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所奉的經書,包羅甚廣,《道藏》內不僅包括有道教的經戒、科儀、符圖、煉養等類的經書,也包括有道家哲學及有關的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家書籍,數量很龐大。
《抱樸子·內篇·釋滯》中說:「道書之出於黃老者蓋少許耳,率多後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見而滋長,遂至篇卷至於山積。」可見在晉時道教經書便已很多了。《抱樸子·遐覽》記載的道教經典圖符共有一千二百餘卷。
以後道教經書一天比一天增加,《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唐代是道教最盛時期,唐玄宗特別信道教,收集古今道書,飭令諸臣編成《道藏》,分為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經十部、洞玄經十二部、洞神經十二部,共計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日五千七百卷)。這是道史上的第一部《道藏》,因成藏於開元間,遂名為《開元道藏》。後經五代之亂,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
宋真宗祥符年間,張君房收集《開元道藏》殘本和別出的道教經書,編纂成了我國道教史上第二部《道藏》,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用千字文編號,始於「天」字,終於「宮」字,故名為《天宮道藏》。宋以後,《道藏》所收容的經書數量逐漸增加,在《天宮道藏》之後一百年,有宋徽宗時的《萬壽道藏》五千四百八十一卷。
南宋高宗時,鄭樵《通志·藝文略》,就道書性質分為二十五類:(1)老子、(2)莊子、(3)諸子、(4)陰符經、(5)黃庭經、(6)參同契、(7)目錄、(8)傳、(9)記、(10)論、(11)書、(12)經、(13)科儀、(14)符、(15)吐納、(16)胎、(17)內視、(18)導引、(19)辟穀、(20)內丹、(21)外丹、(22)金石藥、(23)服餌、(24)房中、(25)修養。但其總數只有三千七百○六卷,比較《道藏》遺漏甚多。
清嘉慶年間,蔣元庭又編《道藏輯要》,共二百六十八冊以上就是道教現存的經書。此外散行的道書還不少,名目繁多,未能悉舉。
1960年,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曾整理《道藏》目錄,將全部《道藏》經書分為十四類:(1)道學類,如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淮南子、關尹子等;(2)道通類,如鬻子、鶡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墨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揚子太玄、邵子皇極經世、抱樸子外篇等;
(3) 道功類,如吐納、導引、存想、辟穀服氣、胎息、養性、接命、內丹、抱樸子內篇等;(4)道術類,如藥餌服食,金石爐火、神丹黃白等;(5)道濟類,如素問、靈樞難經、葛洪肘後方、孫思邈千金方、本草圖經衍義等;(6)道餘類,如黃帝宅經、龍首經、金匱玉衡經、玄女經、白猿經、遁甲六壬、星曆、佔卜等;
(7)道總類,如雲笈七籤、無上秘要等;(8)道史類,如列傳、年譜、通鑑、山志等;(9)道集類,如各家詩文專集;(10)道教類,如正一、全真兩派專講道教諸書及陶弘景的《真誥》等;(11)道經類,如元始、靈寶、太上諸經;(12)道戒類,如專講戒律諸經書;(13)道法類,如道法會元、靈寶大法、三天秘範等;(14)道儀類,如道門科範、濟度金書、靈寶玉鑑、贊、頌、表、懺、儀等。
道教經書雖多,但一般道士都只念誦《玉皇經》、《清靜經》、《三官經》等,文化高一點的道士才奉習《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以及《悟真篇》、《坐忘論》、《參同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