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教?這是解讀道教文化基本含義之前所必須說明的一個問題。按照學術界的一般看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要了解道教,應該從宗教意義陳述入手。對於「宗教」這兩個字,人們向來也有不同見解。就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角度看,「宗」與祖廟是密切相關的。漢代文字學家許慎所撰《說文解字》稱:「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在這條解釋中,「示」字是相當關鍵的。所以,我們應該把它搞清楚。什麼叫做「示」呢?《說文解字》又謂:「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也。」按照這種文字訓詁,我們知道,原來「宗」字下面本是三垂,象徵日月星。古人很注意星象,認為神意是通過星象而顯示出來的。因為這是天對人的啟示,所以被尊敬;「宗」字內所含「示」的上部「二」乃是「高」的意思,它本表示「上」,亦即高高在上。可見「宗」意味著景仰的精神。至於「教」則是傳統孝道文化的集中體現。古人因星象啟示而有至尊精神,引申到家庭社會,就形成了尊崇祖先的意識。這種崇尚祖先並且以宗廟為依託的形式就是中國傳統宗教的基本特點。道教當然也具備了這種特點。因為傳統的祖先崇拜乃是崇本精神的積澱,而道教也講崇本,只是這個「本」比起原始祖先崇拜來具有更深沉的意義。道教所謂「本」推衍得相當遠。從根基來看,這個「本」就是「道」,或者反過來說「道」就是「本」。因以「道」作為信仰與教化的核心,所以有「道教」之稱。
「道」一詞由來已久。其本意當為「道路」,後來引申而具「道理」之義。先秦儒、墨顯學都已談及道。如孔夫子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儒家所謂「道」主要是就倫理方面說的。墨子也常論述「道」,他曾敘及「先王之書,呂刑之道」。這就說明「道」在儒家與墨家學派那裡也是相當重要的範疇。不過,在先秦諸學派中,將「道」作為萬物的本原、本根、本體來使用的,則莫先於道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母親。一方面,「道」作為本體的意義是永恆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不斷運行著的。此後的道家也都發揮老子「道論」的意義,以「道」為其哲學體系的最高範疇。
但不管諸學派對「道」的命義如何不同,它總是要用以教人的,所以「道」與「教」便逐漸連在一起了。這在《墨子》書中已可見到。如《非儒篇》稱:「儒者以為道教,是賤天下之人者也。」墨子批評儒家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制定的準則為道之教,將使人怠於從事,怠於分職,而致民貧政亂,他提出了新的道教大義,即以民眾的政治教化為道教;而後來具有真正宗教意義的「道教團體」,其成員對「道教」的理解均不同於儒、墨。如相傳張陵祖孫所作的《老子想爾注》第十八章稱:「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大偽不可用。」《老子想爾注》指出儒者的「道教」是一種不正虛偽之教,以為儒者所信之「五經」是「入邪」的,只有透過「大偽」,尋找那潛藏著的淳樸的「真道」,以此教人,方能歸本。《老子想爾注》關於「道」的大義雖是取自《道德經》的,但同時又加進許多神秘內容,使「道」具有人格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