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妙經》——道教早晚課你知道嗎

2020-12-04 三橫一豎風水師

《心印妙經》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如果照著它的方法去做,對身體就大有益處。

《心印妙經》概說

《心印妙經》的全名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心印經》,一卷, 託言為無上玄穹主金闕大道君所述;全文僅二百字, 四字一句,共五十句。本經主要講的是道教修煉的方法, 論述內丹道中煉養精、氣、神之秘要, 是道教徒早晚必須修煉的功課。《心印妙經》是修道的路徑, 屬於「命功」修煉功法, 如果按照經中所講的去做,小則有益身心,大則得道成仙;如果經常通讀,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諦,而且能感悟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心印妙經》內容詳解

道教的修煉分為在人體和不在人體上兩類,如外丹就是不在人體上的,而《心印妙經》講的是人體上的修煉,是黃老學派的正宗。

心印妙經》上說修煉的人要把先天的精、氣、神當作藥,然後要先靜下來,集中精神,一心想主宰,默念著玉皇大帝,幻想著你腳下踩著天的光芒,你呼進的是一股股的清新之氣,而將混濁的氣息隨著你的呼吸而吐出,讓氣息隨著你的呼吸進入到你的身體中的每個角落,從此你進入一種無生無死的狀態;穩定這種感覺,令它成為一種習慣,久而久之自然綿綿不絕,根深蒂固。

精氣神三品合一,只要你得到了就是永遠的得到,精神能夠穿牆透壁,也能夠飛行,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神依附形體而生,精依靠氣而充盈,不凋不殘,像松柏一樣常青。人的身體裡邊有著各種精氣,而每種精氣都和你的精神暗暗相合。只有你的精神與精氣完美地相合,才能夠感覺到天地之間的真形,如果沒有感覺,那麼就是虛妄的。

仙體必有內丹,得出了內丹才是真正的靈體,沒得到的話那就已經走入了歪道之中;內丹在你的身體丹田之處是一種氣的圓狀漩渦,不斷地旋轉混合著。從修道練功開始直到得道飛升,這全部過程要十二年,這十二年中真正掌握了全過程及修煉的精髓,叫做悟。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道教經韻?
    道教也是以經韻唱誦的方式來傳教布道。道教唱誦之經韻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蘊育著豐厚的宗教內涵。換句話說,道教經韻是音樂藝術與宗教信念的有機結合。就歷史淵源而言,經韻音樂幾乎與道教一樣古老。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近600年間,道教經韻漸次歷經了初步萌生、基本成形和系統發展三個歷程。此後,在信仰支撐和儀式依託下,道教經韻承載著士族官吏得道成仙的嚮往和追求,並以趨於凝固的傳承模式而流於後世。
  • 道教的禁忌:三不言、三不問、三不起,你知道是哪些嗎?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是以「道」作為其信仰和追求的目標。道教是在我國古代道家的黃老思想基礎上結合民間的神仙方術及鬼神崇拜而形成的。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同時,道教在立教的過程中也包含著諸多的禁忌。本期就為大家介紹道教的禁忌之「三不言、三不問、三不起」。
  • │道教神仙│南鬥六星、四靈二十八星宿、圓明道姆天尊
    ▶道教開運補財庫法會,幫你消災祈財顧財路,讓你事業順利,財源廣進!▶【朝真拜鬥】為何道教拜鬥法事有消除一切厄難的大功德?消災延命轉運最快?▶│招生│零基礎四柱八字命理入門培訓班實戰課程《星經》稱:「南鬥六星,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爵祿之位。」後民間流行「南鬥主生,北鬥主死」的說法,道教吸收後將南鬥六星神格化,成為司命主壽的6位星君。
  •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
    自元朝時三山合一形成廣義的「正一籙法」開始,便有了授予道士的從初階到高階的【三五都功經籙】、【正一盟威經籙】、【三洞五雷經籙】、【大洞經籙】這四種常見的法籙,今摘取小道所知的奏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中可以行使的具體法印的介紹。法印樣式:一般為木製、銅製或玉制。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一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
  • 入山當心「鬼擋牆」,道長教你闢山精鬼魅之法!
    你知道自己欠了多少受生債嗎?回復"14"查看:為什麼要超度先祖或嬰靈???回復"15"查看:原來拜師收徒這碼子事還是道教最嚴格!回復"16"查看:道士受持法籙之後如何「事籙」? 回復"17"查看:老百姓常把神佛混為一談,你想過根源何在嗎?回復"18"查看:儀科演教,帶你認識道教神迷的齋醮科儀!回復"19"查看:冤親債主顯現的十三種預示,千萬要注意了!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 中國道教中所說的「三清六御」,你知道指的是哪三清,哪六御嗎?
    說到神仙,你會想到誰?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郎神、土地?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提到的,而且他們都是來自於道教。不知是不是因為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所以道教神仙的普及程度比較高,而且其中很多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連我幼兒園的小侄子都能說得出來。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其實,不只是道教,世上的其他宗教也都有各自尊奉的典籍,也都會把誦讀經典作為信仰儀式和宗教修持的必要手段。然而,尚有一些不明內理的人仍會去追問,通過念經,真的可以起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神奇功效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則先要明白誦經的實際含義是什麼。顧名思義,誦經,就是誦念經文,這是道人及信士們表達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基本形式。《道門通教必用集》中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
  • 從五鬥經看道教的朝真拜鬥
    然而,在道教除了南鬥、北鬥之外,還有東鬥、西鬥、中鬥合稱五鬥,並且都有相應的經典。筆者將從鬥燈及鬥中法器、五鬥星君、五鬥經等方面對五鬥信仰的做簡單的介紹,以饗讀者。》、《太上說東鬥主算護命妙經》、《太上說西鬥記名護身妙經》、《太上說中鬥大魁保命妙經》等道教五部經的合稱。
  • 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慈悲體道心慈善顯道行———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的文章,黃至安提出「中國道教始終以道教慈愛精神,以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踐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觀點。以下為論文全文。  道先天地而生,乃天地之源,亦為萬物之奧。
  • 你知道和尚木魚的具體來歷嗎?它可能是道教最早的產物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外來佛教在中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帶有一些傳奇色彩,它來自於漢明帝的一個夢。漢明帝夢見一個特別高大的金人,頭頂白光,在皇宮上空飛翔。他不明白意思,問朝臣。傅易和漢明帝說,西方有一種神,和夢中的金人很像,叫"佛"。
  • 道教舉行法事的具體步驟,每一步都有特殊含義
    道教舉行法事程序主要有: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請聖、揚幡、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回向、超度、落幡、送神。下面以真武大帝三月三聖誕和九月九得道日為例子:「早課」的程序: 一是詠四腔,即澄清韻、舉天尊、吊掛、提綱,以敬香供水; 二是念八咒,即淨心神、淨幾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淨天地解穢咒,以淨心安神,為正式誦經作準備; 三是誦四經,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以聞經悟道
  • 修行者的印璽信鑑之道教法印!
    貳 道教修行者行法施術時所用的印璽信鑑,均名為法印有形的法印,多是將道教的圖、紋、符、篆、籙等圖文,以桃木、硃砂石、玉石鐫刻而成,或以銅、金、銀等金屬鑄造而成。 代表法物有:道經師三寶印、靈寶大法師印、太上道祖律令法印、上清天樞院印、都天大法印、玉皇印、天地神印、三界混元總攝萬神印、九龍神印、五帝大魔印、天師印、通靈印、提舉城隍司印、黃神越章印、九天玄女印、城隍印、雷霆都司印、番天印等等。
  • 是道教的玉皇大帝嗎?
    他是道教神話裡的玉皇大帝嗎?「老天爺」是一個通俗的叫法,他還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名字,叫做昊天上帝。古代封建社會崇尚自然,對天地非常敬畏,歷朝歷代都有祭天大典,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了更好地表達對「天」的尊崇,古人將「天」神格化為一位至高之神——昊天上帝。
  • 道教法器簡介
    誦念經文時配合經韻而使用,經文的每個字都要落在木魚的點子上。《無上秘要》:「木魚清磐,振醒塵寰。」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鐘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場作為法器,配合小鍾使用。鼓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神和闢邪的作用。道教對擊鼓頗有講究,可以打出」風雲雷雨」的模擬音響,且能配合經韻板眼,謂之「花點」。《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凡建醮道場行法事時,必先鳴法鼓」。
  • 為什麼要舉辦道教玄門講經
    故而現代經師講經的過程中,要結合當今社會所遇到的一些主要問題,比如說生態環保、孝敬父母、人與人的溝通、社會事務的管理、人們的欲望和追求等問題去闡釋經典的內涵。第三,玄門講經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讓更多的優秀的經師在玄門講經中湧現出來,促進年輕的道長們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對大眾來說,玄門講經讓更多人了解到道教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內涵,同時看到道教的新風貌和新氣象。
  • 「拜太歲」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嗎?
    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 「太歲」原為星紀元,在後來的歷史演變中才附會以人間歷史人物之名替入。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正所謂「甘露不潤無根草,大道不渡無緣人」,道教認為與道有緣並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自己身上體現出來的某些特徵。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01 齊同慈愛 道經《度人經》有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在東漢年間的《太平經》卷卅九說中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