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風水除了對山水的考察外,對動植物、草藥、礦物等情況也很關注。修煉環境分大環境和小環境兩種。山嶽整體是修煉大環境,也是道教風水中的重要一環。對修煉大環境的風水選擇也是道教風水的獨特內涵。總體上來說,有關注綠化、關注物產等若干方面。道教對修煉之地的綠化環境情況非常重視,道教修煉處的房屋一般建在植被豐茂、土地肥沃地帶,這些地方通常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被為動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環境,有些植被本身也可以用作道教的草藥,茂盛的植被也是風水生氣的象徵,光禿禿的山丘或山脈是生氣不足、死氣有餘的表現,這種地質在遭遇暴雨和洪水時,極易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從物產方面來說,道教地理有考察自然環境的傳統,也可以通過地質環境考察發現地下埋藏的礦產,尤其是有助於道教煉丹術的礦藏,是為修煉成仙與煉丹合藥等服務的。還有從宗教氛圍方面來說,若此地有一些奇特的動植物,則表明地有靈氣不同凡俗,對道教徒更有吸引力。
綠色植被能夠創造一個舒適宜居的環境,是優美的景觀環境不可缺少的要素,「草木和山水共生相成,草木對山川具有涵潤、養護、裝點的功能,茂林、豐草、綠竹、紅花乃是山水景觀有機構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畫論中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口王維《山水論》曰:「山藉樹為衣,樹藉山而為骨。」』宋人郭熙《林泉高致》:「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採。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
道教對綠色植被的環境價值也非常重視,認為修煉地的大環境一定要有茂盛的綠色植被作為基礎。倘若植被情況很差,即使所選的地點不錯,方位也是東南等向陽位置,也不能當作修煉地。
凡居正東、正南、東南,雖有福地合居,或有山谷當面,於春夏之間,見樹木不榮茂,草苗似幹焦之色,而石木不潤者,此名炎殺之山。入山之人居之。多遭山火之難矣,以別居所宜之山也。
此處將植被不茂盛之山稱為「炎殺之山」,非常確切,春夏之間本來是植被生長茂盛之時,若草苗有乾枯的情形,說明此地沒有多少水分供應,炎炎烈日下,乾燥的環境容易引起火災,這樣的環境自然不能算是好的修煉地,植被的徵兆作用可見一斑。《太清金闊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卷中認為:
凡入所宜之山,山無洞府,見東南木榮、石潤、草滋,同商一字,水三折者,這裡亦可剪茅作庵而修命蒂,亦乃神仙之福地,必出天官也。
木榮、草滋」是指植被豐茂之象折」則說明水不是直來直去而是曲折蜿蜒的「石潤」指山石溼潤有水汽,水三雖然寥寥數字卻點出了道教風水美學的幾大標準。
道教修道成仙多在深山密林之中進行,茂密的植被能夠創造道教煉丹合藥所需的隱蔽環境,還能為山居生活提供相對充足的建築材料、燃料、野果及其他林產品。如茅山附近有醬岡山,「醬岡山在小茅東北,一名大橫山。林木蔽望之醬然故名。定綠君受言雷平山之東,俗人呼為大橫山,其實名為馨岡山也。
《名山記》所謂岡山是矣。昔李明於此合神丹而升玄。洲水邊今猶有處所,其地古名煉丹院。」』「醬」字說明此地有鬱鬱蔥蔥的樹木,有非常好的隱蔽性。道教初創之始的「二十四治」中都是綠樹掩映的環境,「第十四本竹治。有香林,在治北,有龍穴洞中透峨媚,山上有桂梧,昔郭子聲得道處,後有林竹。……第二十二主簿治,一名秋長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梧生其前。昔蜀人王興於此修道處。」陳傳隱居附近有無憂樹,「無憂樹者,陳希夷先生庵傍之樹也。先生姓陳名搏,字圖南,道號扶搖先生,毫州真源人也。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因肆意山水,後之華山雲臺觀古基,闢刑棒而居之。語人禍福,若合符節。」『郭文舉選擇大滌山洞天修煉,看中的就是這裡幽深寧靜的綠色環境,「自餘杭郭沂溪十裡而南,弄潺援,入崢嶸,幽徑窈窕,腹越千步,忽巖勢卻倚,闢焉。於是傍訊有識,稽諸實錄,乃知昔高士郭文舉創隱於茲襟領環擯,登陸而清宮以雲林為家,遂長性不復,元和貫於異類,猛獸為之馴擾。」丘此處宮殿在山間與植被的覆蓋下,幽靜異常,人與動物和諧共處也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
道教宮觀營造神秘宗教氛圍也離不開綠色植被。通常,道教宮觀建在深山之中,周圍有豐富的植被,而在宮觀內部也廣植樹木,隨處可見高大、枝繁葉茂的樹木,宮觀的主體建築就掩映其中,遠遠望去,隱藏不見,只有間或露出層林之上的亭臺樓閣才透漏出宮觀的存在。隨著地形的高低變化,古建築與樹冠相互掩映,宛如天成,更能營造一種幽靜寧神、層出不窮的視覺效果,再伴隨著不時飄起的香菸,遠遠傳來的經韻之聲,讓步入其中之人恍如仙境,升騰起宗教自豪感。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風水中尤其偏愛松、竹、柏等具有高潔人格意義之植物。華山上,「松檜峰、朝來峰、玉柱峰、玉秀峰。此四峰上儘是青松檜柏,常有異色雲氣覆之。其峰聳翠孤巒,人跡希及之也。」』這裡的紫柏、神樹林、神姑林、古柏行等都是非常珍稀奇特之樹種,歷史久遠。「至道宮在餘杭縣北三十裡曹橋西……前有古松一,圍兩合抱。後有苦杏二,大與松坪,鷺鶴巢集其上。」』《南嶽總勝集》中也載「北帝院,在栓德觀後半裡,修竹長松,前後茂密。」3附近也有大量的松樹與竹林。這些樹木陪伴道教的清逸高遠的修行生活,還能出產可食用的果實。道教有辟穀的修煉術,「中後不得食谷傑物,有谷傑者不得以近口,水玉、芝石、松木、黃精、雲英、靈飛散、苟祀等藥食,無時不在禁例。」『可知松柏之類對道教還有食品的意義。
花卉在道教風水不佔重要地位,但在道教仙境的描述中常出現奇花異草以渲染氛圍,烘託神聖的宗教氣氛,神仙們居住在玄都玉京七寶山上,「四方生八行寶林,綠葉朱實,五色芝英,上有萬二千種芝,沼中蓮花徑度十丈。……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並方三萬裡,上有太真宮,碧玉城萬裡,多生林木,葉似桑。又有堪樹,長數千丈,二十圍,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名為扶桑。」「其間植林樹成行,綠葉紫榮玄草白華皆不知其名也。五色自生,七寶光耀晃晃,飛鳳翔其巔,龍麟戲其下。斯實天地之靈府,真人之盛館也。」所以道教宮觀中也常種植花卉,以顯示宗教聖地的聖潔。「
科曰:凡天尊殿堂,及諸則院,私房內外,皆種果床華樹,綠竹清池,珍草名香,分階列砌,映帶殿堂,蒙籠房宇,使香起靈風,華明慧日,時歌好鳥,乍引高真,上擬瑤臺,下圖金閃,契心之所,是焉棲記」。』不過,宮觀種植的花卉也以梅、蘭、菊、桂等花居多。如「衝不單靠修煉,也在意休養生息生活中的任何小細節。「洞晨觀……宋景定癸亥住山貝大欽建,松行掩映,流水迴環,植梅一塢,扁『無盡春』,先是接待最盛。」「沖天觀……今住山沈多福疏鑿泉石,栽植松梅,頗有徜徉登眺之趣。」,可見,這些松、梅景觀成為人們遊覽欣賞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