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
《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經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92枚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將、五嶽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
《靈寶經》是由葛氏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三卷收錄於《道藏》中,內容為養生求仙,上卷為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為服食草木藥方,下卷為佩戴或吞服的符籙以及成仙之法。 以五行思想為基礎,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東晉靈寶諸經共同的特點。靈寶派的兩個顯著特點是:注重齋戒科教,勸善度人。
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科教,它注重齋儀,同時又受到上清派的影響,也講思神、誦經,對金丹、房中之術甚為輕視。從其重視符籙科教方面來看,它比上清派更接近於舊天師道,故甚至有認為《靈寶經》系由張陵所造者。但實際上它和舊天師道那種搞畫符念咒,以「驅鬼降魔」「祈福禳災」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 同時在修持方法上也比上清派更簡便易行,故能適合中上層人士的需求,發展很快。
上清派的開創人物魏華存、楊羲、許謐等,均系高門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封建統治的上層人物有著密切的聯繫,屬於士族知識分子,有的本身即是封建王朝的官吏。但東晉司馬氏政權對江南士族始終抱有戒心,甚至持歧視態度,因此這些信奉道教的世族子弟在政治上並不得意,於是他們便以老莊為精神寄託,並由此而信奉道教。
他們憑藉自己的文化,按自己的意志和愛好,對原來的舊天師道進行改造,使之適應士族貴族的需要。他們製造了《上清經》等許多經典。 在這些經典中,已經完全排除了早期道書中反映農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的思想,在修煉方法上強調存思之法,著重個人修煉,因而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樂於接受和讚賞,這是他們不斷壯大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上清經》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即茅山上清派。山中宰相陶弘景成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現存的《上清經》中,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景、踏罡步鬥、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讚、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道術,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