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從創立之初一直延續到現當代,給中國人乃至周邊國家的文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
——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道藏——《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因為內容、屬地、年代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版本,在此我們將它們一併收入其中,逐一進行介紹。
◎《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從唐朝初年開始編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劉宋時,陸修靜廣集道書,編寫《三洞經書目錄》,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經書目錄。至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下令搜訪天下道經,彙編成《一切道經》,即《開元道藏》,共收入道書五千三百卷。北宋真宗時,張君房奉命主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稱作《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卷。上述道藏現均亡佚。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五千三百零五卷。
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敦煌道藏》
二十世紀初道士王圓籙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批古代經典文書抄本。其中道教遺書抄本約有五百餘件,其抄寫時期在南北朝後期至唐朝中期約二百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一百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敦煌道經的發現,不僅彌補現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為研究河西地區的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敦煌遺書一經出現,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日本學者大淵忍爾1978年出版《敦煌道經目錄》,該書著錄敦煌道經抄本約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淵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經圖錄篇》,刊載全部敦煌道經的影印圖版。1999年中國李德範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將敦煌出土遺書中的五百餘件敦煌道教文獻整理彙編,集成五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