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派:帛家道、上清派、靈寶派

2021-01-15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記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組成一個道教小集團,活動於我國北方。至東晉南北朝時,該派再傳至南方江浙一帶,江南許多士族信徒,如丹陽許氏、周氏,晉陵華氏等豪族,都曾信奉帛家道。

帛家道信奉的經書,主要是帛和所傳的《太清中經神丹書》、《三皇文》、《五嶽真形圖》等,也傳習《太平經》。帛家道所習方術為行氣、煉丹等,該派又禱祀俗神,有較濃厚的的民間信仰特色。 帛家道在創立和傳播過程中,受到太平道、五鬥米道影響較大。

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經》,史載為東漢幹吉、宮崇、襄楷等人所傳,而後出世之道書則將帛和列入傳人之一。一說該書由老君於周末傳幹吉,幹吉傳帛和君;一說由金闕後聖帝君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的傳幹吉。

這些傳說雖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與太平道有某種淵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與天師道有廣泛聯繫。如江東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師道者。東晉哀帝興寧二年,楊羲、許謐創立上清派。南北朝時,傳播漸廣,此後帛家道逐漸融入上清派而絕傳。

上清派

上清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是東晉中期楊羲撰作的《上清經》逐漸傳播後形成的。關於《上清經》的來源,據載東晉興寧二年,有魏華存等眾仙真下降,魏華存將清虛真人王褒所授《上清經》31卷、《諸仙真傳記》、《修行雜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楊羲得魏華存所傳,用隸書寫出,傳護軍長史丹陽句容許穆,許穆再傳子許翽。 實際上《上清經》、《諸仙真傳記》、《修行雜事》等即揚羲的扶乩降筆。

東晉末,有道徒王靈期等向許黃民求經。王靈期等遂在所得幾卷經書基礎上,竊加損益,盛其藻麗,再次撰作50餘篇。這是繼楊羲、許穆扶乩降筆之後,又一次「託言真授」的造經活動。從此《上清經》流傳甚廣,舉世崇奉。於是,一個以皈依上清經籙的新道派——上清派漸次形成。

至梁代,上清派傳至陶弘景,由於陶弘景為陸修靜二傳弟子,對上清派又作出較大貢獻,成為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後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稱上清派為茅山宗,從而上清派進入發展的新階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說讀之萬遍即可成仙,被譽為「仙道之至經」。上清派尊元始虛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後聖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總真道君、小有清虛道君為「上清經籙聖師七傳真是之體」。

上清派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許穆為第三代真師,許翽為第四代宗師,馬朗、馬罕為第五、第六代宗師,陸修靜為第七代宗師,孫遊嶽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

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也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 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由東晉末年葛巢甫在古《靈寶經》傳授基礎上進一步撰作靈寶類經典之後所肇建。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重孫,生東晉晚期。 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撰作與傳授。

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東晉中葉,葛巢甫以《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撰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使其卷帙有所增加,流傳漸廣。

葛巢甫及其後繼者在撰作《靈寶經》時,勾劃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體是。靈寶派所奉經典,以較早出世的《靈寶五符序》、《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稍後出世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最重要。 但因《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強調勸善度人,標出了該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後世靈寶派道士所特別重視,並被《正統道藏》收作第一部經書。因此後來《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就成了靈寶派的祖經,許多道士皆為之作注。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長生成仙。但因南朝時期的《靈寶經》大量汲取佛教教義,起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涅滅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濃重的佛學色彩。

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 陸修靜稱「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

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靈寶派雖為葛巢甫所創建,但它的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從齊至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派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

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 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相關焦點

  • 道教宗派:三皇派、幹君派、清水道、李家道、北天師道、南天師道
    三皇派 三皇派是、上清經是、靈寶經是三大經是中行世最早的道派,奉持的主要經典是《三皇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稱,又稱《三皇經》。 據道書記載,三皇派開創人是南海太守鮑靚,於晉惠帝永康年中,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他又師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嶽》劾召之要。
  • 三國著名高道,道教靈寶派祖師:葛玄
    隨左慈學道,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曾採藥海山,吳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喜好遨遊山川,去過括蒼山、南嶽山、羅浮山。編撰《靈寶經誥》,精研上清、靈寶等道家真經,並囑弟子世世籙傳。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注釋
    夏至日,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造化之宗,雷霆之祖,法度世人!道教以「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志心皈命禮。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
  • 道教神仙裡有三位是太上老君的徒弟,其中一位是全真派第一代祖師
    太上老君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神仙,民間傳說和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三清天尊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至高神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代表了大道的本源。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佛教有四大菩薩、四大天王,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四大天師之說,那麼這四大天師是誰呢?作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為一般大眾所熟知,但是另外三大天師,知道的一定是對道教有相對了解的人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這四大天師。
  • 道教究竟是什麼樣的宗教?
    我認為,道教信仰的太上老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神靈,而是道的直接神化,象徵著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道教的產生和傳教度人,無不是太上老君的分身下降而啟示,講說經法,救度生民,扶持道法,太平護國。
  • 道教三清道祖指哪三清?
    三清道祖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統稱:「三清道祖」。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為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號雖殊,本同為一,都是道的化身。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 道教中祭拜的三清道祖指的都是誰?
    《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三清,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他們的居所。所謂一氣化三清,「三清」為先天之氣所化,出於一處,也歸於一處。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某些道士、鍊氣士書符時運氣於符上,以之治病,可能產生一定療效。道書謂:「符無正形,以氣而靈。」符籙術是道教正一道的主要修習方術。宋元時符籙三宗(所謂「三山符籙」)為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龍虎山天師道。符籙的程序及畫法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所以不是隨便可以亂畫的,故有所謂「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的說法。
  • 道教祖師-三清祖師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 道教:農曆二月十五日,恭賀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道觀三清殿裡供奉著三尊神像,從左到右分別是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白髮皓首的慈祥莊嚴之形象,他手執陰陽扇,扇子上畫有日月象徵著萬物化生之「太初」時期;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
  • 新一屆道教協會領導班子中,哪些是王重陽的徒子徒孫?
    武俠小說中的道派主要以地域劃分,比如武當派、華山派、崆峒派,但是道教的分派是建立在道法道經的基礎上的。在東晉六朝時期的「造經運動」中,湧現出上清經、靈寶經等自成體系的道經,唐代道士們雖然修持不同體系的道經,但其身份仍是天師道的道士。
  • 道教:天上人間——天神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即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尊神是道教「三一」理念的象徵。《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潔,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三分,本則常一」。三清尊神所居為「三清天」,系由大羅天所生的玄、元、始三氣所成。
  • 這首寫溫州文成的詩,許是金丹派南宗道教創始人白玉蟾的「仙跡」
    其實,歷史上在百丈漈留下仙跡的得道高士,遠不止陶弘景一人,南宋金丹派南宗道教實際創教人白玉蟾道長就是其中的一位。2020年8月16日,筆者與徐世槐老先生在南田張坳採訪元末忠勇義士徐伯龍及其妻子節烈女夏淑榮的相關事跡時,無意間在乾隆庚子年刊刻的《南田徐氏宗譜》卷之六裡發現了南宋道士白玉蟾的百丈漈仙跡——詩歌《百丈垂瀑》。
  • 道教的符咒法篆的濫觴
    道教本身是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巫」,因此,道教至東漢時期正式成立後,長期保持著巫術成分,其中作為科義齋醮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符圖和法咒;在晉唐時期,法咒多是祝神的讚頌詞,在此時期的道教,還保留較多的義理化,但到宋後一轉此局面,道教義理風氣突變成重點宣揚法術,少於宣通教理,各流派道士多收集和整理符咒來充其卷首
  • 道教中的「三清四御」指的是哪幾位?其中有「玉清元始天尊」
    三清尊神,總稱謂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老君一氣化三清,三清就是中國哲學中「三一」的象徵,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
    上清、靈寶、正一、淨明、閭山、神霄、全真等各道派都有代表各派道法特點的法印。法印,道教術語。道教法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一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道教法印和令牌作為正一籙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於道教符籙齋醮,即護身通神、鍊度濟人、消災驅邪等科儀及宗教活動中,歷來為道教中人所認重。
  • 以炁言道:道教神化的宇宙觀
    至此,道教關於宇宙起源的神學化思想得以確立。曾洪流臨摹的《雲氣圖》(資料圖)老子開天說,成為道教初期最盛行的宇宙生成的解說模式。時至今日,我們從《道藏》中,仍不難翻閱到以主張老子開天思想的經典。(資料圖)道教上清派也啟用了不同的神來代替此前老子的至尊位置。出於六朝前期的古上清經《太上三天正法經》就談到這一點,《太上三天正法經》:「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俱生始氣之先。天光未朗,鬱積未澄,溟涬無涯,混沌太虛。浩瀚流冥七千餘劫,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一氣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歲。清氣高澄,濁混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稟自然之胤,置於九天之號。九氣玄凝,成於九天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