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講「空」、講「無」、講「虛幻」,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並不只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算是「無為法」也一樣,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

既然是幻象,那就是「虛幻」、是「無」、是「空」,也就是說,「空」是佛教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換句話說,一個修行之人,悟得了「空」的話,就可以覺悟成佛了,我們也知道大乖經典浩如瀚海,何止萬卷,就算是花一輩子的時間,也未必讀得完,就算是有幸讀完,也未必能真正的理解這個「空」字,更別說「證悟」了。
那麼,萬卷佛經,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呢?其實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一、萬卷經書,並不是指萬卷佛經,而是萬卷佛教經典。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浩如瀚海,通常指的佛教的各種經典,而不是佛經。
因為能被稱為佛經的經典並不多,在佛教之中,只有佛親講佛法的經書才能被冠之以佛經二字,如《金剛經》《圓覺經》《心經》等為數不多的經典可以稱為佛經。在中國佛教裡,也只有《壇經》勉強可以列入佛經的範圍。
其它的經典,大多是佛的弟子或後世祖師的的作品,這其中還有很多屬於注釋類的內容。
二、萬卷經書,所探討的並不全是「空」這概念。佛經的內容重點是記錄佛生前的言行和佛住世時所講解的修行法門,並不全是探討「空」這一概念。
佛教經典之所以多,是因為世間有數不盡的眾生,而眾生的根器也各不相同,所適用的法門也各不相同,而佛為了方便眾生的修行,以至於傳法幾十年,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佛的弟子將其匯集成經,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佛教,再加上弟子們的著作和註解,才給人浩如瀚海的感覺。
因此,如此多的經典,並不是為了注「空」、解「空」而存在。
三、「空」這一概念,雖然只是一個字,但並非是文學能夠詮釋。也就是說,「空」這一概念所表達的內涵早已超出了文字的範圍,或者說,再多的文字,再多的經典也不足以完全表達「空」所特有的全部內容。
因為文字的本身就具有一定局限性,而「空」的屬性所賦予的卻是無限的內涵,因此,用有限的文字來表達無限的內容,是不可能表達完整的,因此,這些經典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
四、佛經所記錄的是「悟空」的法門,而不是對「空」這一概的探討。
上文也說,佛經的記錄是修行的法門,這個法門至多也只能算是「悟空」的法門。而「悟空」的法門跟「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佛教雖然講「空」,但並不完全是講「空」,佛教經典也是一樣,雖然有探討「空」的內容,但並不是全部探討「空」,因此,佛教經典的數量,跟佛教之中所說的「空」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也就是說,「悟空」這一法門只是佛教的修行法門之一,並非全部。說到這裡,忽然想想的某位祖師曾講過的一句話:「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頓感親切,確實在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之中,迷時萬卷多,真懂的話,半句話或半個字就已足矣,不懂的話,讀萬卷又有何用呢?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