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教經韻?

2021-01-18 廣州市道教三元宮


1、臘月初一-禮鬥祈福

2、臘月初一庚子年酬神法會

3、臘月初二庚子年謝太歲神恩

4、臘月廿二(立春)第一場順星拜太歲

5、臘月三十(除夕晚)迎鸞接駕法會

6、辛丑年正月初五接財神法會

7、辛丑年正月初八第二場順星拜太歲

8、財神殿、文昌殿、慈航殿燃燈祈福祿位(每逢初一十五開壇)

9、呂祖殿七星延年燈本命星牌(每逢周一開壇)

10、2021辛丑年(365天)各殿祈福勝燈(除夕前統一供上)





     經韻作為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唱活動可以認為是我國傳統音樂流傳的一種重要式樣。道教也是以經韻唱誦的方式來傳教布道。道教唱誦之經韻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蘊育著豐厚的宗教內涵。換句話說,道教經韻是音樂藝術與宗教信念的有機結合。就歷史淵源而言,經韻音樂幾乎與道教一樣古老。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近600年間,道教經韻漸次歷經了初步萌生、基本成形和系統發展三個歷程。此後,在信仰支撐和儀式依託下,道教經韻承載著士族官吏得道成仙的嚮往和追求,並以趨於凝固的傳承模式而流於後世。


     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首次興起了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民間教團組織,即「五鬥米道」和「太平道」。隨著黃巾起義慘遭鎮壓,太平道淡出歷史舞臺。而張陵創於西蜀的五鬥米道在曹魏政權的懷柔措施下,一部分服務於官府,另一部分則散播於民間。五鬥米道以老子《道德經》和《想爾注》為基本傳道理論的同時,都將祈福消災、符咒治病的信仰追求初步融進了至簡甚陋的科儀過程。



     五鬥米道的治病儀程有固定的場地,即靜室。法師與病民皆入靜室,在病民懺思罪過的同時,法師書其姓名並啟請神靈,繼而將之章表於天、地、水三官。這種法術在民間也被一直傳承,尤其是伴隨法術施行的唱誦行為,既被道教賦予神秘的宗教功能,亦為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並顯示出超凡的歷史與現實價值。


     經韻樂章實際上是將道教經詞配上曲調進行演唱的一種道教歌章。作為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被廣泛運用於道教各類科儀活動,而且與之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縱然每首經韻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一旦置其於科儀活動之中則有一種章節式的結構功能,從而擴大了科儀的外向表現形式,充盈科儀活動的豐富內涵。


     從現知的史料來看,道教的經韻樂章最早產生於北魏。此前,道教經典全部是喻理和喻事性的文章,只能念誦不能演唱。寇謙之在改革舊天師道時,首先將經文造為詩賦或韻文,使之依文字的四聲關係產生一些有規律的韻調,從而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特性。在此基礎上,寇謙之仿效宮廷祭祀樂章的結構形式,把道教義理縮約其內,制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經韻樂章——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經韻樂章的產生是道教科戒儀範趨向完善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道教音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道教有早晚課,經韻的一個日常化的作用就是用於早晚課上,經是文字,韻就是音律。道教在誦經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很多的打擊樂器。經韻就是一種道教音樂的形式,每一種韻就代表了一種不同的唱腔,同樣經韻也是道教入門必須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道人誦經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經韻,比如江浙韻、廣成韻、十方韻、西北韻、東北韻等。


     由於經韻的發音和音律不同,不利於道教十方叢林的道友討論和交流,於是在建立十方叢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通用於十方叢林道觀,被眾人都接受和了解的經韻——十方韻。《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十方韻的正規範本。





     道教經韻作為全真派科範儀式的重要音樂形式,實際上是文人雅士的思想觀念、文化意識、理想追求和音樂審美的反映。經韻中的經詞,其內容遵循「性命雙修」、「成仙證真」的宗教信仰和「識心見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導一種「清靜無為」、「濟世利民」的基本教義,所以在詞格的形式上,以語言精煉、形象鮮明、句格規整而形成其特徵,展現出儒士之風;其次,經韻起著烘託宗教氛圍,渲染法事內容的作用,並貫穿於科儀之始終。由於各項科儀都有著嚴謹的程式,因此韻腔在曲調與運用上也有一定的程式性特徵;經韻的板式組合上亦有一定的規律。以往全真派的「十方叢林」宮觀,對道眾運用日誦科儀音樂要求甚為嚴格,部分入道修行不久的年輕道士,課誦音樂的要領需要一定的時日和悟性方能掌握,故道門中亦有「澄半年「(即學習日誦科儀音樂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和「道士好當,怕的是鈴琅振響」之說。如今,全真派道樂所採用的韻板,即「當請板」(即鐺子、小鑔音響的諧音字),是在詠唱韻腔時,作為伴奏、間奏、尾奏的形式。它的節奏、板式、組合及用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以往全真派道樂多為口傳心授,使其音樂旋律在總體風格上,除具有悠揚飄逸的特點外,還具有不少純樸幽深、典雅神秘的意味。其早晚壇課誦音樂,從曲名、型態、風格特徵等,均體現出一種純正的道教音樂類型,保存了道教音樂中傳統的曲調。這些都與全真派道士追求的「清靜自然」、「澹泊寧靜」的宗教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可見,嚴謹統一的傳承方式和清規戒律的嚴格定製,使得全真派音樂嫡傳有序、彰而不亂。



相關焦點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有一段「小贊」韻,其韻詞寫道:「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意思是說,通過恭誦祖師經典,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奇妙功效。如果誦經之人願力虔誠,就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持,從此消災解厄、保命延年。道教中諸多具有祈福禳災的科儀法事,皆是以誦經作為行法的客觀載體。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 為什麼要舉辦道教玄門講經
    第七屆玄門講經暨山城論道剛剛落下帷幕,騰訊道學獨家專訪本屆玄門講經評委團成員之一,陝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劉世天道長,就本次玄門講經的意義、評分標準及經師表現等問題進行解答。視頻時長 13:54騰訊道學:舉辦「玄門講經」活動的意義是什麼第一,玄門講經是道教界「練內功」的一種很好方式。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道教做道場因齋主的「齋意」不同,做道場的做法也不同。如陽事道場、法會道場和陰事道場、薦亡道場,這兩種道場《開壇》科儀的內容是有所區別的。道教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定規儀式,講這種定規程式儀範的經書叫《科儀》。開壇科儀講義高功拈香說文根據《道教儀範》所錄,邱長春祖師《律壇執事行為榜》對「高功」的解釋是:清靜身心,闡揚教法,隨壇作儀。
  • 「拜太歲」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嗎?
    按照傳統的觀念,都覺得應該道觀做這類法事才比較說的過去,但有的佛教寺院做這類的法事活動,就被認為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那麼,首先讓我們料了解一下什麼是太歲。道教認為,太歲是太歲神的簡稱,乃道教值年神靈之一,一年一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科學探討:道教是北鬥經還是北鬥經?
    作者:昂會想對道教傷害最大的事兒是什麼?基本上就是:第一元朝佛道辯論失敗,大量典籍被燒第二就是抗日戰爭大量東西被損毀。第三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亂砸一氣。第四就是漢字簡體繁體轉換時期。原來古籍版的北鬥經上面寫的都是北鬥,而不是北鬥。鬥有兩個音。鬥 [dǒu]和 [dòu]讀作[dǒu]時,它是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 :~酒只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量糧食的器具 :~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形容小東西的大 :~膽。形容大東西的小 :~室。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心印妙經》——道教早晚課你知道嗎
    《心印妙經》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如果照著它的方法去做,對身體就大有益處。《心印妙經》概說《心印妙經》的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心印經》,一卷, 託言為無上玄穹主金闕大道君所述;全文僅二百字, 四字一句,共五十句。
  • 我們應該從道教《開天經》說起
    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育學文。黃帝: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力牧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康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少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
  •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
  • 道教的環境觀念與擇境之法是什麼?其實很有講究
    道教風水除了對山水的考察外,對動植物、草藥、礦物等情況也很關注。修煉環境分大環境和小環境兩種。山嶽整體是修煉大環境,也是道教風水中的重要一環。對修煉大環境的風水選擇也是道教風水的獨特內涵。總體上來說,有關注綠化、關注物產等若干方面。
  • 道教法器簡介
    道教齋醮法壇所需之用器,稱為法器。一般在醮壇配合經韻及科儀使用,有些也可在專行法術時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將,下可驅邪除魔,故品種繁多。以下列出十餘種道教法器,希望您能有個直觀的了解。
  • 道教的核心「道」,「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東漢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崇「道」。道教的核心即是道,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這個道與作為道家學派代表老子的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是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型成。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
  • 幾千年洗禮的道教「經書」都經歷什麼?
    可見在晉時道教經書便已很多了。《抱樸子·遐覽》記載的道教經典圖符共有一千二百餘卷。以後道教經書一天比一天增加,《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 道教中的「步罡踏鬥」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吸收了很多民間的傳統文化,包括神仙方術、民間巫術等等,這些文化逐漸演變為道教中的齋醮科儀,俗稱道教科儀。在道教科儀中,步罡踏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步罡踏鬥。
  • 道教的語義學解釋
    什麼是道教?這是解讀道教文化基本含義之前所必須說明的一個問題。按照學術界的一般看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要了解道教,應該從宗教意義陳述入手。對於「宗教」這兩個字,人們向來也有不同見解。就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角度看,「宗」與祖廟是密切相關的。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無為的思想,源於《道德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