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舉行法事程序主要有: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請聖、揚幡、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回向、超度、落幡、送神。下面以真武大帝三月三聖誕和九月九得道日為例子:
「早課」的程序: 一是詠四腔,即澄清韻、舉天尊、吊掛、提綱,以敬香供水; 二是念八咒,即淨心神、淨幾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淨天地解穢咒,以淨心安神,為正式誦經作準備;
三是誦四經,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以聞經悟道;
四是誦十二誥,即《玉清寶誥》《上清寶誥》《太清寶誥》《玉帝寶誥》《天皇寶誥》《星主寶誥》《后土寶誥》《南極寶誥》《北五祖寶誥》《南五祖寶誥》《七真寶誥》《普化寶誥》,呼喚諸尊神仙真名號;
五是詠三腔,即祝聖、懺悔、皈依,以求得千真拱聽、萬聖通靈。
早課是三月三、九月九法事活動的序幕,與諸神溝通之後,就進行開壇做法。 「開壇」是在各種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早課以後開始舉行的正式法事活動。在天無穢氣,地無妖塵,冥慧洞清,人人恭敬,開壇符命已宣傳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壇做法了。
通過志心皈命三清、四御、彌羅、靈官、度人、土地,一切同敕普功,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賜福消災。 開壇的程序:一是三吹三打;二是澄清韻;三是舉天尊;四是吊掛;五是香供養;六是提綱;七是開壇符;八是舉天尊;九是中山神咒;十是救苦韻;十一是大讚;十二是小開門。
「請水科儀」是繼開壇之後進行的法事。通過法師念唱,梵香供養,傳遞信息給水官天帝,五氣龍君,九江八河、五湖四海的龍君、河伯河候,水府眷屬,一切與水有關的威靈神真降臨壇所,順迎這五氣,洗滌諸愆。然後香茶上獻,回謝高真。
「蕩穢」就是驅除一切邪惡汙穢,邪能幹正,非正氣則不能避其非,穢能敗真,非真氣則無以滌其穢。 法師以道氣感通神人,聚精微,達誠衝漠,迎天地神祗,以香為信,獲得天乙真源,壯方正氣,內施則吐故納新,外用則蕩瑕滌垢,能除天地之厭穢。蕩穢反映了道教驅邪向正,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
「祀灶」又稱祭灶,通過法師在做法事過程中高功提綱,經師念祝,向「一切與灶有關的真宰神君」表達供養之意,祈禱灶神驅不正之鬼神,掃灶中之疵癘,監督廚庭,使齋供俱潔淨,從而給施主下保平安,賜福消災。 祀灶體現了道教勤儉節約,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的美好風尚。
「請聖」是法師在做法事時,拈香啟請天界仙真聖神來壇場,經文說:「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說明香是人神溝通的中間媒介,因此有「茲歲朝奏,必假香傳」之說。希望三島神仙臨法會,十洲諸真到瑤壇。 高功法師還要宣讀請神關文,仰煩值日功曹,上詣三界總聖官司呈關。疏文上達以後,恩命下頒,仙真下臨,可謂不可思議功德。
「揚幡」是為了請聖做準備工作的,通過寶幡高舉掛長杆,靈風鼓舞,上則迎真降聖,貽集神仙,下則福園康民,可以消災愆於已往,可以集福慶於未來。 揚幡在整個法事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祝壽」就是慶祝長壽,每逢三月三、九月九,真武祖師誕辰和得道日舉行祝壽科儀,然後在第二天早課以後舉行慶賀科儀。 祝壽與慶賀是相輔相成的。整個祝壽過程都是圍繞「功德福無邊,聖真萬年壽,誠達九重天」來展開的。高功、法師以各種讚美之詞和著優美的旋律,祝賀各位神仙長壽。
「慶賀」是在早壇功課經下殿以後,高功擊鼓召眾,道人排班演禮。 在法事活動中,法師以「道經師三寶香」,對慶賀的神真常供養。出示慶賀疏文一卷,宣讀焚化,上詣諸天並金闕,下臨水國及陽寰,符使早登程,疏文上詣,恩命早頒。
「真武祖師大表」是專門針對真武祖師而設的,先簡單地闡述真武祖師的修行歷程,接著以三寶香供養加以祝福,祝香咒,捲簾符與加以禱祝。並附加上天界諸神一併朝禮,以灑靜,五色雲煙,清靜文水,中山神咒等求得兇穢消散,魔衛束首,祛病延年,禍去福來,對真武祖師大加讚頌。
「誦三官經」就是誦「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寶經」。三官是指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 通過奉誦三官寶經,獲得天官賜福,地官赦罪保命,水官消災解厄。
「誦祖師經」主要是針對真武大帝而設的經懺。《祖師經》又稱《元始說北方真武妙經》。該經先述真武封號,以倒敘的手法將真武祖師出生,出家修道的詳細過程,得道後的功德事跡加以展開,讀來令人朗朗上口,活靈活現,最後以大讚、小贊結束,對真武祖師讚頌。
「拜鬥」又稱拜星、禮鬥,是道教為消災、祈福、延壽而舉行的齋醮儀式。 諸葛亮曾經舉辦過拜鬥法事,到六朝至宋代,拜鬥法事廣泛興起。 拜鬥儀式莊重肅穆,設內寺和外、中壇。內壇供奉鬥姆,是眾星之母。內壇周圍懸掛三天,五方幢幡,外壇以地為平,各懸掛九天,三十二天符幡,周列二十八宿。
「回向」是在三月三、九月九法事尾期用的科儀,是法師向神仙聖真回報法事情況。 當早課、開壇、請水、祀灶、請聖、揚幡、祝壽,真武祖師朝科、念三官經、祝將科儀、禮鬥等法事完成後,向各路神仙稟報情況。
「超度」又叫施食、斛食、放焰口、度亡,是舉辦齋辦齋醮祭煉道場。 在三國時,太極仙翁葛玄就舉辦過祭鬼之法。人離開人世後,有的魂升天界,有的魄降鬼域。超度就是針對鬼域而來的。 高功法師用符水、食物、簡籙等,為冤魂野鬼進行超度,使其靈魂歸於天界,超脫地獄輪迴之苦,使離開人世的得到消災、解厄,使在生人世的親人心安,福佑子孫。
「落幡」就是法事結束了,要把旗幡放下來,但得先向各路神仙請示,並感謝他們降臨壇場。 落幡與送神緊密聯繫,經完幡落,功德圓滿,各路神仙也該起程了。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仙去了,恩留下來了,福賜下來了,法事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送神」就是在法事的主要內容做完後,把天界請出來的各路神仙再送回去。
總之,道教的齋醮活動,是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而發展演繹的,並逐漸形成了名目眾多、適合於各類場合的道場。 齋醮活動大則為國祝禧、禳解災疫、祈晴禱雨;小則安宅鎮土、祈福延壽、祛病消災等等,讓信奉道教的人們的心中充滿了無盡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