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信眾最多的宗教之一,佛教從古至今,都有著蔚為壯觀的信眾與擁躉,可以稱得上是傲立於世而難尋敵手,天下學佛之人用一句恆河沙數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
學佛學佛,學到最後,所有的學佛之人都無不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涅槃聖果的,因為那便意味著,從此之後可以徹底的擺脫生死輪迴的流轉,而跳出這流滅無明的苦海,入於清淨涅槃的彼岸花開,從此無相無著而做一個無位真人,永享極樂。
理想雖然很好,但是現實卻很骨感,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學佛之人跋涉在成佛的道路之上,但是到了最後,可以獲得徹底究竟圓滿解脫的成佛作祖之人,卻是屈指可數的很少幾個人,從古至今,用一句廖若星辰來形容,還是蠻合適的。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天下學佛的人如恆河沙數之多,而最終成佛作祖之人卻是少到廖若星辰之少的窘境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出在學佛之人自己的身上,雖然外部環境有時候不盡如人意,但是如果自心的定力足夠的話,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不足以影響到自己的成佛作祖之心的,所以最終決定自己成就的,還是自己的心態。
愚意以為,學佛一輩子,都不能有所成就之人,大概以犯了以下幾條為要:
一,是雖然身在空門,但是心卻在紅塵之中,紅塵以爭名奪利為要,七情六慾無休,有些人雖然身在空門,披一襲袈裟,掛一頂高僧大德的帽子,卻是不舍紅塵氣息,整日裡在迎來送往,蠅營狗苟,將佛門清淨之地,變成了一個結交權貴的跳板,有些人藉此時機而達成了憑藉正常途往而無法達至的目標。
二,是喜歡銅臭之味,身在空門,受天下信眾供養,於世人追逐的銅臭,本來應該徹底見棄才是,錢財千萬,於成佛作祖有何意義,反而會因此生出貪著之心,有妨自己的修行之道,按理而言,錢財本是修佛者的身外之物,應該不生貪著之心才是。
但是在現實中的學佛修行之人而言,有些身在空門之人,不但愛此銅臭之味,而且比一般人更甚一籌,信眾入山先買門票,因為此山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信眾入寺之後,拜佛請香可以用錢來爭拜頭柱香,功德箱如開口獸,只恨少來不恨多,一旦給得少,還嫌棄你拜佛不心誠。
掏空口袋之後,還有人向你推薦佛像經書等各色物品,甚或是問你氣色不佳,要不要求一個轉運之大法,總之,一入寺門,便是千方百計掏你的錢包,當你落荒而逃之際,這些身處佛門的學佛之人便將這些錢財用來出借,以求得高額之利息。
三,是整日裡空口念佛,卻不當真,學佛之道,貴在心誠,有些學佛之人,雖然身處空門,卻是如孫悟空一般的心猿意馬,雖然也能唱得佛言,念得秘咒,解得佛意,卻就是不能踏踏實實的沉下心來,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佛子。
卻總是喜歡非此及彼的生出許多妄心來,給一條本來光明的學佛之道蒙上許多的陰影,最終終於因為這妄心而誤入岐途,無法獲得應有的成佛作祖之成就,所以,如有妄心之人,便不應該去入佛門,不但誤了自己的一生,也給佛門增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安安心心的做一個紅塵歲月的守夜者,不是也很好嗎?
四,是只知以經解經,不能實修,雖有心得,卻也只是如尋常的文人一般尋章摘句,反成笑柄。
學佛而不能獲得成就的原因尚多,無法一一例舉,「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乃是佛門之大戒,縱觀千年以來的佛教徒,大凡有所成就之人,都無不是在此十字上狠下苦功,以求將自己的心性打磨得澄澈清明,使自己與佛祖的教誨相印合而逐步的達至與佛印心的境地。
那些汲汲於世俗營生之人,雖然身處空門,也只是一些披著袈裟的重名重利之人而已,想要獲得最終的涅槃成就,就只能是鏡花水月的一場夢幻空華了,所以從古至今,學佛者雖多,但是有成就之人卻很少,不知大家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