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第一無二的,對於剛入佛門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佛法,是必須要從《金剛經》著手去通讀,但是對於一個修為高深的佛教高僧來說,一本《金剛經》還是讀不完,讀不盡。哪怕對於一個沒有皈依佛門的世俗人來說,《金剛經》也可以讓人領悟到人生不一樣的真諦和智慧。
《金剛經》洋洋灑灑八千多字,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值得單獨為之研讀的,我們今天就只是從裡面挑選出兩句經典,來做一個研讀。佛法廣大,但又具在細微,昔時六祖慧能,從一句《金剛經》中就證得了佛性,所以只要能明淨慧根,兩句佛語,也可以讓人大增益處的,我們就來先看看《金剛經》中的這兩句話。
第一句:「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句話是《金剛經》中,釋迦摩尼向須菩提所說的一句話,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之一,被稱之為智慧第一,整部《金剛經》就是由他發問,釋迦牟尼解答而成就的一部經書。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成就了菩薩果後,只要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麼所取得的福德,便是不可思量之多。
佛教關於數量有自己的專用名詞,不可思量是一個非常廣大的數字,這個數字大到已經不是可以用言語所具體描述出來的。如果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麼這個菩薩要取得的福德,也就能大的不可思量的地步,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不住相布施」呢?
所謂的「不住相」,也就是佛教常說的不執著、不拘泥、不妄求。佛教所謂的相,是指形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意識這幾種,佛說的布施,小一些的意思就是行善布施,大一點的就是超人度難。釋迦牟尼明確的告訴了想要修行的人,一切向佛的人,不應該有差別心,不能執著於相,要看到眾生皆有慧根,眾生皆能成佛,只有不差別的對待每一個人,才能夠行佛法的真諦。釋迦牟尼之所以點明後面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也是讓修行人不要顧念短期的福報,只要不執著福報的本身,那就會消除自己的差別心,也就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報,這就是所謂的:「佛無不渡之人,無不可渡之人」。
第二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前面,釋迦牟尼教導須菩提布施不能住相,這第二句話,就是闡述不能住相的緣故。佛家認為,所有的外相都是虛妄的、不實的、就像是早晨的露水,傍晚的晚霞,只不過就是短暫的停留,因此如果在這短暫的停留上面寄託一些執念,到頭來都只能是一場空。
而整部《金剛經》其實講述的就是所謂的空,釋迦牟尼也點明了佛法的要旨,只要能夠認識到諸多的法相都是外相,那麼就到了能夠見證佛法的地步了。佛家所說的空,並不是空無一切,而是一切沒有定相,因此才不能執著。
《金剛經》的這兩句話,雖然只是闡述佛理,但是對普通人也是很有益的。我們從不住相布施中可以學到為人處世時,不要斤斤計較,不能夠想著今天幫了別人一點,是不是明天他就能夠回饋我一些好處。要相信只要秉承一顆助人為樂的心,那麼處處種下善因,善果終究會在你人生的某個地方等著你,讓你覺得眼前不可思議的福報,是往日的一次舉手之勞而已。
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是要人對世界產生虛偽的悲觀,而是不要太有名利心,要知道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你獲得的財富不一定能夠永遠都是你的,而你所遭受的苦難,也不一定永遠都如影隨形,要在這外相中保持自己對人生的正確認識,至於什麼樣的認識,那也是因人而異,總之不論是佛法還是人生,讓自己能夠操縱慾望和執念,而不是讓欲望和執念操縱自己,才是最為重要的。