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著名高道,道教靈寶派祖師:葛玄

2020-12-05 桃子有事說

葛玄(164年-244年),漢族,吳丹陽郡句容縣都鄉吉陽裡(今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人,祖籍山東琅琊(郡治: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三國著名高道,道教靈寶派祖師。字孝先,號仙翁,被尊稱為「葛天師」。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為漢下邳僮侯葛艾後裔,祖葛矩,安平太守,黃門郎;從祖葛彌,豫章第五郡太守。父葛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陰令,散騎常侍,大尚書。隨左慈學道,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曾採藥海山,吳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喜好遨遊山川,去過括蒼山、南嶽山、羅浮山。編撰《靈寶經誥》,精研上清、靈寶等道家真經,並囑弟子世世籙傳。

《送葛玄素住持普福宮》

元朝詩人王逢

海虞山色秀屏開,紫氣丹光湧玉臺。父老舊瞻雙鳳下,神仙今跨五羊來。綠林烽火沉虛璧,蔓草春風轉上臺。聞有子規棲未穩,長松宜傍井邊栽。

葛玄,字孝先,丹陽句容人。按後世仙傳的記載,其生卒年約為公元164—244年。他是葛洪的從祖,晉宋古靈寶經主要參與造作者象徵性開創人物。宋元以降人所寫有關葛玄的仙傳,層累匯聚了很多時代和來源不同的傳說故事,在此不論。就較早期的材料而言,其事跡一方面見於《神仙傳·葛玄》,其中將葛玄描述為一個師從左慈修習《九丹金液仙經》,常服餌術,長於治病,行符敕鬼,善於神變,最終屍解的術士①。但這個傳記很可能不是出自葛洪的原本《神仙傳》。另一方面,在現存零星的六朝地誌材料中,還有很多江南地方傳說,將葛玄描繪為一個煉丹成仙、白日飛升的仙人,很多地方都傳有其煉丹飛升之處。黎志添先生認為:在三、四世紀的江南地方傳說中,葛玄具有地方仙人崇拜和方士傳說兩種不同的形象和背景;5世紀古靈寶經對葛仙公的塑造,明顯摒棄了葛玄這兩種既有的形象,顯示道教仙真並不是延續地方神異的文化英雄傳說,而是要改變原有的地方性格,建立起具有宇宙普遍性的神格。②這一結論當然是很有啟發性的。但我認為,仙傳所載的葛玄神異幻化之術,固然是方術,而煉丹飛升,自秦漢以來也是方士之流追求的目標。所以,本文將葛玄行符神變和煉丹飛升這兩種形象,都統歸為葛玄的方士形象。只不過道家仙傳認為葛玄是屍解仙去,而民間流傳葛玄是煉丹成仙。因此,在靈寶經出現之前,葛玄是一個江南地方性的善於神變、煉丹飛升的方士。至於葛玄的「仙公」之號,在《神仙傳》中還未見到。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中已稱葛玄為「餘從祖仙公」。①但這時的「仙公」應該只是對號稱成仙的葛玄的尊稱,並不是「太極葛仙公」的簡稱。在葛洪的時代,對仙界太極宮的建構還不完善,帶有「太極」稱謂的仙境和仙職,是要在上清經造作之後才變得普遍起來。如神冢淑子氏在考察古靈寶經中的葛仙公形象時,就曾指出傳授葛玄經法的「太極真人」和「太上玄一真人」這樣的稱呼,明顯來自上清經的影響,②反映靈寶經和上清經關係密切的一面。但上清經和靈寶經畢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所以6世紀中葉的陶弘景,出於上清經派的立場,對葛氏道和仙公系靈寶經力捧的葛玄仙公地位提出質疑。《真誥》卷一二《稽神樞》第二云:

問葛玄。玄善於變化,而拙於用身。今正得不死而已,非仙人也。初在長山,近入蓋竹,亦能乘虎使鬼,無所不至,但幾於未得受職耳。……葛玄字孝先,是抱樸從祖,即鄭思遠之師也。少入山得仙,時人成莫測所在。傳言東海中仙人寄書,呼為仙公,故抱樸亦同然之。長史所以有問,今答如此,便是地仙耳。《靈寶》所云太極左仙公,於斯妄乎!⑧

「問葛玄」云云,是指公元4世紀60年代上清經誥始出之際,長史許謐專門向仙真詢問葛玄的情況,得到的回答是,葛玄只得不死,還未成仙,更沒有在仙界受職。自「葛玄字孝先」以下,都是出自陶弘景的按語,可見他對葛玄成為仙公之說是十分不屑的,認為葛玄最多就達到地仙的級別。所謂「傳言,東海中仙人寄書呼為仙公」,此傳說的原型,最早見於《神仙傳》。本來是一個在「中國」(北方中原)民間祠祀的「廟神」遣人給葛玄送書信,只有葛玄本人才能打開。《神仙傳》並沒有涉及書題上有無葛仙公的名字。①但後世的葛玄仙傳則說此書信是廟神或東華小童君差人從海上送達,並且標明是給「太極左宮仙人」的,因此葛玄才被稱為太極左仙公。②

陶弘景在《吳太極左仙葛公之碑》中專門辨明此事:

於時有人,飄海隨風,渺漭無垠,忽值神島,見人授書一函,題日「寄葛公」,令歸吳達之。由是舉代(世)翕然,號為仙公。故抱樸著書,亦云餘從祖仙公。③

陶弘景承認有海上來書之事,但卻只說書題為「寄葛公」,非「仙公」;將葛玄尊為仙公,是無知世人訛傳所致。陶弘景之所以對葛玄是否位列仙公這樣介意,主要是因為葛玄原本是一個漢晉傳統下的方士,他的那套修道方法和理論,包括靈寶經中塑造的葛玄藉以成道的方式,在上清經派的眼中都是屬於低等級、過時的道術。把這樣一個人物捧為太極左仙公,上清經派自然是不甘心的。

不論上清派是否認同,葛玄在早期靈寶經中的地位都是無可動搖的。由於靈寶經在東晉末年被葛巢甫造作出來後,曾經「風教大行」,所以葛仙公的形象可以說一度也是頗為深入人心的。葛仙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夠確立起來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葛氏道和靈寶經的作者,對葛玄的仙公形象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改變,使其成為當時修道成仙,並能夠位列上仙的一個代表人物,具有典範作用。

所謂「上仙」,是當時仙道理論中成仙的三個不同等級中的最高一級。④屬於仙公所傳系統的《太上洞玄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中有一段佚文,見引於《大道通玄要》:

道言:修行得上仙者,飛升虛空,體合無形,長與道同。永無劫數之劫也。七祖生天堂,上仙白日升天。有居上宮,封於名山,亦上仙之次也。中仙者,空中結宮室,或居崑崙、蓬萊、鐘山。下仙者,常棲諸名山洞宮,綜領三界鬼神,地上生死之事。下仙有功積劫,亦當上補天仙。若其但壽百千萬歲,故死者謂延壽之道,不得名仙也。①

上仙的境界是與道相合,超越劫運輪迴,而且可以白日飛升,飛升的去處是玄都、玉京這樣的天上最高仙宮仙府;而中仙則只居於半空中的仙宮仙室和人間的仙山;下仙只在地上的名山洞宮中棲居。下仙是成仙中最低的一級,可以積累功德而上補天仙,但下仙中更多的都只是得延壽之道而已。上清派人認為葛玄最終只修得地仙,但葛氏道造作的靈寶經則認為葛玄成為太極左仙公,太極宮是天上的仙宮,意味著葛玄得獲位列上仙的資格。簡言之,古靈寶經把葛仙公塑造為一個經由人間修道活動而得以成功位列高級仙階的典範。這是古靈寶經對三四世紀原有的葛玄傳說的一種改造利用,當然會加入新時代的新觀念 。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後,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布天下。魏晉時期,由於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制,五鬥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但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與張道陵的天師道與陶弘景的上清派相比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靈寶派。

所謂「葛氏道流派」辨析

甚麼是「葛氏道」?按小林正美的說法是:葛氏道始於三國吳的左慈,左慈以後,是葛玄、鄭隱、葛洪、葛望、葛巢甫等,代代以葛氏一族為中心繼承的道流……到劉宋末,葛氏道似就消失了。4

小林正美所謂「道流」,就是中國研究者通常所謂「道派」。他說:

六朝時代江南存在著天師道、葛氏道和上清派三大道流。這裡所說的道流,是指共同尊尚特定的道典、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共同實踐特定仙術的人派別和這些人的思想系脈。5但是,用小林自己歸納的道流標準來衡量,所謂葛氏道並不符合。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辨析。

其一,被小林舉為葛氏道傳人的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在尊尚道典方面,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至於葛望,實無可用資料,不在討論之列)。

眾所周知,《抱樸子》最推崇金丹術。左慈(字元放)、葛玄(字孝先)最尊尚的也可能是「金丹仙經」。葛洪《抱樸子內篇》明載:

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會漢末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餘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餘師鄭君者,則餘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從餘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餘親事之,灑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並諸口訣之不書者。(〈金丹〉)

而鄭隱 (字思遠) 卻最推崇 《三皇內文》與《五嶽真形圖》。《抱樸子內篇遐覽》載:「餘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三皇內文》是三皇派的經典,三皇派與金丹派旨趣有所不同。據《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介紹, 《三皇經》是「命召咒文,雲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遵從師教介紹了這兩部道書的重要意義,但卻委婉地表現有所保留:

葛玄

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尉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試人……餘聞鄭君之言如此,實復不能具知其事也。(〈登涉〉)

也許葛玄、鄭隱對三皇派和金丹派都有興趣6 ,但葛洪明確反對祭祀鬼神,主張「祭禱之事無益也,當恃我之不可侵也,無恃鬼神之不侵我也」(《抱樸子內篇 道意》),說到「厭劾鬼魅」等術時,認為「此皆小事」(《抱樸子內篇 微旨》)。

《真誥敘錄》載,「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據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考證,葛巢甫造作的靈寶經主要是《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可能還有為上述「真文」作解說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7 而他將他所造之經託為葛玄得自真人降授。葛巢甫必然尊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等新出靈寶派經典,但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人生活在新靈寶經出世之前,當然不可能尊崇新靈寶經。

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尊尚特定的道典」。

其二,上述諸位最尊奉的神格,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左慈、葛玄、鄭隱尊奉何神,無直接材料可考。不過他們都是金丹派,那麼我們不妨間接推斷,他們主要尊奉的可能是元君、老子。因為金丹派神話中的主要神格,據《抱樸子內篇 金丹》所述,應是元君,亦稱太乙元君,他是「老子之師」,「天下眾仙皆隸焉」。如果說他們兼習三皇派(鄭隱的三皇派色彩最濃),那麼他們主要尊奉的也可能是天地人三皇君。因為三皇派神話中的最高神格,據《無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經》所述,應是天地人三皇,他們是由「大有之祖氣」化成的, 又名天寶君、 神寶君、 靈寶君。葛洪作為金丹派要角,也尊奉元君、老子,但並未把元君視為最高神格。綜觀《抱樸子》內外篇,雖然兼綜諸子之學,但基本傾向還是儒家的。唐長孺師指出,葛洪的學術是「神仙讖緯之學」、「禮制典章之學」與「陰陽律歷之學」的結合,這「正是董仲舒以降漢儒治學的特徵,也是江南儒生自陸績、虞翻、賀循以至葛洪自己治學的特徵」,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葛洪是漢代遺風的繼承人」。8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主張儒道兼修,「道本儒末」,但他是要以本固末,而不是留本棄末。《抱樸子內篇》說到儒道二者的分工:

升降俯仰之教,盤旋三千之儀,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歡憂禮樂之事,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務也。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明本〉)

他是把「祭祀以祈福」這種宗教性活動劃在「儒者」的職責範圍內的,也就是說,在「神道設教」的意義上,葛洪是毫不含糊的儒教中人。所以,我仍然認為:「葛洪既不是道教組織的成員,也不是道教思想的同情者」,而「後來的道教徒牽強附會地把葛洪引作同道先哲,不過是借重葛洪的博學能文以壯本教聲勢」。9

葛洪稱鄭隱「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抱樸子內篇遐覽》)。似乎在葛洪眼中,師傅鄭隱也和自己一樣,是儒道兼修的儒教中人。我仍然認為,葛洪「本志是要申道義昌儒教而兼濟天下,只是因為處境不順,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修道術以獨善其身」。10 所以《抱樸子》裡沒有談到過與儒教神靈體系不同的另一個神靈體系、另一個最高神格。如果說他心目中有一個最高神格,恐怕還應該是儒教那個介於人格與非人格之間的「天」,其人格化的象徵就是皇帝才有權祭祀的「天帝」。

至於葛巢甫,他尊奉的應該是新靈寶經建構的新神格。他造構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 原本已無從得見, 《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大致即是。此經假託為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其中主要尊奉的神格是五方五老,及其上位神「元始」。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

其三,上述諸位所實踐的道術,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都努力實踐長生成仙之術。據《抱樸子內篇金丹》所說,他們因傳授金丹仙經而形成幾代師徒關係。《抱樸子內篇黃白》還說:「鄭君言,曾與左君於廬江銅山中試作,皆成也。」《後漢書左慈傳》載左慈擅長變化之術,該傳注引曹丕《典論》,則說左慈擅長補導養生之術。《抱樸子內篇釋滯》載葛玄「能閉氣胎息」, 「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鄭隱則注重三皇派敕使鬼神之術。葛洪得傳眾多方術,但最注重的只是金丹術。

而葛巢甫造構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強調五篇真文作為符咒的威力,其威力可以歸納為四:一是人可以成神仙,二是可以使天的運行正常,三是可制治死者世界(羅酆山)的鬼魔(六天),四是在洪水之際免於淹死。11顯然葛巢甫對金丹術等技術實驗性的長生成仙之術缺乏興趣。技術實驗性的長生成仙之術重在自力,是以自身的努力為基礎的,而五篇真文的符咒成仙之術則重在他力,以對外在神力的依傍為基礎,兩者趣向相反。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道術實踐的目的基本上是個人性的,而葛巢甫道術實踐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超乎自身個人範圍,涉及全社會。後來在五篇真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靈寶派經書,接受大乘佛教影響,更加提倡無量度人,貶稱個人解脫之道為小乘。例如《道藏》太平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曰:「宗三洞玄經,謂之大乘之士。先度人,後度身,坐起臥息,常慈心一切。」同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稱赤烏三年(240)葛玄於勞盛山向一批道士開示他們未得天仙之由,是因他們:

「前世學道受經, 少作善功, 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介,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盛,故得地仙之道。」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實踐特定仙術」。

所以,不能認為他們屬於同一個道派。所謂有一個葛氏道流派的判斷,不能成立。

葛仙翁寶誥註解

葛仙翁寶誥(1)志心皈命禮。天台得道,閣皂成真(2)。昔受東華,復轉西蜀(3)。詔命玉京金闕,位登太極仙班(4)。慈憐拯撥於沉淪,恩念普資於苦爽(5)。葛天氏遺風顯著,勾漏令丹砂俱存(6)。括蒼仍遊,羅浮乃止。修間玉笥,修理金書(7)。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玉京,東吳太極左宮仙翁(8)。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普化玄靜(9)。常道衝應,孚佑真君(10)。垂恩廣救,慈悲大帝,度人無量天尊(11)。

【註解】

(1)葛仙翁寶誥:葛仙翁,葛玄。漢末三國時道士,字孝先,江蘇句容人。《抱樸子·金丹篇》記載,曾從左慈真人學道,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書,於閣皂山修道,為古靈寶經主要參與造作者,道教靈寶派祖師,丹鼎派代表人物。後世道教尊稱為」葛仙公」。寶誥,用於褒揚。

(2)天台得道,閣皂成真:天台,天台山。《雲笈七籤》卷三《靈寶略記》曰:「入天台山學道,威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

(3)昔受東華,復轉西蜀:東華,東華帝君。《清靜經》有云:「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

(4)詔命玉京金闕,位登太極仙班:玉京金闋,天帝所居之處。仙班,神仙的行列。這裡指葛仙翁被尊為「太上玉京太極左宮仙公」。此言說明葛仙翁仙界地位之尊。

(5)慈憐拯撥於沉淪,恩念普資於苦爽:普資,普度。苦爽,惡道的亡魂。

(6)葛天氏遺風顯著,勾漏令丹砂俱存:葛天氏,傳說中遠古時期一賢德部落的名稱。勾漏,地名,傳說為道家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

(7)括蒼仍遊,羅浮乃止。修閒玉笥,修理金書:括蒼,括蒼山。玉笥,一說玉筐,一說山名。金書,此指靈寶派典籍。

(8)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玉京,東吳太極左宮仙翁:大悲,指葛仙翁悲憫世人。大願,葛仙翁救度眾生之宏願。大聖,葛仙翁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葛仙翁慈祥呵護眾生。此句力贊葛仙翁之無量功德。

(9)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普化玄靜:雷霆玄省,天界九司三省之一,即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10)常道衝應,孚佑真君:孚佑,庇佑。以上句為葛仙翁之封號。

(11)垂恩廣救,慈悲大帝,度人無量天尊:葛仙翁天界之尊號。可見葛仙翁之大慈悲。

相關焦點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因為在張道陵創立正一道之前,只有道家,沒有道教,所以張道陵可以說名正言順的道教創始人。只是後來把道家著名思想家老子尊為道教鼻祖。張道陵以老子《道德經》為道教經典,著有《老子想爾注》,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註解。當時,張道陵門下弟子3000,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葛天師:葛玄(164年-244年),道教靈寶派祖師,三國時期吳國人,祖籍山東琅琊,三國著名高道。
  • 道教宗派:帛家道、上清派、靈寶派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記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
  • 恭賀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聖誕,看他如何從呼召風雷到領天下道教
    劉淵然祖師,明代著名高道,曾「領天下道教事」,敕封「衝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在道教尊為「玄功廣法天尊」,「扶宗闡化天尊」,「宗師保舉天尊」等。他因身兼全真、清微、淨明諸派之傳,開宗長春派,在後世影響深遠。
  • 道教神話誰才是最高神,玉帝能排第幾?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提及道教神仙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十個,但你知道誰才是道教最高神嗎,玉皇大帝、鴻鈞祖師,還是東皇太一?「天帝」只能排第四在外國神話中最高神「天帝」只有一個。但在中國「天帝」卻有很多個,他們隨著時代的變化輪番登場。
  • 認識道教神仙之三清祖師
  • 靈寶天尊 洞玄經萬劫一出,曾封一通於勞盛山,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靈寶天尊,居上清真境禹餘天宮,紫微瓊臺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虛皇之統系,超西那玉國之根苗,是道教三清第二位,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入黍米珠,盡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屢談秘要之詮諦。妙德難思,神通莫擬,以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為誕辰。
  • 道教神仙裡有三位是太上老君的徒弟,其中一位是全真派第一代祖師
    太上老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神仙,民間傳說和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三清天尊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代表了大道的本源。
  • 洞玄教主靈寶道君,曾託胎於西綠那玉國奉元始天尊為師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開皇元年,靈寶道君曾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道教以陽極陰生的夏至為靈寶道君聖誕。
  • 中國道教神話中的「四大天師」和「四大元帥」,你知道指的誰嗎?
    眾所周知,在道教神話中不僅出現了許多獨立存在的神仙,還有很多組合類的神仙,比如三清六御、八仙、北極四聖等等。獨立存在的先不提,我們先來說說組合類的吧,不過今天的組合不是三清,也不是六御,更不是八仙,而是傳說中的「四大天師」和「四大靈官」。
  •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
  • 道教祖師-三清祖師
    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  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
  • 【道教常識】三清祖師介紹
    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晨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玄元皇帝道德天尊。《崆峒問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規律。一氣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 道教宗派:三皇派、幹君派、清水道、李家道、北天師道、南天師道
    至南朝由陸修靜所得並匯歸一流,先傳孫遊嶽,再傳齊梁時陶弘景,由陶弘景加以發揮,形成道教經籙派。至唐代便成為丹鼎派、符籙派之外的以經法相授為主的一大宗派。 幹君派 幹君派又名於君道,早期道教派別之一,魏晉時道士託名漢代高道幹吉而組成的道團。
  • 道教舉行法事的具體步驟,每一步都有特殊含義
    道教舉行法事程序主要有: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請聖、揚幡、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回向、超度、落幡、送神。下面以真武大帝三月三聖誕和九月九得道日為例子:「早課」的程序: 一是詠四腔,即澄清韻、舉天尊、吊掛、提綱,以敬香供水; 二是念八咒,即淨心神、淨幾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淨天地解穢咒,以淨心安神,為正式誦經作準備; 三是誦四經,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以聞經悟道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道教認為符籙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由於道派、師承等關係,同名之符製法不盡相同。構成符的主要成分為符字,《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卷上說:「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識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錄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符字筆形曲折盤繞,有多種字體,道教在長期傳習符籙術的過程中,創造了紛繁的符籙道法,造作了眾多的符書。所創符籙難以計數,符籙樣式千奇百怪。
  • 道教:農曆二月十五日,恭賀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道觀三清殿裡供奉著三尊神像,從左到右分別是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白髮皓首的慈祥莊嚴之形象,他手執陰陽扇,扇子上畫有日月象徵著萬物化生之「太初」時期;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
  • 道教三清道祖指哪三清?
    三清道祖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統稱:「三清道祖」。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為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名經寶,又稱上清大帝或靈寶道君,由大道赤混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左位,大多手捧如意。
  • 三清的靈寶天尊是何人,他和菩提老祖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道教體系中,供奉最高的神靈是三清,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我們在神話電視劇,神話小說中元始天尊和道德天尊經常可以看到,唯有靈寶天尊很少看到。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靈寶天尊。靈寶天尊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