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天下學佛之人如恆河沙數,為什麼能成佛的卻很少?

2021-01-10 梅山易學

作為世界上信眾最多的宗教之一,佛教從古至今,都有著蔚為壯觀的信眾與擁躉,可以稱得上是傲立於世而難尋敵手,天下學佛之人用一句恆河沙數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

學佛學佛,學到最後,所有的學佛之人都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涅槃聖果的,因為那便意味著,從此之後可以徹底的擺脫生死輪迴的流轉,而跳出這流滅無明的苦海,入於清淨涅槃的彼岸花開,從此無相無著而做一個無位真人,永享極樂。

理想雖然很好,但是現實卻很骨感,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學佛之人跋涉在成佛的道路之上,但是到了最後,可以獲得徹底究竟圓滿解脫的成佛作祖之人,卻是屈指可數的很少幾個人,從古至今,用一句廖若星辰來形容,還是蠻合適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天下學佛的人如恆河沙數之多,而最終成佛作祖之人卻是少到廖若星辰之少的窘境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出在學佛之人自己的身上,雖然外部環境有時候不盡如人意,但是如果自心的定力足夠的話,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不足以影響到自己的成佛作祖之心的,所以最終決定自己成就的,還是自己的心態。

愚意以為,學佛一輩子,都不能有所成就之人,大概以犯了以下幾條為要:

一,是雖然身在空門,但是心卻在紅塵之中,紅塵以爭名奪利為要,七情六慾無休,有些人雖然身在空門,披一襲袈裟,掛一頂高僧大德的帽子,卻是不舍紅塵氣息,整日裡在迎來送往,蠅營狗苟,將佛門清淨之地,變成了一個結交權貴的跳板,有些人藉此時機而達成了憑藉正常途往而無法達至的目標。

二,是喜歡銅臭之味,身在空門,受天下信眾供養,於世人追逐的銅臭,本來應該徹底見棄才是,錢財千萬,於成佛作祖有何意義,反而會因此生出貪著之心,有妨自己的修行之道,按理而言,錢財本是修佛者的身外之物,應該不生貪著之心才是。

但是在現實中的學佛修行之人而言,有些身在空門之人,不但愛此銅臭之味,而且比一般人更甚一籌,信眾入山先買門票,因為此山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信眾入寺之後,拜佛請香可以用錢來爭拜頭柱香,功德箱如開口獸,只恨少來不恨多,一旦給得少,還嫌棄你拜佛不心誠。

掏空口袋之後,還有人向你推薦佛像經書等各色物品,甚或是問你氣色不佳,要不要求一個轉運之大法,總之,一入寺門,便是千方百計掏你的錢包,當你落荒而逃之際,這些身處佛門的學佛之人便將這些錢財用來出借,以求得高額之利息。

三,是整日裡空口念佛,卻不當真,學佛之道,貴在心誠,有些學佛之人,雖然身處空門,卻是如孫悟空一般的心猿意馬,雖然也能唱得佛言,念得秘咒,解得佛意,卻就是不能踏踏實實的沉下心來,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佛子。

卻總是喜歡非此及彼的生出許多妄心來,給一條本來光明的學佛之道蒙上許多的陰影,最終終於因為這妄心而誤入岐途,無法獲得應有的成佛作祖之成就,所以,如有妄心之人,便不應該去入佛門,不但誤了自己的一生,也給佛門增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安安心心的做一個紅塵歲月的守夜者,不是也很好嗎?

四,是只知以經解經,不能實修,雖有心得,卻也只是如尋常的文人一般尋章摘句,反成笑柄。

學佛而不能獲得成就的原因尚多,無法一一例舉,「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乃是佛門之大戒,縱觀千年以來的佛教徒,大凡有所成就之人,都無不是在此十字上狠下苦功,以求將自己的心性打磨得澄澈清明,使自己與佛祖的教誨相印合而逐步的達至與佛印心的境地。

那些汲汲於世俗營生之人,雖然身處空門,也只是一些披著袈裟的重名重利之人而已,想要獲得最終的涅槃成就,就只能是鏡花水月的一場夢幻空華了,所以從古至今,學佛者雖多,但是有成就之人卻很少,不知大家以為然否?

相關焦點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雖然說「自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卻也不是每個自己未度的人都適合菩薩發心先行度人。沒能悟得「成佛法門,於中修行得無疑惑」的未度之人先行說法度人,卻往往會把佛陀留下的佛法解說成「如恆河沙數的邪師說法」。那麼怎麼理解「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呢?「去佛漸遠」是一個動態過程,並不單指當下的末法時期,在佛入涅槃之後,對佛法的解讀就有了不圓滿的邪師偏見、邪師偏解。
  • 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佛法要解脫了這些見解,才得大般若智慧成就,所以文殊師利說,它們是成佛的種子。「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維摩居士問:你這麼講,要怎麼解釋呢?無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涅槃就是無為之道。文殊師利回答,假使是已經得了道的人,就沒有什麼好談了,談不上要發心,要大徹大悟了。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學佛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無人可以推翻
    學佛後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已經講的清清楚楚,而且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推翻佛的理論【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唯願大慈悲,共垂哀攝受。【略解】我是50歲開始學佛的,在學佛之前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有許多哲學問題,唯物主義實在無法回答,唯心主義也無法回答,一直困擾著我。儒家與道家解決了我部分困惑,關鍵問題還是無法解決。比如,人生只有一次嗎?人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宇宙的真相是什麼?生而為人,這些人生與宇宙的真相都不知道,稀裡糊塗的就走完人生太可惜了。
  • 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 學佛,無所畏怖!
    我們知道,佛陀弟子無數,能稱「第一」者亦有不少。比如尊者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多聞第一」等等。其中有一位叫那伽波羅的尊者,聽過的人很少。到底什麼鬼能讓佛畏怖?《雜阿含經》中記載了如是一則故事:如是聞,一時,佛在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摩揭陀國鳩摩羅山弘法。許多人不清楚鳩摩羅山的特殊性,七葉君簡略一說。據《溼婆往世書》記載,鳩摩羅是溼婆與雪山女神之子。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他們的子孫並未殺我國人,為什麼國人這麼痛恨他們呢?這也是承負,祖先造惡,殃及後人。還有更大的承負,比如天地自然的承負。像這次全球性的瘟疫,多地的重大疫情都是因為海鮮引起的。如果說這是吃海鮮而引起的報應,那麼,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吃過海鮮,勤懇善良,他也照樣成為了受害者。收入、行程都受到了影響,甚至有的人因此喪命。你能說這是他吃海鮮的報應嗎?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我們不能覺悟,就是因為「妄想、執著,這是我們不能覺悟的病根所在。妄想、執著是一切迷惑、煩惱的根源,妄想、執著去掉一點,我們就自在一點,覺悟一點。什麼時候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了,我們的佛性就重新恢復了。
  • 輕鬆學佛:成佛的第一步,如何找到真的善知識
    之前我們已經分享過,真正的學佛只有兩步,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夠帶領自己成佛的師父,第二步只需要聽話就可以成就了。那麼如何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師父呢?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輕鬆學佛,就需要學習竅門和妙招。這裡沒有心靈雞湯,有的都是修行乾貨。實例解析、經驗共享。
  • 佛法的驅魔闢邪寶典:構建御魔防火牆!
    」另外,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最重要的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 夢境能預示一個人的因果,佛陀千年前已經說過,怎麼用佛法解夢?
    學佛人都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煩惱的婆娑世界,夢境也是我們心性的一種心理暗示,是我們無名煩惱的另一種方式表達,它所能預示的只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種表象,用佛法來講就是另一種「相」。一、我們都會做什麼「相」的夢境?
  • 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述不一樣的佛法故事。傳說悉達多太子捨棄了王位,毅然決然的出家修行。 但是他的修行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幾度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線上。覺悟的人就能稱之為佛陀,也就是說悉達多太子就是在這一刻成佛的。 成佛是一種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境界,並且不是死後才能達到的,這是許多人對於成佛的誤解。佛陀告訴我們,只要證悟了「緣起」,不管他是誰,都是佛陀。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
    老陽按:要以禪宗而論,成佛就在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佛,這可不是說說,佛和魔往往就在一念之中,讓我們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對此的開示。【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 智慧法語:釋迦牟尼成佛後為何不願廣說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可言傳(圖片來源:資料圖) 《妙法蓮華經》「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翻譯】算了,舍利弗,不必再說了。為什呢?因為,如來世尊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只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才能窮究盡底,領悟諸佛法實相非實非虛,無相而不相的微妙理趣。而諸法實相則是從諸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幾個方面來把握的。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結合《金剛經》後邊的經文,這個心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通俗地講,就是成佛的心。當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心是世俗諦菩提心。什麼是「清淨」?佛教說清淨,對應的那個詞叫「染汙」或「雜染」。那什麼是清淨、不染汙?基於空性而發的菩提心,就是清淨的心。所以生清淨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大菩薩們應該怎麼樣生起菩提心呢?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自從魏晉時期從印度傳過來後,已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多年,其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佛學愛好者也如過江之鯽,踴躍不絕。但是人一多,旁門左道也就多了起來,因為佛門典籍中一些隱晦難懂的句子,許多人理解會出現偏差,使佛門正法中非有識之人不能分辨。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