑,菩薩的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證得真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染、無性無相的法性真實境界,即《圓覺經》中的圓覺境界。

《圓覺經》裡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所以,眾生之所以總是在不斷的輪迴流轉之中,根本原因是因為一切有情的痴愚、貪愛、嗔痴,三種構成我們時時刻刻「我執」心理。有敘述者在解譯《圓覺經》時說的好:「無明滋長貪慾,如風增長火勢,又因為貪愛與嗔恚,助長了痴愚。因而痴愚就是無明,包括了先天無知、為盲目的意欲支配、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和局限性等,這些都阻礙我們看見世界的真實本相。」所以得清淨心,首先需破執輪迴、貪慾,脫離一切虛妄相,方得圓覺境界。

那如何得清淨心呢?得園覺境界,破執斷除貪慾心,「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圓覺經》云:「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你求圓覺,先斷輪迴根本,輪迴的根本,佛說得很清楚,眾生想解脫生死,免諸輪迴,要超出三界,先斷貪慾心,貪慾心來自淫慾心,淫慾心由愛而來。

《圓覺經》有云:「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你要把欲境離開,憎愛二心斷除後,不是學小乘法,自己超出三界。還要學大乘法度眾生,自度度他,成佛不是成阿羅漢、闢支佛,所以要勤求如來的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清淨境界。

天天動憎動愛,就像攪渾水,憎愛二心是無明無始劫帶來的,本來就是一桶渾水,你要把它澄清,所以不要攪它,你天天攪,越攪越渾。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的時候,遠離外面的欲境,裡面遠離自己的憎愛二心,心清淨就開悟了。怎樣遠離諸欲呢?怎麼樣斷除憎愛呢?持戒修定,犯戒的事我們就不會做,修定就能把心定下來,憎愛二心就不會在起。慢慢先降伏後斷滅,把煩惱斷了,我們就開悟了。

園覺之最高境界,即涅槃,涅槃是佛教文化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它的本義就是消除一切無明煩惱,超越輪迴,脫離生死境地。涅槃後的佛陀便是無生無死,法身永在。

從精神層面上,最高境界已經超越輪迴。就是不要再有妄執外界的種種現象,讓心靈擺脫愛憎二種煩惱情緒,破除對自我的執著,就會從生命的煎熬苦痛中超拔出來,獲得常樂清淨心。

相關焦點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
    淵回說南:南懷瑾戒行如何?抽菸喝酒?不戒葷腥?假修行學佛嗎?有人說南懷瑾老師抽菸喝酒,不戒葷腥,是假學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淵回需要說明的是,南懷瑾老師雖然抽菸,但是並不飲酒,並不吃葷腥。給自己方便,就是飲食清淨,少受業力的影響。給別人清淨,就是吃素不能給別人造成煩惱。南懷瑾老師吃長素七年,無人知曉。這是一種境界。星雲法師到別人家裡,主人做的韭菜雞蛋的餃子,為了不給人造成煩惱,閉著眼睛一個一個吞下去。這是一種犧牲。
  • 輕鬆學佛:成佛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真的善知識
    之前我們已經分享過,真正的學佛只有兩步,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夠帶領自己成佛的師父,第二步只需要聽話就可以成就了。那麼如何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師父呢?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輕鬆學佛,就需要學習竅門和妙招。這裡沒有心靈雞湯,有的都是修行乾貨。實例解析、經驗共享。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佛像按照經典的記載,開悟之後的人,也就是說,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一般情況下,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當然,也有一些開悟之後的阿羅漢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一個人開悟之後,他的心會清淨下來,隨著一個人心的清淨,伴隨著他的諸多狀態也會發生轉變。以前許多不明白的東西,逐漸地會越來越明白,看事物會越來越清晰。開悟的人,即使受到外界的幹擾,他的心,也會保持在清淨的狀態,有句話叫做「順勢而為」,他就能做到這樣,萬事隨緣,沒有任何煩惱。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隨著佛學在全世界的推廣,如今學佛的人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學佛的人越多,產生的問題也就越多。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學佛者,看一看,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著名經典,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此經,也都讀過此經,可還有一些人,對於學習金剛經的好處,並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了,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或許會對此經,愛不釋手。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有何好處?好處一、增長福德。
  • 佛法:天下學佛之人如恆河沙數,為什麼能成佛的卻很少?
    學佛學佛,學到最後,所有的學佛之人都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涅槃聖果的,因為那便意味著,從此之後可以徹底的擺脫生死輪迴的流轉,而跳出這流滅無明的苦海,入於清淨涅槃的彼岸花開,從此無相無著而做一個無位真人,永享極樂。
  • 佛說:一心正念速得道果,莫生慢心,把眼前事做好才好做未來事
    相傳前賢甚至以掃地作為修行的方式,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注茶半託迦尊者就是通過掃地開悟的。注荼半託迦尊者是羅漢中神通最大的,甚至還幾次救過佛陀的性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注茶半託迦尊者在後面一指,就把山推開了。擁有如此神通的尊者,幼年時卻是一個非常愚笨的孩子。注茶半託迦有位哥哥半託迦,聰明而博學有禮。
  • 學佛,無所畏怖!
    彼時的溼婆大神正因喪妻之痛而出家修行,不願料理俗物。7歲的鳩摩羅三箭大退阿修羅王,成為傳說中的戰神。鳩摩羅山正是信眾以鳩摩羅命名的山脈,極為恐怖險峻。凡摩揭陀國之男女,以鳩摩羅鬼神之名恐嚇,就能嚇得他們不敢吱聲。因此,鳩摩羅山是處「膽小勿入」之所,也是鬼神崇拜的一處聖地。彼時,佛弟子中有許多「半路出家」者。
  • 隱居修行那些事,想找個更清淨的地方
    同修網友:師父,我是在另一個峪口,但這裡平時遊客很多,我想找一個更清淨的地方,如果您知道哪裡有出租土房子的,拜託告訴我一下哦[呲牙][呲牙][呲牙]妙華嚴:阿彌陀佛。怎個清淨?如何安居?都說心淨境不喧,在此處多留意勝於東西顛簸南北尋找。不知行者還會著嗎?這裡同其它地方一樣,看似清淨,實則也是婆娑世界是非之場。我能常住於此,也是只著意自心地上那點自觀自在。秉著此一法寶厚著臉皮灰頭土臉旁若無人是了。不然?這個世界在在處處皆不能住,一切人事會逼迫自己到處流浪了。居山修行不易,不能具備豪氣沖天丈夫智勇,怕是成圍城煉獄,難免煎熬。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佛教裡有五眼之說,所謂的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這五種不同的「眼」,但這五種「眼」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依照修行的層次來不斷升級,其本質就是修行之人修行佛法的五種層次。最低層次的是「肉眼」,也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眼,看到的事物受到遠近、明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也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
  •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佛講的經起什麼作用呢?就是我們現在手中拿的佛經,起什麼作用呢?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什麼是破迷開悟?因為我們眾生迷失了自性,自性有沒有?有,可是從來我們沒有用上過,為什麼沒有用上過?自性是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你就等於迷失,你迷了嘛,失去了你自己眞如本性的,也就是自性的本能,簡稱迷失了自性。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進一步了解開悟是4-5年前,看過的一部呂良偉出演的電影《釋迦摩尼佛傳》,影片非常精彩,我被電影中的喬達摩 · 悉達多王子(釋迦摩尼佛)開悟得道後的超能力驚呆了,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然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無礙智、自然智自然現前。」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
  • 釋淨空: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夠忍受得了,受不了的就淘汰掉
    真正學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時中求心地清淨,這就是用功夫,修定。理一定要明了,理與事一定相應,事是什麼?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一定要相應。功夫在哪裡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不動心、不起心,不起心是不起念,這叫修行,這叫用功夫。首先是以觀照的功夫,理智克服著你的妄心,不動心,功夫用久了,自然而然接觸一切境界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就智慧現前。諸位要曉得,不動心與真心相應,真心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全是妄心。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但是很多人對於修行的方式方法又有不同的看法了,有的人主張學佛讓心念清淨,而有的人則提倡修道養生,而有的人則喜歡儒家經典,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徒也是各執一詞,例如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等。各種聲音不絕於耳,甚至上網查下資料也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反正都說自己的好唄。那今天咱們就大體看看它們的特點,以供大家做選擇。
  • 丈夫家暴,和尚叫好;丈夫滅妻,和尚遞刀 結果夫妻倆卻雙雙開悟
    丈夫家暴,和尚叫好;丈夫滅妻,和尚遞刀 結果夫妻倆卻雙雙開悟 | 文 青衫文齋俗話說「前世不欠,今世不見」,夫妻一場總是因果相遞、緣分使然。因此,夫妻相處也如修行,一切還是要講究隨緣的。隨緣不是讓你在夫妻關係上得過且過,而是要善於積極把握好這段緣分,以圓其實種種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