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為祖師而得名。葛洪《神仙傳》記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氣、服術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於石室中熟視石壁,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嶽真形圖》。義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組成一個道教小集團,活動於我國北方。至東晉南北朝時,該派再傳至南方江浙一帶,江南許多士族信徒,如丹陽許氏、周氏,晉陵華氏等豪族,都曾信奉帛家道。
帛家道信奉的經書,主要是帛和所傳的《太清中經神丹書》、《三皇文》、《五嶽真形圖》等,也傳習《太平經》。帛家道所習方術為行氣、煉丹等,該派又禱祀俗神,有較濃厚的的民間信仰特色。 帛家道在創立和傳播過程中,受到太平道、五鬥米道影響較大。
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經》,史載為東漢幹吉、宮崇、襄楷等人所傳,而後出世之道書則將帛和列入傳人之一。一說該書由老君於周末傳幹吉,幹吉傳帛和君;一說由金闕後聖帝君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的傳幹吉。
這些傳說雖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與太平道有某種淵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與天師道有廣泛聯繫。如江東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師道者。東晉哀帝興寧二年,楊羲、許謐創立上清派。南北朝時,傳播漸廣,此後帛家道逐漸融入上清派而絕傳。
上清派
上清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是東晉中期楊羲撰作的《上清經》逐漸傳播後形成的。關於《上清經》的來源,據載東晉興寧二年,有魏華存等眾仙真下降,魏華存將清虛真人王褒所授《上清經》31卷、《諸仙真傳記》、《修行雜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楊羲得魏華存所傳,用隸書寫出,傳護軍長史丹陽句容許穆,許穆再傳子許翽。 實際上《上清經》、《諸仙真傳記》、《修行雜事》等即揚羲的扶乩降筆。
東晉末,有道徒王靈期等向許黃民求經。王靈期等遂在所得幾卷經書基礎上,竊加損益,盛其藻麗,再次撰作50餘篇。這是繼楊羲、許穆扶乩降筆之後,又一次「託言真授」的造經活動。從此《上清經》流傳甚廣,舉世崇奉。於是,一個以皈依上清經籙的新道派——上清派漸次形成。
至梁代,上清派傳至陶弘景,由於陶弘景為陸修靜二傳弟子,對上清派又作出較大貢獻,成為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後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稱上清派為茅山宗,從而上清派進入發展的新階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說讀之萬遍即可成仙,被譽為「仙道之至經」。上清派尊元始虛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後聖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總真道君、小有清虛道君為「上清經籙聖師七傳真是之體」。
上清派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楊羲為第二代玄師,許穆為第三代真師,許翽為第四代宗師,馬朗、馬罕為第五、第六代宗師,陸修靜為第七代宗師,孫遊嶽為第八代宗師,陶弘景為第九代宗師。
上清派的開創人物均為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統治階級上層也有聯繫,但東晉王朝對江南士族懷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 上清派多重於個人精、氣、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籙、齋醮和外丹、貶斥房中術,易為士大夫和統治階級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該派能較快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道教發展的變化。後經陶弘景的闡揚,形成茅山宗之後,由於人才輩出,成為隋唐時期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
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由東晉末年葛巢甫在古《靈寶經》傳授基礎上進一步撰作靈寶類經典之後所肇建。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重孫,生東晉晚期。 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撰作與傳授。
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東晉中葉,葛巢甫以《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撰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使其卷帙有所增加,流傳漸廣。
葛巢甫及其後繼者在撰作《靈寶經》時,勾劃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體是。靈寶派所奉經典,以較早出世的《靈寶五符序》、《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稍後出世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為最重要。 但因《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強調勸善度人,標出了該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後世靈寶派道士所特別重視,並被《正統道藏》收作第一部經書。因此後來《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就成了靈寶派的祖經,許多道士皆為之作注。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長生成仙。但因南朝時期的《靈寶經》大量汲取佛教教義,起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涅滅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濃重的佛學色彩。
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 陸修靜稱「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
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靈寶派雖為葛巢甫所創建,但它的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從齊至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派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
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 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