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2020-12-05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世界裡,有一個概念非常是重要,那就是「正法眼藏」。為什麼說它重要呢?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

佛像

那麼,什麼是「正法眼藏」呢?道家裡有一個概念非常相似,叫真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稱為真人,沒有得道的統稱為假人。在佛家裡也一樣,只有覺悟成佛的人才具有「正法眼藏」,也只有到這個境界,看到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否則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虛幻的。

要理解「正法眼藏」這4個字,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正法」?

所謂的「正法」,在佛教裡是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所傳的佛法,而不是外道的其它法,更不是旁門左道。

「眼」,喻指能看到的一切,也就是世間萬物。佛教裡有五眼之說,所謂的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這五種不同的「眼」,但這五種「眼」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依照修行的層次來不斷升級,其本質就是修行之人修行佛法的五種層次。

最低層次的是「肉眼」,也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眼,看到的事物受到遠近、明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也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我們普通人都是這個層次,因此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是「天眼」,這個層次能夠通達萬物,不再受到遠近、明暗,甚至中間被阻擋都不受影響,這是天眼的層次。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開「開眼」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是「慧眼」,「慧」是智慧,是緣覺乘和聲聞乘的境界,在佛教中這兩個稱作「中佛」。「緣覺」和「聲聞」指是在無佛之世,通過體悟萬物「無常」的道理,就可以自己開悟,而不是通過聽聞佛法開悟的。這就是「慧眼」

第四種是「法眼」,就是菩薩,修行到這個層次就是菩提了,但這個境界還是有局限性的,這個局限性就是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

第五也是最高的層次,稱為「佛眼」。這個層面是所有學佛之的追求的最高目標,因為這個「佛眼」是能夠觀照一切,通達一切。可以看到時間起源或者輪迴的軌跡,也就是說可以跳出輪迴,解脫生死 。

所謂的「藏」,在佛教裡是指的是萬有,也包括萬有的意思。也就是說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甚至虛空也包含在內。

因此,「正法眼藏」也就是佛的境界,所謂的傳法,其實就是讓得法之人也達到「佛所悟到的境界」。這個「正法眼藏」最初是在靈山法會上,佛陀傳給迦葉祖師的。當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個微笑應該是會心一笑之意,因為佛還沒有說法,他就是已知道佛所說的法了,這就是以心傳心,所以,佛祖就把這個「正眼法藏」傳給他了。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國企改革「三個有利於」的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7月中旬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期間,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深刻論述,提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三個有利於」的衡量標準,首次為國企改革確立了價值判斷標準,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國企改革怎麼改?在什麼地方改?改革的重點在哪裡?
  • 弄懂這幾個概念,對電路理解才會更加深入
    可加性:這個更容易理解,如果輸入x(t1)對應輸出為y(t1),輸入x(t2)對應輸出為y(t2),那麼當輸入為x(t1+t2)時,如果輸出為y(t1)+y(t2),則稱為具有可加性。根據上面的兩個條件,所以判斷出y=kx+b的這個系統是非線性的系統,即使它是一條直線。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我們來地球的唯一任務就是修行,那麼,到底該如何修行?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在修行,也經常有朋友問我到底是怎麼修行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修行的心得體會。其實,人間的一切都是修行。吃喝拉撒睡等一切事物中,都蘊含著宇宙大道和真理。修行,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也沒有離你很遙遠,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想得過於神秘。
  • 如何弄懂物理概念(定義)——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時常聽到老師說要弄懂概念,但是怎樣才算弄懂概念了呢?你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弄懂概念的來源概念的來源有多種途徑,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由兩種途徑學習得到:老師利用現象歸納和利用課本實驗得出。利用現象歸納時,要注意觀察和思考老師列舉的現象,看老師是如何從不同現象中,找出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些共同特徵就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弄懂了這整個過程,該概念基本就掌握了。
  •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八關齋戒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問:《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句話怎麼理解難道在這個世間受個八關齋戒、參加一次晝夜念佛,就超過了在極樂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答:對佛所說的任何語言,你首先不要去產生懷疑。首先是要信——以信心接受下來,佛說的任何的話絕對是真理。那這句話,你表示懷疑,是你站在一個凡夫的立場、知見和價值觀去談,佛是站在一個法界的、清淨的、大圓鏡智所觀照的立場去談,這種境界、立場都不一樣。 那這句話,還確實是講得非常到位。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但修上幾年之後,懂了一些佛法,知道了一些善惡標準,或懂得了一些戒規。但由於尚未開悟,分別心沒有減,卻把分別心用在了學佛上。一切按照自己所理解的程度,加上分別心,則產生了更大更多的分別。自己在執著修善的同時,眼睛看到社會、家庭、別人都在作惡。
  • 如何理解重心平穩原則,什麼是字的重心?
    如何理解重心平穩原則字的結構布勢規律可歸納總結為:橫平豎直、重心平穩、疏密勻稱、比例適當,主筆突出等等。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重心平穩原則。什麼是字的重心呢?重心對於漢字來說就是一個字中力量集中之處。在視覺上感受的是整個字體的支撐點,也就是對整個字起到穩定作用的地方。一般來說,漢字的重心處在漢字的豎中線上。
  • 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這類人在外的行為上跟常人一樣,都過著家庭式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基本上看不出來。在家居士雖不常見,但也很多,第三類是專家學者或佛學愛好者,這類人大多都是著書立說,聲名遠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
  • 萬卷經書,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不多
    ,悟得了「空」的話,就可以覺悟成佛了,我們也知道大乖經典浩如瀚海,何止萬卷,就算是花一輩子的時間,也未必讀得完,就算是有幸讀完,也未必能真正的理解這個「空」字,更別說「證悟」了。那麼,萬卷佛經,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呢?其實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並不多。一、萬卷經書,並不是指萬卷佛經,而是萬卷佛教經典。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浩如瀚海,通常指的佛教的各種經典,而不是佛經。
  • 《人生處處是修行》:修行的本質,是降伏自己的心魔
    以上這些問題,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也許可以給出答案。這是一部讓我們內心滋生力量的能量之書,作者用自己真實的經歷講述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他認為每一處都是修行的道場,關鍵是做自己的觀察者,放下對煩惱、痛苦的執念。作者鬼腳七曾在阿里工作九年,一路從基層做到了高管。辭職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他創辦的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
  • 「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從「性」的造字我們就可以看出,性字的真義就是「覺悟」。那什麼又是「覺悟」呢?簡單的講,從迷惑中醒來就是覺悟,它具體表現為人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也決定著三觀的正確與否。可以說生命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而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覺悟的過程。
  • 師父,我想修行該怎麼入門呢?
    勿空:師父,我想修行,該從哪裡入門呢?無師:觀修無常!勿空:什麼是無常呢?無師:無常就是:一切事物都不是恆久不變的,都處在變化當中,有他的產生、延續、變化、消失的過程,對你面臨的問題,這樣去思考,就是修行的入門功課了。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而以「名利」的因心研究佛法,其所得之知見,充其量不過是屬於「佛學」的凡夫世智辨聰而已,不要引生大邪見就很幸運了,如何還能期望這類的研究能夠與佛法的正見解脫相應呢? 其次,會不會被誤以為學術研究就是一種修行,一種表現佛法應有的方式?
  • 上輩子是修行人,這輩子怎麼修行?有仙緣的幾個特徵!
    再如,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茅君十八歲入恆山學道,積二十年,道成而歸,父母尚存,見之怒曰:「為子不孝,不親供養而尋逐妖妄,流走四方。」舉杖欲擊之。君跪謝曰:「某受天命,應當得道……這位是三茅真君中的大茅君。「某受天命,應當得道」。話說得更直白了。《金蓮正宗記》:(道者)遂索毫楮書秘語五篇,使之詳讀。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真正拉開高中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0個字!高中班主任提醒
    在高中學習道路上,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智商只起到一小部分影響作用,剩下的大部分則是由下文中的10個字決定的。人在高中,學習壓力越大,就越想「找點時間,找點空閒」來嘗嘗闊別已久的「誘惑滋味」。你是不是曾經在自己的日記本裡寫下這樣的話:親愛的,你再頹廢下去就完蛋了。從今天起,做一個勤奮的人。
  • 念誦「阿彌陀佛」名號,牢記這2個字,功德更圓滿!
    提起「阿彌陀佛」四個大字,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阿彌陀佛似乎是佛教的象徵,我們在寺院的各個角落都能尋找到這句佛號的蹤影,僧眾也常常嘴裡不停地念它,然而「阿彌陀佛」究竟是誰?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如何念誦才能功不唐捐?本篇文章小編就來為大家簡單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