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2020-12-03 水往雲來

釋迦牟尼29歲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後,就開始了他傳法度人的一生。他創立了佛教,也講了很多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後世弟子們,結集成經書,廣泛流傳。

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

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而金剛經,就是佛經核心內容中,般若部經的核心。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空字。

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問了這樣的問題,「菩薩於法,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圍繞著須菩提問的問題,深刻地演述了事物存在的空。

首先,釋迦牟尼說到了事物存在的空相。凡夫看事物,覺得都是存在的,但是看不到事物存在的空性。一般人,會固定地去看事物的表相,陷在對表相的認識中。所以,他認為釋迦牟尼講的一切皆空,不可思議。其實,釋迦牟尼講的空,是事物容易發生變化的空性之理。

金剛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修行的人認識事物,看不到它變化的空性,就和凡夫沒什麼區別。因為凡夫,無法看到事物的緣起性空,所以說他「即非菩薩」。

舉個例子,我們從小到大,一直不停地在發生著變化。什麼變化呢?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下,我們的骨骼會生長,身體的細胞不停地發生著代謝循環。我們也會長大,外貌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一直持續到生命的終結。所以,佛教中說「生老病死」,就是講述事物存在變化的空性。

然後,釋迦牟尼又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就是告訴須菩提,凡夫認識到的事物,都是容易變幻的,如果站在變幻的角度來看,事物的存在就是虛幻的,不實的。有句俗話「世事如浮雲」,或者「白雲蒼狗」,就是指的這種事物容易發生變幻的實質。

只有看到了這種空的實質,就能認識到四大皆空,或者是《心經》中講的「五蘊皆空」以及「諸法空相」,其實是一個道理。

因為修行就是為了修證,所以,佛陀跟著又說出了如何達到空性的方法,那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容易發生變化的。唯獨人的「如來智慧德相」是如如不動的。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是要看清諸法空相的這種空,不讓自己落入任何一種容易變幻的空相當中去,就是無住生心。達到這一步的時候,人就會開悟。

惠能大師深具上根,當他聽到金剛經中的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頓時悟道了其中的空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千古名句,其實是和金剛經的空相一樣的。

最後,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意思是說,即使看到了事物的空相,但是也不能執著於這種空。因為如來本沒有講過法,連法都是空的。當人們不再執著於自己對法的悟道,才能明白,一切眾生的佛性,本來就是具有的。甚至連你的悟道,都是空的。這正好暗合了《心經》中的這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道理。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願大家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開壇講法49年時間,核心內容只有這一個字
    前言釋迦牟尼佛自從在菩提樹下開悟,得成無上的佛果,便開始創立了佛教,開始普度眾生。自鹿野苑講法開始,一路荊棘,一生度人無數,直到自己涅槃,在釋迦牟尼佛講法的49年間,其核心內容卻只有一個字——「空」。《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存在這種空相原理,如果產生了執著,妄念就會越來越重。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第一無二的,對於剛入佛門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佛法,是必須要從《金剛經》著手去通讀,但是對於一個修為高深的佛教高僧來說,一本《金剛經》還是讀不完,讀不盡。哪怕對於一個沒有皈依佛門的世俗人來說,《金剛經》也可以讓人領悟到人生不一樣的真諦和智慧。
  • 董子竹為什麼就《金剛經》向南懷瑾提出商榷?
    等等,這才是一個正常的思路。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懷疑中展開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以為只有爸爸媽媽說的才是對的,後來只有老師才是對的,後來只有自己仰慕的大師才是對的,後來發現,是非對錯,不能絕對化。即使是錯的東西,裡面也可能有積極的東西。
  • 《金剛經》: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相當多,世尊。」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種的千世界,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因為任何一個法門,就如對治眾生疾病的藥,藥不分貴賤,只要能對症,能治好病,就是最好的藥;不對症,再昂貴的藥,也沒有用。二,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尊講經,都是契機說法,這句話可不是對一般人說的。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網圖雖然全文有5000多字,但是在這5000多字中卻沒有一個空字,更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在5000多字中都沒有一個空字
  • 釋迦牟尼佛偈
    佛陀以一個真正覺悟者的體證和老師的身份來為所有人,包括人、天人、阿修羅、畜生乃至地獄在內的三界六道眾生指出了一條走向真正幸福的解脫之路。而這一點,對於所有眾生來說,是最實際的,它超越了包括科學在內的所有世間法。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所以大菩薩講法對眾生是有攝受的。但遺憾的是,菩薩這個大如須彌的法性身,我們凡夫看不見。大菩薩們在我們凡夫眼前顯現的是化身,是我們凡夫能見到的肉身。這裡講的「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指的是見道大菩薩的法性身。老師問須菩提,他的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身體大不大?看下邊的經文:「須菩提言:『甚大,世尊。』」——哎呦,老師,太大了。「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 萬卷經書,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不多
    那麼,萬卷佛經,為何講不完一個「空」字呢?其實有4個理由,真知道的人並不多。一、萬卷經書,並不是指萬卷佛經,而是萬卷佛教經典。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浩如瀚海,通常指的佛教的各種經典,而不是佛經。因為能被稱為佛經的經典並不多,在佛教之中,只有佛親講佛法的經書才能被冠之以佛經二字,如《金剛經》《圓覺經》《心經》等為數不多的經典可以稱為佛經。在中國佛教裡,也只有《壇經》勉強可以列入佛經的範圍。其它的經典,大多是佛的弟子或後世祖師的的作品,這其中還有很多屬於注釋類的內容。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玄之又玄:微積分所蘊藏的《金剛經》奧秘
    《金剛經》所謂「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何時「住」,何時便「降伏」,沒有「重點」,時時皆是「正手眼」,「住」和「降伏」只是同時,只是互相轉化,停心降伏意念之時全體自現。如今弄明白微積分是怎麼回事竟然是因為看《金剛經》,便又回想起大學四年裡可是被高數折磨得痛不欲生。微積分是在表達狀態,而高中以下的數學都是死東西,算個結果或者證明個結果出來,二者天壤之別。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金剛經:如何降伏其心?佛講三個關於「無相」的內容
    學佛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眾佛經之首,具有能破除一切相而廣為人知,傳承至今,影響巨大。那麼,若要破除一切相,如何做到呢?關於這個問題,須菩提已經替我們向世尊提出來,即「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或者用什麼方法才能夠降伏,確實是一個問題。也正因為如此,以須菩提為首的阿羅漢、眾比丘才在法會上將這一問題提出來,希望能夠得到世尊的開示。那麼,世尊有什麼方法可以教他們「降伏其心」呢?
  • 藏傳佛像釋迦牟尼與阿彌陀佛的區別是啥?
    一、地位不同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不是其本名,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義是「釋迦族聖者」。藏傳佛像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我們屬於娑婆世界)的教主,因釋迦牟尼出生於印度,對我們來說屬於西方,所以說是西方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