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月初一-禮鬥祈福
2、臘月初一庚子年酬神法會
3、臘月初二庚子年謝太歲神恩
4、臘月廿二(立春)第一場順星拜太歲
5、臘月三十(除夕晚)迎鸞接駕法會
6、辛丑年正月初五接財神法會
7、辛丑年正月初八第二場順星拜太歲
8、財神殿、文昌殿、慈航殿燃燈祈福祿位(每逢初一十五開壇)
9、呂祖殿七星延年燈本命星牌(每逢周一開壇)
10、2021辛丑年(365天)各殿祈福勝燈(除夕前統一供上)
經韻作為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唱活動可以認為是我國傳統音樂流傳的一種重要式樣。道教也是以經韻唱誦的方式來傳教布道。道教唱誦之經韻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蘊育著豐厚的宗教內涵。換句話說,道教經韻是音樂藝術與宗教信念的有機結合。就歷史淵源而言,經韻音樂幾乎與道教一樣古老。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近600年間,道教經韻漸次歷經了初步萌生、基本成形和系統發展三個歷程。此後,在信仰支撐和儀式依託下,道教經韻承載著士族官吏得道成仙的嚮往和追求,並以趨於凝固的傳承模式而流於後世。
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144年)首次興起了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民間教團組織,即「五鬥米道」和「太平道」。隨著黃巾起義慘遭鎮壓,太平道淡出歷史舞臺。而張陵創於西蜀的五鬥米道在曹魏政權的懷柔措施下,一部分服務於官府,另一部分則散播於民間。五鬥米道以老子《道德經》和《想爾注》為基本傳道理論的同時,都將祈福消災、符咒治病的信仰追求初步融進了至簡甚陋的科儀過程。
五鬥米道的治病儀程有固定的場地,即靜室。法師與病民皆入靜室,在病民懺思罪過的同時,法師書其姓名並啟請神靈,繼而將之章表於天、地、水三官。這種法術在民間也被一直傳承,尤其是伴隨法術施行的唱誦行為,既被道教賦予神秘的宗教功能,亦為我國傳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門類,並顯示出超凡的歷史與現實價值。
經韻樂章實際上是將道教經詞配上曲調進行演唱的一種道教歌章。作為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被廣泛運用於道教各類科儀活動,而且與之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縱然每首經韻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一旦置其於科儀活動之中則有一種章節式的結構功能,從而擴大了科儀的外向表現形式,充盈科儀活動的豐富內涵。
從現知的史料來看,道教的經韻樂章最早產生於北魏。此前,道教經典全部是喻理和喻事性的文章,只能念誦不能演唱。寇謙之在改革舊天師道時,首先將經文造為詩賦或韻文,使之依文字的四聲關係產生一些有規律的韻調,從而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特性。在此基礎上,寇謙之仿效宮廷祭祀樂章的結構形式,把道教義理縮約其內,制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經韻樂章——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經韻樂章的產生是道教科戒儀範趨向完善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道教音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道教有早晚課,經韻的一個日常化的作用就是用於早晚課上,經是文字,韻就是音律。道教在誦經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很多的打擊樂器。經韻就是一種道教音樂的形式,每一種韻就代表了一種不同的唱腔,同樣經韻也是道教入門必須要熟悉和掌握的技能。結合當地方言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道人誦經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經韻,比如江浙韻、廣成韻、十方韻、西北韻、東北韻等。
由於經韻的發音和音律不同,不利於道教十方叢林的道友討論和交流,於是在建立十方叢林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通用於十方叢林道觀,被眾人都接受和了解的經韻——十方韻。《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十方韻的正規範本。
道教經韻作為全真派科範儀式的重要音樂形式,實際上是文人雅士的思想觀念、文化意識、理想追求和音樂審美的反映。經韻中的經詞,其內容遵循「性命雙修」、「成仙證真」的宗教信仰和「識心見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導一種「清靜無為」、「濟世利民」的基本教義,所以在詞格的形式上,以語言精煉、形象鮮明、句格規整而形成其特徵,展現出儒士之風;其次,經韻起著烘託宗教氛圍,渲染法事內容的作用,並貫穿於科儀之始終。由於各項科儀都有著嚴謹的程式,因此韻腔在曲調與運用上也有一定的程式性特徵;經韻的板式組合上亦有一定的規律。以往全真派的「十方叢林」宮觀,對道眾運用日誦科儀音樂要求甚為嚴格,部分入道修行不久的年輕道士,課誦音樂的要領需要一定的時日和悟性方能掌握,故道門中亦有「澄半年「(即學習日誦科儀音樂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和「道士好當,怕的是鈴琅振響」之說。如今,全真派道樂所採用的韻板,即「當請板」(即鐺子、小鑔音響的諧音字),是在詠唱韻腔時,作為伴奏、間奏、尾奏的形式。它的節奏、板式、組合及用法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以往全真派道樂多為口傳心授,使其音樂旋律在總體風格上,除具有悠揚飄逸的特點外,還具有不少純樸幽深、典雅神秘的意味。其早晚壇課誦音樂,從曲名、型態、風格特徵等,均體現出一種純正的道教音樂類型,保存了道教音樂中傳統的曲調。這些都與全真派道士追求的「清靜自然」、「澹泊寧靜」的宗教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可見,嚴謹統一的傳承方式和清規戒律的嚴格定製,使得全真派音樂嫡傳有序、彰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