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條頭:Conceptual Semantics
學科主編:劉丹青
分支學科:語義學
分支主編:潘海華 袁毓林
由美國語言學家傑肯道夫(Ray Jackendoff 1945~)在生成語法的基礎上提出的以空間概念和認知為基礎的研究概念語義的理論。
傑肯道夫認為,正如物理學家研究物質需要將其分解為更小的結構進行研究一樣,研究概念時也需要對其進行分解。當分解過程進行到底時就達到了概念結構的層面,這是一個將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進行加密,並包含了表達意義的概念原子(Primitives)及其形成規則的心理表徵層面。如果把生成語法的奠基人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提出的生成句法看作一個句法範疇及其結合規則的有限集合,那麼概念語義學則包含一個心理概念原子成分的有限集合和一個心理組合原則的有限集合,並管轄著語法範疇及其結合規則之間的互相作用。句法結構用來表達概念,概念用來推理並檢驗句子和非語言知識之間的真值關係,所以人們不只是為了句法結構本身而生成、處理句法結構。
喬姆斯基的語言天賦假說認為人類生來具有一種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是一種大腦具有的與語言知識相關的特定狀態,一種使人類個體足以能學會任何一種人類語言的物理機制及相應的心理機制。在該假說的影響下,傑肯道夫認為概念結構也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並且語義制約先於句法制約。人們一旦習得語言,便自動獲得了該語言的句法特徵。他將概念語義看作是內部語言的一部分,又稱之為內部語義學,認為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屬於心理映射世界(Projected world),並非真實的外部世界。映射世界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主觀反映,它的提出主要來源於兩個論據:一是存在有心理表徵但在物質世界中沒有與之對應的對象的概念,二是如果沒有內部結構的參與,人們對一幅物質世界歧義圖的理解不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從內部語義學的角度出發,傑肯道夫將概念語義學與模式理論語義學和思維語言假說進行了區分。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具有有限性和創造性,傑肯道夫主張概念也是無窮盡的,而這些無窮的概念由有限的概念原子通過不同的形成規則結合而來。概念語義學與認知語法持不同的觀點,認為語言模式有三個自主的形成規則系統,這些規則可以生成各層面上的一切合法的結構,而各規則系統之間又有對應規則進行連接。作為對應規則的一部分,詞彙貫穿著整個模式和各個規則系統。
傑肯道夫認為概念範疇和語義範疇都有相同的模糊界線,所以主張概念和語義二者是統一的,認為二者應該處在同一平面上。但是有學者(Frawley,1992)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概念和語義不同構。比如「死」和「活」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限就並不清楚,但是其語義界限是很明顯的。甚至還可以將「半死」歸入「活」的語義範疇中。
總之,概念語義學旨在描述所有語義對立現象,構建普遍的語義結構並概括概念的組合方式,以及解釋各種語義特徵,包括語義的同義性、規則性、分析性、語義預設和有效推理等。
參考文獻:
Frawley, W. 1992 Linguistic Semantics[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
Jackendoff, R. 198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ackendoff, R.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程琪龍 1997 Jackendoff的概念語義學理論[J]. 外語教學與研究(2)。
劉曉林 2006 Jackendoff概念語義學述評[J]. 外語教學(2)。
擴展閱讀:
Jackendoff, R. 1972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 Cambrige, MA: MIT Press.
Jackendoff, R. 1987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Mind[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ackendoff, R. 1993 Patterns in the Mind: Language and Human Nature[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